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5 285(第九卷) 天時有變

字數:10898   加入書籤

A+A-


    那既是一條地理的分界線, 又是一條由她們造成的勢力分割線。
    當眼見這一幕流水滔滔景象的時候,一種無形中升騰起來的自豪感充斥著她們的心扉。
    在喬蕤戰死,她們也險些要被作為禮物送出去的時候, 她們北上並州所求的隻是一處庇護之地而已。
    在當時, 她們絕不會想到自己還有可能會有這樣的一天,便是憑借著在暗處利用信息差作戰, 促成一州之地的局勢易變。
    而如今,在成功達成這樣的一幕後,她們已經有了一層更為清晰的認知——
    她們完全可以憑借著本事成為自己的庇護!
    君侯也樂於給她們提供這樣的平台來發揮。
    一想到, 由麋竺調撥麋氏子弟進駐的鹽瀆,和目前由張楊屯兵的海陵,都會在不遠的將來發揮出其獨有的作用,她們在相互對望之間, 就越發能看到對方眼中的成就感。
    這是她們牛刀小試的第一站, 但不會是最後一站。
    下一次……
    “下一次會做得更穩重的。”喬嵐說道。
    “但現在可以先高興一小會兒。”喬亭衝著姐姐笑道。
    就當她們是因為在徐州的勢力爭端之中幸存下來,也成功完成了這趟對外宣稱的“從益州到關中, 又從關中到徐州”的跑商而喜悅好了。
    等她們回返長安後,兩人都已是一派沉穩端正的樣子。
    商隊停留在長安的郭區, 她們一人則入城去完成和喬琰的秘密會見。
    長安城好像隨時都在進行氣象的更新, 當她們踏入城中的時候就發覺, 也不過是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這裏又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糧食就是底氣啊。”喬嵐感慨道。
    兩人往徐州一行後都在下意識地收集身邊出現的種種信息,在進入長安城後這種習慣也並沒有發生改變。
    從過路行人的交談之中, 她們聽到了此地在她們回返前所發生的情況。
    按照如今征稅的時間, 在今年的秋收之後便從各家各戶征收了稅賦。
    雖說堅持使用五銖錢的幣製,長安的糧價也始終相對穩定,長安朝廷還是決定以糧食來作為繳稅的硬通貨。
    這正是為了方便往後軍糧的調度。
    於是在長安城外便出現了這樣的一幕。
    從關中十裏八鄉匯聚上來的稅收都被送抵了長安城的糧庫之中。
    有多少數額呢?
    以一戶五口之家為例, 在今年這個畝產五石的情況下,以三十稅一的稅率,每戶需要上交的糧食約莫在十七石,口稅的數額若折算成糧食,和田租的數額大致相當,便以一戶上交糧食三十石來算罷了,在整個關中地界的十餘萬戶人口,繳納上來的糧食便有合計四百五十萬石。
    這是一筆四倍於年初入庫存糧的驚人進項!
    原本人們還覺得,那百萬石糧食很可能會成為他們預防意外而兜底的存在,想不到非但沒什麽兜底之說,甚至在秋日湧入了一筆更為可觀的米糧。
    還不隻是如此。
    江南的秋收要比關中更早一些。
    揚州的九江、丹陽和吳郡三郡,早在張楊抵達徐州海陵之前就已經完成了秋收和征稅。
    即便收稅的過程難免遭受著一點阻力,周瑜仍舊將應允喬琰的那一筆糧食讓人送往了長安,差不多和喬嵐喬亭就是前後腳到的。
    同時抵達的還有劉表上交的荊州稅賦。
    也不怪劉表會有這種表現。
    先是喬琰派出駐軍海陵的隊伍從漢水上遊而來,途徑荊州地界,給了他一個驚嚇,而後是揚州那邊押送著糧食浩浩蕩蕩地過境,讓跟揚州那邊有仇的劉表差點以為,孫策是要借著向長安朝廷“朝貢”,順帶著告他一狀。
    這兩件事在此前都沒有從他在長安任職的長子劉琦那裏聽到任何的動靜。
    於是劉表倉促地讓人統計了荊州地界的稅收,將除卻荊州州府運轉的必要支出之外的那部分,都朝著朝廷送了出去。
    這樣一來,長安府庫之中的存糧幾乎達到了八百萬石。
    喬嵐的那句評價並沒有出錯。
    糧食就是底氣!
    而這八百萬石的糧食,就是長安民眾的底氣所在!
