256 256(第八卷) 四種紙張

字數:10044   加入書籤

A+A-


    要不是玩這個梗在長安城裏沒人能理解, 說出來也有些不合時宜的話,喬琰甚至有點想說上一句,這是她喬琰的一小步, 卻是曆史的一大步。
    雖然土法水泥早前就已經應用在了並州的不少地方,可這還是第一次讓其以道路的方式出現。
    又有生產過程中將各種礦渣和石膏粉末壓到極細的狀態,加上鋪設中的合規, 讓這條路的硬度足以達到標準水泥路的狀態。
    這些因處理過程的麻煩所帶來的成果並不會辜負他們。
    當她邁步而上的時候, 這條路顯然並不會留下任何的痕跡。
    緊隨她後頭的車馬隊伍也一並跟上而行。
    從馬車到戰車再到身著重甲的士卒都沒漏下。
    這些人起初還走得有些戰戰兢兢, 但在意識到這條路確實和土路的強度有別,也早不是先前那會被輕易留下劃痕狀態的時候, 一個個都走出了昂首闊步的姿態。
    哪怕明知道這隻是對這條路的驗收檢測,周遭圍觀的也都是他們自己人,也並不妨礙他們表露出這種模樣。
    天子都還沒能走上這條路呢!
    他們可得算是頭一份!
    這些驅策著戰車馬車和裝有馬蹄鐵的戰馬隨同她一起抵達了道路的盡頭。
    當喬琰回頭望去的時候,隻見除卻這些齊整的隊列外, 在後方延伸開來的兩列火把同樣是一派秩序井然的模樣,幾乎要在這份火光映照中將這長安城的南麵門戶給帶入白日。
    她的眸光中也倒映著這片火光長龍,將裏麵的成就感給照了個分明。
    哪怕她並未開口盛讚, 隻是讓士卒各自收兵歸隊,也並不影響同在此地的下屬看清她此刻的心緒——
    城名長安, 路也名長安。這就是她那論酒之會的開幕式之處。
    也是她要給世人帶來的驚喜!
    或者說,這是長安展現其強勢景象的開端。
    這場開端不必等到五月底。
    因她還想要讓其在輿論下進一步發酵的緣故, 故而將這第一場展示就定在了——
    明日。
    袁耀剛踏入長安的東門打算前去拜會大司馬,按照父親所說的那樣, 請求大司馬將名醫華佗借用給他們, 替父親醫治腿腳的毛病,就聽到了一陣驟然響起的鼓樂之聲。
    因這鼓樂在響起後並未立刻停下,袁耀立刻辨認出, 這正是大鴻臚所屬的樂隊所發出的迎接禮賓之聲。
    會需要發出這樣鼓樂來迎接的人絕不多見。
    哪怕是現任大將軍的劉焉前來長安,好像也並不需要拿出這樣的動靜。
    上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是什麽時候了?
    好像是孝靈皇帝在西郊大營選拔度遼將軍,同時行閱兵之事的時候。
    若再往前的話,那都是在別人的傳聞之中了。
    據說有大秦羅馬)帝國的使臣前來拜謁漢桓帝,當時也拿出了這樣的陣仗。
    袁耀雖是抱著為父親求醫的目的前來的,但在聽到這樣動靜的時候,他還是下意識地拔腿朝著聲音傳出的方向跑了過去。
    畢竟,若他此來長安恰好遇到了個什麽特殊的事情,總得親眼看個明白,才好在回返汝南後向著父親匯報。
    好在他的反應足夠快,在他抵達城南的時候,被這動靜吸引過來的人,還未曾將聲音傳出的地方變成裏三層外三層的狀態。
    又因為這條從南門開始的路橫貫長安南北,讓他甚至能尋到個第一排的位置。
    當他尋了此處站定後,他便看到了那依然在發出鼓樂之聲的儀仗隊伍。
    從那列盛裝鼓吹的隊伍朝著他所在的方向延展而來的,正是一條與他此前所見都不相同的路。
    袁耀未曾見過這條路剛剛開始鋪設時候的樣子,所以他看到的也隻是這條水泥路徹底完工的模樣。
    已經凝結到堅硬板結的道路像是一塊渾然一體的巨石被搬運到了這個位置,雖然每隔一段就有一條橫向的凹縫,但袁耀並不難通過側麵看到,縫隙的兩側從本質上來說依然是屬於一個整體的。
    這真是好一副神異的景象。
    誰曾經見過這樣的路呢?起碼他之前沒有。
    光是這樣的一塊“巨石”都已經足夠讓他覺得見所未見了,偏偏他又在此時聽到了同樣聞訊而來的好事者在此時說起,這塊巨石在一個多月前還是軟的,甚至可以讓喬琰這位發起興辦此物之人,在道路的開頭留下了“長安”二字。
    “說來,先前這條路還未被正式啟用的時候,在兩邊戍守的衛隊領的俸祿那叫一個高。”有人和身邊人嘀咕道。
    像是生怕有人覺得他是在扯謊,他連忙朝著正在維係秩序的其中一名衛隊成員指去,說道:“瞧,那就是我家從弟,大司馬進軍關中後他就被選拔入伍了。”
    “隻是看守個道路為何能領高月俸?”當即有人問道。
    那人回道:“聽說是因為,在這條路徹底養護完畢之後可以變得堅如磐石,在之前卻可以輕易留下痕跡,所以才會有先前頒布的法令。但法令這種東西防得住人,能攔得住從天上掉下來的飛鳥,地上跑過去的野狗嗎?”
