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276(一更) 千燈佛會

字數:8957   加入書籤

A+A-


    六方啊……
    參與其中的勢力漸漸明朗, 並沒有讓喬亭感到壓力。
    她總歸是要麵對這樣的挑戰的。
    早先李儒在益州所麵對的也隻是劉焉這位益州牧、益州士、東州士以及朝廷這四方的拉鋸,現在卻是六方,但誰又說, 她不可以來上一出青出於藍?
    何況,六方勢力放在一個擁擠的棋盤上, 恰恰會讓局勢先處在一觸即發的處境上, 而不會快速陷入混戰。
    作為隱藏在其中最好的一方, 若要從某一處撬動棋盤,將這個看似平穩的和局掀翻, 是掌握著主動權的。
    她所要麵對的情況並沒有這麽艱難。
    現在她該想想要如何做了。
    將笮融的計劃披露在陶謙的麵前,讓這兩方直接陷入交戰顯然不妥。
    哪怕按照姐姐送回來的消息看, 笮融的手底下多出了嚴白虎的舊部和祖郎等人,但莫要忘了,笮融和祖郎在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
    所以一旦祖郎陷入了相對麻煩的處境之中, 他必定會選擇回返丹陽郡,而嚴白虎的舊部對於有著正規體係的徐州兵來說, 無異於是匪寇。
    他們能不能造成當年入侵徐州的黃巾軍的效果都尚未可知,更何況是掀翻州府,將陶謙給拉下馬。
    就算是有麋竺假意迎合笮融的不臣舉動,對他的行動做出一定的幫助,大概也沒法達成這個效果。
    將意圖漁翁得利的揚州人揭露在陶謙的麵前, 讓徐州和揚州之間相鬥也不可行。
    陶謙眼下的按兵不動狀態已足夠彰顯出他的行事風範。
    他不會因為孫策周瑜等人的潛在窺探, 就表現出什麽氣急而動兵的舉動,誰讓他自己其實也在窺探揚州方向的情況。
    這樣一來,局勢就明確了。
    六方勢力——陶謙,笮融,孫策, 張懿,君侯,以及還在豫州的劉備。
    作為完全弱勢方的張懿和劉備絕不能動,在局勢沒有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不會做出入局的舉動,一旦對他們再進行削弱,也會將他們直接清除出局。
    君侯和她們要依然保持著幕後推手的位置。
    笮融和孫策在先前的一番分析中也已確定動不得。
    最後剩下的隻有一個人了。
    不是別人,正是這徐州牧陶謙!
    可要讓陶謙先一步陷入危局並不是這麽容易做到的事情。
    袁術被沮授從陳留領來的高氏私兵打了個措手不及,一麵讓人不由為袁氏兄弟之間發生的爭端而覺可笑,一麵又給人提了個醒,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蟄伏的豪強宗族勢力。
    陶謙就從中吸取了教訓。
    從喬亭和陳登之間短暫的幾次交流中,她除了看出陳登對劉備的敬重之外,也不難看到另外一個信號——
    陶謙對東海郡的戍防,變得比其他地方更加嚴密了。
    或許,她們得采用一點別的辦法。
    喬亭想到這裏,將自己的分析連帶著某個特別的想法,都往廣陵郡送了出去。
    這封信在半日後抵達了喬嵐的手中。
    於是射陽縣內的民眾在隨後的幾日便獲知,這位從蜀中輾轉於長安、洛陽而後來到徐州的商賈,已經將這批帶來的貨物基本銷售完畢了,唯獨剩下的一些在半個月內也能銷售殆盡。
    作為一個合格的商人,他當然是不會跑空車的,所以在回返之前他還要在徐州境內采購一番。
    “山貨?”張懿的夫人本是要來找喬嵐預訂她下次來到徐州的貨物的,聽到她這麽問,便又好奇回問道:“按說徐州臨海,東海的珍珠尤為出名,為何不買海貨而買山貨?”
