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 385(二更) 玉璽贈君

字數:13464   加入書籤

A+A-


    “……你, 你說什麽?”劉備不由因這突如其來的消息而愕然。
    無論是劉協的重新出現還是傳國玉璽的現世,都來得令人猝不及防。
    消失四年有餘,能相信劉協還活在這世上的人屈指可數。
    李傕是何等脾性, 曾經經曆過長安地界上由他取代了董卓掌權那段時日的人都清清楚楚。
    除非劉協能有此等本事從李傕的手中脫逃, 否則他絕不可能在劉虞已經繼任了天子之位後還能李傕的手中活下來。
    現在卻何止是聽到了劉協存活的消息,就連早在漢靈帝過世那日開始便已消失不見的傳國玉璽都隨同著劉協一道出現了。
    可仔細想來, 這其中竟也完全說得通。
    劉協怎麽說也是當年被漢靈帝屬意為繼承人的存在,在劉宏病逝前將傳國玉璽托付於張讓後, 劉協是否也知道此物的所在,實在不好說。
    或許是董卓闖入洛陽的惡人行徑讓劉協意識到,在彼時將玉璽的下落說出來對他來說沒有任何一點好處, 反而會讓他將大漢的權柄徹底交到惡賊手中, 故而幹脆裝傻充愣, 讓人以為玉璽隻被交托給張讓,也隨著張讓身死邙山徹底銷聲匿跡。
    但現在,他確實有了這個將玉璽悄然取出, 送到長安來的機會。
    不過,雖然要仿造玉璽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畢竟無論是玉璽的材質還是年頭都不是能夠輕易仿造出的存在, 也並非人人都已忘記了玉璽到底長了個何等模樣——
    但若是有人偽裝成劉協, 那還真是有可能做到的事情。
    劉備一麵覺得, 劉協在此時的出現,恰恰填補了劉揚被劉虞處決之後的繼承人空缺, 就連劉協手中的玉璽也在此時恰能起到一個穩定人心的作用,進一步證明這長安朝廷乃是大漢正統,一麵又不免擔心起了這樣的問題。
    他朝著那獄卒問道:“不會有人擔心認錯了人嗎?”
    獄卒並未因為劉備這個將死之人在此時問出這樣的問題而對他露出何種嘲弄的神情,而是回道:“這當然是誰都會有的問題, 但我方才見過他一眼——”
    這還真不能算是這獄卒擅離職守,楊修將劉協自長安東門而入,直走那劃分開長安城中內宮和城中官署之間門的大道,暫時將劉協安頓在了大鴻臚館驛,在這行程之中與這前來廷尉司上工的獄卒有了短暫的照麵。
    獄卒起初並不知道這個被楊修嚴陣以待的年輕人到底是何種身份,卻在隨後的消息中得到了答案。
    那是在劉虞登基之前的天子劉協!
    就算是他此刻已不能算是天子,但聽聞楊修將其送入長安來的消息,劉虞連忙讓人籌備了天子車駕儀仗,以示對劉協的重視。
    三公之中除卻已然身死的王允之外,皇甫嵩和黃琬也都即刻在得到了消息後朝著此地趕了過來。
    正因為如此,才鬧出了這等沸沸揚揚的動靜。
    劉協的身份實在是太特殊了,特殊到一個不慎都會讓眼下這本已複雜的局麵變得更加怪異。
    這也一時之間門都讓人將今日乃是處決劉備和劉揚的日子都給拋在了腦後。
    那獄卒說到這裏,看向劉備的目光都不免多出了幾分憐憫的意思。
    他聽聞過去年徐州的民眾為之請命的消息,想到那位身處與囚牢之中也始終沒有後悔的皇子劉揚,平日裏淨說他那身在皇位上的父親必定會將他撈出去,深覺劉備為這樣的人而斷送了性命屬實不值。
    今日劉協的到來讓他連死都少了幾分關注,他就更不免對劉備生出了幾分同情。
    春秋訟獄,秋冬行刑,乃是例來的規矩,可劉備甚至沒能被關押在死刑囚牢中等到下一次的“順時氣”之時,顯然是不能被贖死政策和今年可能出現的大赦天下所包容,簡直是將“必死”二字給寫在了頭上。
    他便也並不吝於多給劉備解釋了一句:“但我想,倘若你當真見到他的話,就不會有這等懷疑了。”
    這話還真不是一句瞎話。
    劉備所乘坐的囚車朝著長安城外行駛而去的時候,正與那被護持著前往長安宮室的隊伍擦身而過。
    他下意識地便從囚車上站了起來,借著囚車的高度朝著那人群的中心看去,正見那衣著簡樸的少年人朝著桂宮的方向行進。
    以他的身份和他此次帶來的重要信物,他便是身著錦衣,登臨天子乘輿也並無不可,但他並未這般做,而是依然穿著那身他找上楊修之時所穿的那身布衣,懷中抱著那枚被裝入了盒中的玉璽,緩步朝著宮城的方向而去。
    劉備並未看到他的麵容,隻能在這驚鴻一瞥之間門看到劉協的背影。
    但他不得不承認,這位獄卒所說的沒有錯。
    光是劉協在這個背影中所展現出的皇室氣度,便不是能夠輕易偽裝出來的東西。
    那姿態何止是直接將劉揚給比到了塵灰裏,也讓人覺得他將這布衣陋服穿出了天子朝服的氣概。
    雖有幾分似是出塵隱逸之氣,卻也無損於他在這長安富貴之地的卓爾不群。
    眼見這樣的一位昔日帝王以這等方式出現,身負漢室血統的劉備心中不由閃過了一抹希冀之念。
    在喬琰已然掌握了天下大半兵馬,朝野七成權柄的時候,劉協的出現能否改變這種臣強主弱的局麵,好像是一個未知數。
    但這並不妨礙劉備從中看到了一種可能性。
    別忘了,喬琰的手中還有一張漢靈帝對她的托孤委任呢!