    “這些負責戍守的人這段時間,那是地上跑得天上飛的都要盯梢住,就怕從哪裏降落來了個東西讓他們前功盡棄。”
    “我那從弟說,現在好了,不必防著這些東西了,他明日就去把那隻總在附近轉悠的狗……”
    “把它燉了?”有人插話問道。
    “哪能啊!”他回道,“是抓著它的爪子往這條路上多拍兩下。”
    袁耀不由笑了出來。
    但他敏銳地聽到,在周遭的笑聲中,有一個聲音混雜在這些看熱鬧的笑聲中,更像是一種嘲諷的發笑。
    他回頭就看到了個高壯的男子站在他相隔不遠處,臉上的神情也分明是有幾分不屑的樣子。
    更讓他確認這一點的,是他聽到對方在笑完了之後冷聲說道:“連狗跑過都要防著的路,能有多少堅實的樣子?我看這條路也就是個表麵工夫而已。兄長,你怕是要輸了。”
    他身邊的老者有些無奈地看了他一眼,回道:“叔威,你的耐性還不足以讓你看到最後嗎?”
    袁耀並不認識張昶和張猛,但他直覺這兩人的身份並不尋常。
    他本想上前與人搭話談談,卻在這時聽到了一聲銅鑼震擊,將所有人的注意力都給吸引到了城門的方向,也包括他。
    沒等銅鑼的餘音消弭在空中,就有兩個少年拉扯著一張長卷朝著北麵奔跑而來。
    他們所踩踏的正是這條新路。
    風中招展開的長卷上,長安二字清晰地映在了眾人的眼中。
    雖然明知,他們既然敢走在這條路上,它便自然能承載住他們的重量,在看到這樣一幕的瞬間,眾人還是下意識地屏住了呼吸,隻怕這條修改過的禦道被壓出兩行腳印,就像喬琰能用鐵棍在道路上劃字一個樣子。
    但當這兩個身著棉布單衣的少年將這長卷從水泥路的一端帶到另一端的時候,圍觀之人清楚地看到,這條曾經還需要嚴防死守的道路,早不是可以輕易留痕的樣子,而是依然維持著他們先前所見的景象。
    他們所該留意的甚至並不隻是這兩個少年的腳下,還有他們手中所持有的紙卷。
    那張紙……
    但凡是接觸過楮皮紙和早幾年間推行的麻紙之人都不難看出,雖然這張紙看起來不如皮紙堅韌,但比起麻紙來說又要光滑不少,看起來竟是另外一種門類的紙張。
    紙張上的留墨效果,在張昶這個書法名家看來著實不差。
    他直覺這種特殊的紙張在此時出現絕不是個尋常的信號。
    在這兩人剛消失在他們的視野之中的時候,又有另外的兩人奔跑而過,手中的紙卷上寫著建安二字。
    這一回他們手中所持的紙張,便是楮皮紙了。
    第三輪出現的紙張,則讓張昶差點往前邁出一步,隻想要看得再清楚些,可惜被那沿路的衛隊給攔截了下來。
    所幸這一次出現的兩人並不是同時持有長卷的,而是各自持著一張紙卷,在展開的狀態下朝著兩側展示前行 ,走動的速度也比先前的兩批慢上了不少。
    當這兩人行到張昶麵前的時候,他便看到,這赫然又是另外的一種紙張。
    在紙上勾勒著長安城的圖景,在留白之處則寫著“關中定鼎”的字樣。
    吸引住張昶的並不是上麵的字畫內容,而是這種新出現的紙張,顏色比起前頭兩種紙稍白,好像隻是它最為微不足道的優點。
    他精通書畫,也就自然不會看不出來,眼前這種紙的受墨程度遠比前二者高,簡直就是為書畫而生的。
    要不是知道此刻的情形不合適,張昶都想將這紙張奪下問問來曆。
    這對他們這些書畫名家來說,可實實在在是個福音。
    誰能拒絕這樣的誘惑呢?起碼他不行。
    而當第四輪的兩人出現之時,張昶更是不由瞪大了眼睛。
    這紙張非隻是白,還帶著一種奇特的瑩潤之光,也遠比前三者都要光滑。
    在其上所留墨痕絲毫不遜色於前者,且更有一種潤墨如飛的樣子。
    那紙上所書的“長樂長安”四字,正是出自他兄長張芝的手筆!