    “夫人這話就說錯了,我們可沒有不買海貨,”喬嵐回道,“我家兄弟此刻正在東海郡內,我們來到徐州便先拜會了陳漢瑜老先生,順勢和陳元龍搭上了話,為的正是在東海郡內有個采買的門路。”
    “要說這也算不上是違反規則,總歸我兄弟二人並未走行賄之道,隻是希望有個價格中正、貨物品相優良的采購地而已。因麋氏家主不在東海,而是來了廣陵,有些生意沒了阻攔,東海那邊的海貨當然是能買的。”
    “但這山貨也得購置些,畢竟東南丘陵和蜀中山嶺還是有些特產上的差異,就像此地的茶和關中、蜀中的都不相同一樣。您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喬嵐的這番話將趙夫人聽得一愣一愣的,她在心中腹誹了一句商人的嘴皮子果然很溜,便回道:“確實如此,既是要將徐州特產都給一網打盡,自然是海貨山貨一個都不放過。”
    “我替你看看能不能聯係到熟人吧?”她話說到此忽然一頓,又道:“不過,我若真能幫上什麽大忙……”
    喬嵐笑道:“夫人放心,下次我若來,先送您一匹上好的蜀錦。”
    趙夫人笑逐顏開地去了,分毫也沒意識到,喬嵐這是在給自己和下屬尋了個暫時進山並銷聲匿跡的理由,隻覺得自己著實是很明白如何勤儉持家。
    也不怪她這麽精打細算,誰讓張懿此時沒了官位,也就自然沒有了原本的兩千石俸祿,她還是要省著點添置開銷的。
    隻是,在她將喬嵐的話複述給張懿聽,本想聽聽丈夫誇她會做人的時候,卻見張懿的臉上露出了幾分古怪的神情,“你說,麋竺此時身在廣陵?”
    麋竺的到訪並沒有大張旗鼓,張懿聽聞的也隻是又要在七月初再辦浴佛節之事,並未專門打探過此番的來賓幾何,倒是沒想到來人居然還有麋竺。
    麋竺和笮融之間慣來沒有什麽交情,以至於這個消息聽來,總讓人覺得有一些微妙。
    張懿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多想了。
    本著有備無患的想法和對陶謙與笮融的不滿,他還是讓人往高郵去,預備打聽一二。
    同時身在此地的周瑜也留意到了笮融拉攏麋竺的舉動。
    他心中盤算著這其中是否有什麽可供他利用之處,又換上了一身樸素的衣衫,混在高郵的街頭,朝著這個被笮融改造程度最深的城市打量。
    和麋竺初來此地之際所產生的感受極其相似,周瑜也覺得這個城市到了有些病態的地步。
    哪怕因為浴佛節即將到來的緣故,街頭巷尾掛上了玉蒿木葉,掛上了佛幡擺上了小佛像,又掛起了夜遊慶典所用的夜燈,依然沒讓人覺得這是什麽熱鬧歡騰的景象。
    他狀似無意地在道旁的攤販邊上停了下來,出聲問詢那香湯的底料價格,實則是避開了街上走過的祖郎等人。
    他聽著祖郎和其部下閑聊,因還相距著一段距離,隻能從中隱約聽到幾個字,說的什麽“笮融這人真夠義氣”,又說到了孫策的名字。
    周瑜不由有些不妙的預感。
    若非他此時還不宜打草驚蛇,總要弄明白徐州眼下的局麵再說,他還真想攔下祖郎,從他這裏問個清楚。
    但當他試圖繼續跟上去再聽聽祖郎等人的交談之時,卻見對方已經和笮融的人手匯合,一道離開了。
    “您還買嗎?”周瑜心中思忖之際,忽被這一句話給打斷了,他轉頭就見這攤主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他。
    周瑜連忙回道:“買,我就是有些好奇,這些人看打扮也不像是揚州本土人士,為何能在此地得到這樣的尊重。”
    那攤主嘀咕了一句“再奇怪也沒這些佛祖奇怪”。
    他的聲音說得很輕,連周瑜距離他這麽近都險些沒有聽清。
    當周瑜再朝著這攤主看去的時候,見他已經恢複了一派無事發生的表情,畢竟他也是靠著販售與佛相關的東西謀生的,在這種大庭廣眾之下吐槽,好像多少有些不對。
    可當這場浴佛節的典禮正式出現在周瑜麵前的時候,他又覺得,這些生活在廣陵地界上的人僅僅在口頭上對笮融和他的佛祖做出一點埋怨,實在是極收斂的了!