    她能將涼州、關中相繼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和這份托孤詔令所賦予她的權柄密不可分。
    那麽她可以架空劉虞,擒拿對她有行刺之舉的劉揚,卻絕不能將劉協給架空,否則這天下間門因意圖興複漢室而投效在她麾下的能人誌士,這朝堂之上的大漢忠臣,都勢必會對她有所微詞,甚至脫離開她的掌控。
    出於這樣的想法,劉備隻覺這好像是一個新的希望正在沿著這長安新路而行,直走向那炎漢複興的未來。
    而這比喬琰年齡更小的劉協,理當有著一種少年人的朝氣,在他那稍顯沉穩的背影中也或多或少能透露出幾分來。
    劉備忽然朝著關羽笑道:“雲長,你說倘若有人能從這長安城的上空朝著我們這兩支隊伍看過來,會有何種感覺呢?”
    這兩支隊伍就像是兩道沒有交集的線條,便如同此刻劉備也隻能看到劉協的背影一般,並沒有任何一點交集重疊的跡象,恰好一個朝北一個朝南而去,隻在稍縱即逝的擦身而過間門能看到幾分對方的樣子。
    “這是一個向死,一個向生啊。”劉備並沒有指望關羽給出一個答複,已經自己先給出了一個答案。
    是啊,他們一個朝著那長安南門而出,趕赴死路,一個朝著長安宮闕而去,重現新生。
    的確是一個向死一個向生的對比。
    也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有所感應,恰好在此時劉協忽然朝著劉備所在的方向看去了一眼,在他本應朝著桂宮而去目不斜視的狀態中有了一點小小的波瀾,也讓這兩位大漢宗室的目光有了片刻的接觸。
    但已經隔著有一點距離了,雙方都很難在此刻清楚地看到對方臉上的神情,倒是劉備因劉協的這一轉身,看到了劉協麵容上的那一道瘡疤,不由又覺一驚,“他的臉?”
    “你說他臉上的那道傷痕?”獄卒接話道,“我說你若是真見到了他便不會懷疑他的身份,也有一點原因是這個痕跡,你想吧,若是真有什麽人想要假冒這位的身份,會給自己的臉上弄出這樣一道嗎?”
    當然不會!
    這樣的傷痕放在一位皇位繼承人的身上絕對是個減分項,而不是什麽能讓人對於他的過往履曆心懷同情的要素。
    故而也正是因為這道創傷,讓人再不必懷疑劉協的真偽。
    劉備忽然搖頭笑了出來,“舊日磨礪,終成大器啊。”
    他朝著另一頭的劉揚看去,便更覺出這番對比裏的殊異。
    自來到長安後便將自己當做了劉虞繼承人的劉揚,好像終於在此時才意識到,他此前的優渥生活並不代表著他是劉虞的唯一選擇,也並不能讓他在這等當真犯下了大錯的時候還能擁有一道保命符。
    所以他等到的並不是劉虞對他的洗脫罪名,而是對方依然沒有回心轉意地將他送上了行刑之路。
    在離開囚牢的時候,劉揚先是痛罵劉虞隻當喪命於幽州的劉和是他的兒子,可對方也隻是個倒黴的短命鬼,為何不好好珍惜他這個碩果僅存的兒子。
    又怒罵劉虞根本不能擺脫喬琰的鉗製,連在處置自己親生兒子生死上的自主權都沒有。
    最後又罵喬琰不過是個女子,卻有此等謀朝篡位之心,簡直是天下間門頭一份的奸佞之輩!