    但張昶早前從未從兄長給他送來的來信中,聽他說起過這樣的紙張。
    那就極有可能是在最近才出現的。
    也對,這樣的紙張一經由問世,必然會聲名遠播。
    張昶近乎神迷地看著那皓白的紙張遠去,不免有些可惜那些人並未對這些紙張加以介紹,在圍觀的人群中也沒有人能與他討論此事。
    倒是在距離此地不遠處的樓閣上,任鴻看著這一幕,向著同在此地的蔡昭姬問道:“君侯說這四輪紙張分別是竹紙、楮皮紙、青檀紙和桑皮紙,若是讓你選的話,你更喜歡哪一種?”
    若要任鴻來選,她肯定是最喜歡桑皮紙。
    能被喬琰放在最後鎮場子的位置,已經足夠證明其在審美上的地位了。
    桑皮上的一層特殊物質會隨著造紙的流程進入紙中,以至於它雖然在造紙過程中的操作繁複,但所產出的紙張無疑保留了其韌而潤的特質,按照喬琰的說法,還能極大程度地延長保存的時間。
    紙壽千年這樣的說法,對於記錄星象氣候和曆史的靈台來說,有著非比尋常的吸引力。
    隻可惜造價確實昂貴。
    不過讓任鴻沒想到的是,從蔡昭姬這裏得到的回答是:“竹紙。”
    見任鴻訝然,蔡昭姬解釋道:“第一批竹紙的質量尚顯粗糙,以君侯所言,即使讓其得到了技術上的進一步完善,它們也很難去和青檀紙或者桑皮紙一較高下,單論質量而言,在這四種紙張中,它們確實隻能排在最後,所以放在第一個展示,可是這又有什麽關係呢?”
    “雖然隻是生產出了一輪,但其生產製作的過程中已可見其成本低廉了。這是一種比楮皮紙更有可能實現大批量生產的紙張。”
    蔡昭姬並沒有忘記,在她先前因為從鑄幣聯想到印刷的時候,從喬琰這裏發出的勸阻信號。
    路需要一步一步走,飯需要一口一口吃,現在的紙張成本降低,是不是就是其中的一道信號呢?
    起碼這可以讓樂平書院的學生有更多的紙張可用,也可以讓樂平月報的數量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這都是在眼下看得見的利益。
    光是這一點,就已經能讓蔡昭姬做出選擇了。
    “我聽聞君侯意在減少對楮樹的使用,轉為使用竹紙,至於世家門閥和書畫名家所追求的高檔用紙,則以青檀紙和桑皮紙來替代,有兩項門類也夠用了。”
    蔡昭姬看著那四種被張貼在水泥路盡頭的紙張,笑意微舒:“史官筆墨要長存,我卻隻想讓更多人知道,我們在記載著的都是一些什麽東西。”
    幸好,她們現在又多了一項助力了。
    看看底下這些圍觀的人群,也就更顯竹紙的出現難能可貴。
    張昶是覺得沒人能跟他談論這幾種紙張的留墨效果,蔡昭姬卻覺得,這底下認得那四次出現文字的都並不多。
    也正因為如此,當底下又響起了一陣銅鑼聲響,示意進入下一個環節的時候,這些為圖看熱鬧的民眾直接將目光轉回了南城門的方向。
    還未曾從那四副紙張上緩過神來的還是少數。
    不過這新出現的一幕也確實更符合“熱鬧”的定義。
    就和昨晚測試水泥路抗壓情況一樣,此刻開到路上來的,是一架架戰車。
    對於尋常百姓來說,他們是幾乎不會看到這東西的,若真看到反而得擔心是不是要大難臨頭了。
    但此時不同。
    這些戰車隻是以儀仗隊的形式存在。
    為了顯示在戰車上的負載不小,站在戰車上的士卒都手長矛,身披重甲。
    唯獨有一個人有些例外,便是站在最前頭,手持牙門帥旗的典韋。
    當然,在這樣的場合下,這個帥旗上的字樣絕不可能是“喬”字,而是個漢。