    浴佛節的浴佛二字,便是這出節日典儀之中的重頭戲。
    寺廟之中的僧眾都要用香湯,在寺廟中將佛像進行一番清洗,以示其洗滌汙穢。
    不過今日,因笮融要讓這個節日看起來是一出全城的狂歡,便將這個洗浴佛像的儀式搬到了九重佛塔之前的廣場上。
    四尊金光閃閃的佛像出現在人前,讓近來忙於揚州各郡財務計算的周瑜,幾乎在一瞬間就將這幾尊佛像換算成了等價的銅幣和糧草,更是不由要為這異常奢靡的一幕倒抽了一口冷氣。
    僧侶手中所捧的香湯中所放的香料也不是廉價之物。
    周瑜自己已算是世家出身,尚且覺得這等舉動放在如今奢靡得過頭,更何況是恰好途徑此地,因為浴佛節的熱鬧而在此地暫時停留的。
    這些人早在進入高郵之前,就見到了徐州地界上因為自然條件而發展起來的農耕景象,現在又驟然見到了這樣的一幕,隻怕還真覺得在周遭的鑼鼓與佛號中,這真是一處天音繚繞的地上佛國。
    他們怎麽會想到,這片繁花盛景的場麵到底是用多少人的血汗堆積起來的。
    香湯澆淋在佛像之上,因其殘存水漬的緣故,在日光下反射著一層奪目的金輝,隨著佛像的巡街展示,將這種用錢打造出來的標誌物更加清楚地展現在人前。
    周瑜混在人群之中,為了不讓自己顯得太過醒目,也跟著用街上買來的糯齋放在那佛像的麵前,又以葉片蘸著泡開的香湯淋灑在佛像之上。
    按照這些僧侶的說法,這樣操作之後的葉上就沾染了佛祖的吉祥之氣,可以用來佩戴在頭上了。
    而後將此物放在家中的門頭上,便能保佑一家平安順遂。
    “周郎不擔心這東西……”招惹邪祟嗎?
    周瑜擺了擺手,示意下屬無需多說。“行的端坐得正,不必擔心此事。”
    他倒是要看看這笮融的葫蘆裏到底還能賣出什麽藥。
    這些舉著佛像遊街的隊伍裏,笮融麾下的僧侶中最為強壯健碩的,都被篩選了出來,成為眾人在看到佛像之後一眼就能看到的存在。
    這正是笮融要通過潛移默化的效果讓人相信,他的這片佛國並不隻是富有而已,還有著足以庇護一方的武裝力量。
    頂多就是在武裝組織的形式上和他處有些不同而已。
    便是在這些武僧的協助下,四尊銅金佛像完成了巡展重新落回到了廣場之上。
    此地已在佛塔前搭起了一座高台,四尊佛像就自然而然地放在了高台之下的四角。
    身在台上的,就是笮融。
    同樣是因為日光輝映的緣故,周瑜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對方的佛衣之上,同樣籠罩著一層金光。
    那是佛衣在縫製之中以金絲銀線操作所形成的。
    在麻布衣服還是最常見的存在,棉衣甚至可以被帶動成潮流的情況下,笮融的這出閃耀登場可真是讓人望之目眩,偏偏因為他自封的佛宗傳道人身份,讓人難以在他的麵前說出什麽責備之言。
    他誌得意滿地朝著高台下望去,在口中誦念著佛經的同時,他也將他格外關注的幾人的神情看在眼中。
    麋竺臉上的愕然與歎服,祖郎臉上的迷茫和遲疑,對於笮融來說都是個絕佳的信號。
    但他展示實力的環節到此時還並未結束!