    不過,當她們在長安街頭短暫駐足的時候,又聽到了另外的一個消息,還不能算是個好消息。
    早在她們剛出發往徐州不久,太史令的職位就預備著發生變更。
    以上一任太史令馬倫的意思,這個位置完全可以交到任鴻的手中。
    打從去年十月她來到長安督造靈台和明堂辟雍,協助天子登基的儀式,再到進入建安元年她在靈台代行馬倫的職務,期間都沒有出過任何的差錯,所以身份、性別和年齡都不是她該當被限製的理由。
    沒有任何的一條明文規定,像是她這樣曾經在漢廷中擔任貂蟬女官的不可以成為太史令,就像也沒有人規定,隻有出自世家貴胄的子弟才能在朝中擔任官職。
    但依然有不少人覺得,任鴻的資曆太淺了。
    太史令的官職俸祿不高,意義卻很重要,還不到將此事交到她手中的時候。
    喬琰說她不會給任鴻以直接的幫助,隻是會給她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這話並沒有說錯。
    她沒有憑借著自己隻手遮天的權勢將這些非議完全壓下去。
    故而在喬嵐和喬亭回返長安的時候,在長安城中頻頻議論的,除了糧倉之外也正是這件事。
    討論將要對任鴻有一場考驗。
    算起來兩姐妹和任鴻並無深交,但或許是出於彼此聲援的本能,在跟喬琰匯報此番徐州之行後,她們還是問起了這件事。
    “其實不必對此有太多的擔心,與時俱進的並不隻是那些出現在生活中的物品,還有一些很難讓人意識到其存在意義的東西,也在發生著更新。”喬琰回道,“比如說,交食周期。”
    “十三年前,元卓先生用他未曾完成的乾象曆做出過一次日食的預報,很可惜,這次預報失敗了,但這並不代表著乾象曆的算法甚至還不如四分曆,恰恰相反,這是一門新算法的必由之路。在馬夫人和元卓先生於樂平鑽研的數年間,乾象曆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將日月交食的時間差進行了更細化的計算。”
    喬琰欣慰地回道:“等著看吧,這其中的有一段數據是由我們的太史令協助算出來的,她也要比你們所想象的更加大膽。”
    由劉元卓所主持的乾象曆計算裏,近月點的數據和現代隻有0.00021日的差距,日月食回歸年和白黃道交角也同樣有更為細致的定義。
    這意味著,日食的時間可以被更加精準地測算出來。
    任鴻在抵達了長安後也未曾放棄的,正是基於劉元卓的這套理論,計算的下一次日食時間。
    她也絕不會錯過這個證明自己實力的機會。
    喬嵐和喬亭都不會聽錯,喬琰所說的這個“我們的太史令”,指代的當然是任鴻。
    在建安元年的九月,懷揣著喬琰的這份信任,也頂著這個寓意著鴻飛於天的名字,任鴻站在了眾人的麵前。
    她踱步而前,朗聲開口道:“我想同眾位打一個賭,若我能勝,便請各位用足夠公正的眼光重新做出一次評判,我到底能否當得起這個太史令的職位。”
    在任鴻說出這話的時候,絕沒有人會將注意力放在她那張過分美貌的麵容上,隻有她眉眼之間的決絕和這句擲地有聲的話語。
    這種神容堅定的姿態恍惚讓人覺得和喬琰有些相似。
    而此刻,這位大司馬則在用沉靜的目光看著對方的表現,眸光中不乏讚許之意。
    人群中有人說道:“你總得先說說你要賭的是什麽,我們再說是否可行吧?”
    任鴻坦然回道:“就賭,明年的元月初一,中原之地能否看到日食。若不能,我即刻引咎辭職,查論五刑,若能,便是如我所說,再定一次太史令職位的歸屬!”
    明年元月初一有日食?
    眾人聞言麵麵相覷。
    就算真有的話,測算日月交食的人往往也會將位於這種日期上的避開些,以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任鴻卻好像絲毫不避諱於此事,而是固執地在此時將這個對她而言有理有據的測算結果,堂堂正正地匯報在了眾人的麵前。
    用一種何其大膽的方式在告知於眾人,她的膽子撐得起那個位置!