    可當以典韋為首所策禦的戰車行過這條長安新路的時候,誰都不會忘記,這是一支隸屬於樂平侯的隊伍。
    重甲重旗重車,甚至連車上的人也是重的,在馬匹腳底的馬蹄鐵踩踏在地麵上的時候,發出的聲響便顯得尤其重。
    即便如此,在這樣的一列戰車從道路的一頭消失在另一頭的時候,在路麵上依然沒有留下任何的痕跡。
    所有人的目光都隨著這樣的一幕落到了地上,生怕是因為自己看得不夠仔細才出現了這樣的錯漏。
    但沒有就是沒有。
    水泥路對這樣的情況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抗受不住跡象。
    而當留神著地麵上的情況之時,無論是剛來到長安的袁耀,還是等待著與田豐完成接頭的袁熙,也都看到了那馬蹄上的特殊裝置。
    他們陡然意識到,這同樣不是個簡單的存在。
    喬琰所掌控領地與他處的關山隔閡,以及那以蹶張弩為代表的重型弩箭大顯神威,讓相當多的人忽略掉了她的騎兵裝置。
    但事實上,馬蹄鐵和這水泥路一樣,是有著其劃時代的意義的。
    不過在喬琰將涼州和並州都掌握在自己麾下,大大限製了其他各地戰馬來源的局勢下,比起她要擔心對手學去了這種東西,會不會給她造成什麽麻煩,大概還是她的對手更需要擔心一番。
    擔心當她此等配置的鐵蹄東行或南下之際,是不是會成為他們的噩夢!
    在這一刻,袁熙就是這樣想的。
    他們落後的好像已不止是畝產和弓弩這樣的武器了!
    更讓袁熙心中驚駭的,是那隨即走上了水泥路的重甲兵卒。
    他們的腳步整齊劃一,比起戰車經行尤有一種大地都在隨之震顫的錯覺。
    而跟隨在這重甲步兵後的騎兵,正是從並州調回來的大宛寶馬隊伍。
    哪怕袁熙並不知道,再有兩年的時間,這些大宛寶馬和並州涼州寶馬所生的名駒二代就可以投入戰場使用,甚至可以涵蓋到那些鎮守偏遠的將領麾下,他也在此時清楚地意識到——
    在這裏,長安和建安很可能並不隻是個希冀。
    還是個對所有敵方的宣戰!
    也包括了他的父親!
    他心中想著,他必須盡快將這些消息連帶著對田豐的敵我判斷,都送信回鄴城盡快告知於父親。否則隻怕真要大難臨頭了……
    便是在他想著這些的時候,走上水泥路的人已經又出現了變化。
    但這一次不是什麽齊整劃一的軍隊,而隻是一個人。
    一個手中托著刀的人。
    以袁熙的眼力不難判斷出,對方手中的刀實是一把削鐵如泥的好刀,除了刃口稍微薄一些之外沒有任何的問題,可這也未嚐不是名刀的標誌。
    在眾人因不解而表現出的沉寂中,隻聽這人朗聲問道:“有何人願意上前來,取此刀劈砍此路?”
    用刀劈路?
    還沒從那兵卒過境景象中緩過來的眾人不由麵麵相覷,都不知道這其中的用意。
    雖然他們都很清楚,這可能是一種讓他們出現在人前的好機會。但這條由特殊材料澆灌的新路畢竟曾經是禦道,若是砍出了個好歹來又該當怎麽辦?
    不知道是不是張猛的錯覺,他覺得在周遭眾人的猶豫中,那手捧長刀的人有意無意地將目光落到了他的臉上,甚至隱約表現出了幾分挑釁的意思。
    一想到自己先前和兄長做出的賭約,一想到他先前對這條路做出的嘲諷,再一想到他方才盯著路麵半天都沒有回神的愚蠢樣子——
    張猛忽然跳出了人群,喝道:“且讓我一試!”
    若能用刀在這條路上留下一道痕跡,他總能有個支撐起臉麵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