    佛法宣講之後就是佛教信徒懺悔贖罪的演說,再便是那佛經的展示會。
    被他拿出來展示的佛經被繡線細致地繡在絹帛之上,正是傳入中土的佛教在漢桓帝時期翻譯出的典籍。
    在書還得算作是上層社會所專有的情況下,這樣的佛經同樣是人上人的標誌。
    到了此時,天色已經漸漸沉了下來。
    這場由全城參與的浴佛節便接近了尾聲。
    也就是在此時,設置在這片廣場周遭的燈燭都被僧侶所點亮,讓此地依然保持著一定的光亮。
    雖然今夜的夜風時而過境,但這些燈燭搖曳,似也另有一種風情。
    更何況,隨風而來的還有一陣香味,那正是這浴佛節收尾之時,笮融慣例會給與會者提供的酒飯。
    這些酒飯被置放在了長街的桌案上,供給人在圍攏於此地後就餐。
    到了此時,笮融已不那麽必要再保持先前那一副假麵,反正在夜色的掩護下,這些被他視為愚民的存在,隻會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可不會再留意他這位佛祖代言人在做些什麽。
    他頂多就是在走下高台和麋竺交談的時候,還保持著幾分對對方,或者說是對麋竺那財力的敬重。
    他強忍著誌得意滿的情緒朝著麋竺問道:“子仲先生覺得,這場浴佛節之會如何?”
    麋竺朝著周遭看了一圈,對此地設置了多少桌的酒飯心中有了個數。
    想到喬琰在長安為了將糧食的主導權放在自己手中,嚴格限製酒水生產,以便積攢更多的糧食,再想到眼前笮融的這般不加收斂,不由更覺得自己早早下注是個實在正確的選擇。
    不過這種話,他就不必跟笮融說了。
    他回道:“實是天上景象。”
    笮融一聽,頓時覺得這筆先頭的開支可算是值了!
    麋竺態度的進一步軟化,讓他更看到了拉攏到麋竺後,靠著東海麋氏的門客和他這邊隊伍,對陶謙發起兩麵夾擊的可能性。
    這種猜測,讓他嘴角不由浮現出了一抹笑容。
    但也正在這一刻,他忽見自己的下屬一臉震驚地看向了他的後方,伸手朝著空中指去的動作說不出的驚疑,笮融連忙將這笑容收了回去,也隨即轉頭朝著後方看去。
    下一刻,一幕格外驚人的畫麵出現在了他的麵前。
    在這月初隻有星鬥閃爍而沒有月亮的夜空中,在那九重佛塔的背後,一盞又一盞的明燈漂浮到了空中。
    或許是幾十盞,又或許是過了百盞。
    總之這些閃爍著漂向天空的明燈形成了一片前所未見的背景,映襯著前頭的佛塔更不像是人間所打造出的東西。
    那些明明滅滅的星火在空中飄搖,朝著更高的地方漂浮而去,竟像是要直入雲霄一般。
    在佛塔前廣場上享用著酒飯的人看到這一幕,也都隨即停下了動作。
    他們從未見過這樣的場景,又哪裏還有這個吃喝的心思!
    “神跡,這是佛祖降世的神跡!”
    也不知道是從何處發出了一道聲響,打破了這片沉寂。
    笮融自己都還沒從這場麵中回過神來,就聽到背後一聲接一聲的“神跡”之說已經響徹了這座城市。
    當他回過頭來的時候,這些人已在這廣場上黑壓壓地跪倒了一大片。
    要這些人看來,這浴佛節恐怕真是有真佛降世了,若非如此,這些燈為何會擺脫了重量的束縛,徑直飛向那星空之中?
    它們又為何會在空中也未曾熄滅,比起天上的星鬥更為明亮?
    這些超乎他們想象的東西讓他們理所當然地將其歸結給了神佛,隻有笮融還傻愣在那裏。
    徐州這地方到底有沒有真佛,他這個代傳佛教之人總是清楚的。
    眼前的這一幕何止是打破了這些民眾的認知,也是打破了他自己的認知。
    隻因他根本就沒有安排這樣的一出!
    這不是他的計劃!
    總不能……總不能是他真有那麽一點佛法通靈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