    建安一年的正月初一,日有食之,在中原的中部兗州豫州一帶可觀測到。1
    對相當一部分人來說,這好像意味著建安一年並不那麽太平。
    但或許是因為在去歲的十月裏,代行太史令之權的任鴻已經對此做出了預告,外加上喬琰一直堅持,大赦天下非但不能起到顯示帝王寬容的作用,反而會讓一些囚徒有恃無恐,故而長安這邊除了繼續執行春耕之前的種種培訓,並在月報期刊上解釋日食為正常現象,便再未做出其他舉動。
    反正去歲的豐收讓三州地界上的家家戶戶都有餘糧,比起大赦,可能還是對口稅的進一步降低讓他們更有安心之感。
    倒是鄴城朝廷在正月十四宣布了大赦的詔令。
    所執行的範圍包括了幽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沛國和徐州的淮河以北。
    這隻是這一年的開始。
    同一年的五月下旬,司隸多次無雲而發雷霆,六月,右扶風又出大風,甚至落下了冰雹,位處於華陰的西嶽華山崩裂了一角。
    十月一十一日,長安地震。
    十一月一十三日,長安再次地震。
    即便隨著樂平月報的普及,像是無雲雷霆和夏季冰雹這樣的現象,都隨著曆年出現這等氣象的氣候成因做出了解釋,但地震這樣的情況,在地殼運動的成因還遠遠沒到人力所能觀測地步的時候,是無法跟民眾做出準確解釋的。
    打從十月開始,就不知道從何處流傳過來了一個說法,說的是——
    今年年初長安朝廷沒有行大赦天下之舉以讓蒼天息怒,故而頻頻有天降之災禍,以震懾這偽朝。
    又或者是,長安這等王氣匯聚之地,實不能讓德不配位之人身居於此,故而華山這等天柱之地也做出了示警。
    “德不配位?他說的誰德不配位?”喬琰翻了翻手中匯總到的數條消息,冷笑道,“不過袁紹也算是有長進了不少。”
    是長進了啊。
    從迎立劉辯繼位於鄴城到如今,都已經過去了三年多的時間了,袁紹也不能永遠都是隻能在下風挨打的情況。
    他現在也學會利用輿論攻擊了。
    袁紹沒有喬琰這樣的條件直接創辦出一個鄴城月報來跟她打擂台,但也意識到了掌握民眾唇舌的重要性。
    於是在他麾下謀士的建議之下,直接抓住了司隸在這一年裏的種種天災來大作文章。
    袁紹也真嚐到了這個舉動的甜頭。
    打從去歲並州做出了要進攻冀州的假動作之後,喬琰這邊就再未做出過任何出兵的動作。
    按照袁紹這一方的理解便是,她要不斷協助劉虞通過調整三州政策才能確保,這些散播在民間的輿論並不會生出民亂來。
    這就讓她再無餘暇來考慮出兵之事。
    光是內部的種種麻煩就已經足夠讓她應接不暇的了。
    同時,在建安一年的秋日,盧植到底也是上了年紀,在從池陽醫學院查驗出了身體狀況不佳後,也從太尉的位置上暫時退了下去。
    以袁紹看來,這就是喬琰在朝堂上又失去了一個堅決支持她行動的存在。
    哪怕接任太尉位置的是皇甫嵩,盧植之子盧毓也在跟隨了陳群進修一年後轉入樂平書院就讀,還是不能改變喬琰在朝堂勢力上的削弱。
    袁紹收到消息,不由連著睡了好幾個晚上的安穩覺。
    但事實上呢?
    喬琰並不覺得這些情況對她而言是致命的。
    百姓雖然容易被帶節奏,在學識和見聞上能保持自己判斷力的也並不多,但他們有一條最為直白的評判標準——
    他們在治下能過上的日子。
    建安一年的耕作比起建安元年越發步入正軌,去年的畝產五石對他們來說顯然隻是個開端而已。
    袁紹不敢放手去打破的耕作規矩,在喬琰這裏卻沒什麽不可變更之說。
    在去年的成功證明之下,這些關中民眾自發地遵照著長安朝廷發出的種種詔令行事,以至於當秋收之日到來的時候,這裏的畝產已經達到了七石。
    又增加了!
    即便喬琰沒有刻意再將這輪畝產的提升,以記載於樂平月報的方式對外發行,這份畝產數據也在秋日裏給了袁紹以一記迎頭痛擊。
    再有多少所謂“德不配位”“長安偽朝”的說法,對長安的百姓來說都沒有那麽要緊。
    能讓他們吃飽飯的就是好朝廷。
    何況,十月裏長安雖然發生了地震,但朝廷對這次地震所做出的種種補救措施堪稱高效。
    他們一麵將京畿之地坍塌的棚屋快速完成了修繕,一麵又對各家各戶的損失進行了部分賠償。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地震造成房屋坍塌破壞,在十一月裏,趁著冬日的務農空閑期,由官方組建了人手對這些待建和已建的房屋結構進行了優化。
    劉元卓所發明的珠算在這等規模的測算中,終於表現出了其更廣泛的應用價值。
    而種植到第三年又已經經過了一輪擴種的棉花,早在十月裏就已經完成了收獲,到了十一月,便成了送抵京師大規模發售的棉衣。
    以至於當十一月的地震再次發生的時候,眾人擁著棉衣,蹲在街頭,還交流了一番各家房子還挺頑強地撐到了最後。
    也該當慶幸的是,十月和十一月的這兩次震級相對來說強度都不大,比起地上建築所受到的影響,可能還是在關中進行修建的水利工程受到的影響更大些,但也正好趁著冬日的枯水期完成了一輪搶修,並不會對明年造成影響。
    這些有條不紊的舉措傳遞到外界,無疑是讓袁紹憋了一肚子的怒火。
    沮授建議他趁著對方遭災之時,與其去考慮用輿論來給喬琰添堵,還不如想想如何趁著這段安穩時期積累軍糧、擴張軍隊。
    按說,這些他都有在做,可耳聞長安那邊的動靜,哪怕明知對方是遭了災厄,他也從這些應變裏感到了撲麵而來的壓力。
    想到棉花和醬油這兩件從關中風行到各州的東西,袁紹更是覺得之前從田豐那裏拿到的幾樣東西不香了。
    馬蹄鐵確實是好東西,但休戰狀態下他幾乎沒有什麽用到此物的機會。
    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
    騾子是生出來了不少,卻還遠不到它們可以被派上用場的年齡,隻能說好在按照其展現出的負重能力,若是再過上個兩年,便是從事農活與負載軍資的好幫手。
    蒜素那東西到如今也沒個頭緒,烈酒也不用說了。
    這些哪裏比得上醬油這種能入口的,和棉花這種能穿在身上防寒的?
    袁紹但凡在這個比較中有所猶豫,都是對他自己身上這件棉衣的不尊重。
    他倒是有心讓人再和田豐接觸一一,看看有沒有到手的新消息,能讓他再想辦法拉近一點兩方的差距,結果他收到了另外一個對他來說堪稱噩耗的消息。
    隨著長安的發展,朝堂上空缺的官位已經越來越少,所以理所當然出現的情況就是——
    弘文館的招募方式需要進行變更。
    考慮到樂平書院中的學生每年都進行著慣例的月考和半年考核,以確保在學院中教授的知識能夠落到實處,也能選拔出學子中的潛力股,那麽在長安城中也不妨試驗一番。
    但弘文館的選拔和樂平書院中的考核又大不相同,尤其需要小心錯漏掉偏科選手的情況,或者是選出了一堆隻重空談的人士,所以在出題上就需要格外謹慎。
    為此,在建安一年的年中,長安朝廷就為此事成立了專項的考題設計小組,其中就包括了弘文館四館主之一的陳紀。
    雖然此時還沒有科舉這樣的東西,但並不妨礙喬琰站在後世之人的視角上,在提出以考校之法進行後續選拔的同時,也提出了防止舞弊的辦法。
    因考題的形式還在推敲之中,直接將出題人關在房間裏長達數月乃至於半年一年未免過於喪心病狂,最後改為將這些出題人由金吾衛嚴格監視。
    作為陳紀的弟子兼助手,田豐自然也得到了這樣的待遇。
    這就暫時斷絕了袁紹進一步從他這裏獲知消息的可能。
    袁紹倒也不是沒試過再派幾個探子來,卻再沒有一個能有田豐的奇才程度和運氣。
    他能怎麽辦?
    他也隻能繼續搞輿論攻擊。
    袁紹並未意識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和袁術是一對兄弟還是有道理的。
    他轉頭看向了沮授,見對方的目光並未停在麵前的一堆信報上,而是看向了窗外,在收回目光的時候,流露出了幾分隱憂。
    “公與在想何事?”
    沮授回道:“明公覺不覺得,今冬的氣候有些反常?”
    此時的長安也有另一個人是這樣說的。
    靈台待詔記錄下了入冬以來每一日的氣候風向,由任鴻呈遞到了喬琰的麵前。
    她那句元月初一日食的斷言,對她而言近乎是一場豪賭,所幸她賭對了,也順理成章地接下了太史令的位置。
    自今年起,天文律令、氣候風雲,都是需要由她率領下屬記錄在冊,而後呈遞上去的東西。
    考慮到國都搬遷到長安後已無蘭台之說,修史的工作也被喬琰建議重新回歸於靈台。
    不過以任鴻的資曆要承擔起太史令在前漢時期涵蓋的“撰史”職責,還是差了太多,目前這項工作仍由蔡邕領著虛銜,以便於他將東觀漢記進一步修編。
    所以眼下任鴻來尋喬琰匯報的,仍然是氣象。
    她說道:“今年的天時實在反常,六月裏的雨水實多,甚至需要被專門記錄在冊,以備後世修史之用,但進了冬日,卻連雪也未曾見到一場。”
    “不隻是下雪這件事,在風力和冷暖上都很像是光和五年的記載。”
    而光和六年,正是一場大旱。
    任鴻皺著眉頭,在喬琰的注視下說出了她的判斷,“君侯,我恐明年天時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