    但在這囚車開到長安路上來的時候,也不知道他是罵累了,還是知道長安民眾對他和對喬琰之間門的態度區別,根本不敢做出任何一點的辱罵,像是個已經失去了氣息的木頭人一般倒在這囚車的一角,沒有再多說什麽辱罵之言來。
    聽到劉備說的這句磨礪成器,他也隻是抬了抬眼皮瞥了劉備一眼,隨後小聲嘀咕了一句,“誇別人有什麽用,那家夥能將你救出來嗎?你要是在徐州地界上被處死,說不定還有人來給你送一碗斷頭飯,在這裏……”
    他冷笑了一聲,將後半句話用隻有自己能聽得見的聲音說了出來。
    大概去聽劉協在這幾年間門經曆了何事的人都要比對他們兩人生死情況的人要更多。
    他已經沒有求活的機會了,現在連死也要如此潦草,對這個一度想要問鼎天子寶座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完全無法接受的打擊。
    再想到無論那坐在天子位置上的是劉虞還是劉協,短時間門內喬琰都絕不可能卸任大司馬的位置,起碼在他問罪伏誅之後的十數年乃至於數十年間門都能站在權力巔峰的位置上,他卻已經要成為一抔不知道還能不能被人記起的黃土,劉揚更覺得自己的胸口像是有一塊巨石牢牢地壓在那裏,讓他幾乎無法呼吸。
    在囚車行駛出長安南門的時候,那些跟隨在囚車左右的長安民眾才相繼離開,讓他總算擺脫了那些如影隨形的義憤目光。
    可這也絲毫不能讓他有任何一點安慰。
    他和劉備因為都為劉姓宗室的緣故,故而先被帶往了明堂再來上了一出靜思己過。
    劉揚瞪著這上頭的祭祀靈位,隻覺這些祖宗若真有靈可見今日景象,便應當對他父親的這出無所作為做出一番譴責。
    可他都快瞪著這太室配饗給瞪出火星子了,也沒見哪裏能冒出一道天降雷火轉道去長安,將喬琰給劈出個好歹來。
    在他重新被從此地扣押出去,往長安城更郊外的地方行去的時候,他看到的正是今日這一碧如洗的天空,好像合該是個適合於重逢的好時候,也是個適合將他們這等“惡人”給送上死路的好景象。
    他都不知道是不是該說,他真應該感謝父親沒讓這個行刑的地點直接放在長安城的鬧市之中,到底還是給他保留了那麽幾分體麵。
    在被壓製著於那郊野刑台跪下的那一刻,死亡的恐懼在一瞬間門取代了他此前的麻木,讓他在這一刻哭號出聲,甚至極力掙紮著想要從刀斧之下逃離。
    從獵人轉換為囚籠之中獵物的過程實在是太快了。快到劉揚的美夢被擊碎得猝不及防,直到死亡臨頭的這一刻才將所有的痛苦懊悔給逼了出來。
    他錯了!
    當真是錯得離譜!
    但凡他能安安分分地做一個老實的皇子,絕不與喬琰做對,就算劉虞病倒,由這出現在長安的劉協接替天子之位,他也能做個富貴閑人安穩度過一生。
    甚至於,若不是長安發生了如此之大的驚變,劉協可能還依然處在避世隱居的狀態,以防因為他的出現而讓誰做天子成為長安城中的爭端。
    可現在他後悔還有什麽用呢?
    他勢必要以謀逆之人的身份被記載在後世的史書上,作為迫害忠良的罪魁禍首。
    除非喬琰當真對這大漢基業做出了什麽篡位謀朝之舉,他或許還有機會被作為一個早早發覺出對方真麵目的聰慧之人得到一點恢複的聲名,但他對自己身在病中的父親也做出這等限製行動的不孝舉動,甚至將他氣得吐血的行徑,卻再沒有一點洗刷惡名的餘地了!
    那是大漢背景下多有詬病的不孝。
    身後的刀斧聲破空而來的風聲,讓明明能在瞬息之間門結束的死亡,變成了一種慢動作。
    劉揚死死地咬著下唇,隻等著刀斧落地的那一刻,卻忽然在此時聽到了從遠處傳來的一聲“刀下留人”之聲。
    風聲頓時停住了,劉揚也麵帶著驚喜朝著來人聲音發出的方向看去,正見盧植騎著一匹快馬朝著此地衝來。
    但當對方行到近處的時候,他本以為自己能夠死裏逃生的夢想卻在盧植開口的那一刻徹底被打碎在了當場。
    隻聽得盧植說道:“可否給我一盞茶的時間門,讓我與我弟子敘舊兩句?”
    他不是來救人的,他隻是來給劉備送行的。
    從盧植的話中已不難聽出他潛藏的意思,他無法改變這個會讓劉備送命的判決,頂多以老師的身份來對他做出一番慰問。
    劉備如此,劉揚自然也不可能有何種得到寬恕的法子。
    從死到生,又從生到死的騰躍落地實在是太快了,快得讓劉揚恨不得方才那一刀就這麽直接落下去,讓他不必麵對接連兩次的生死判決。
    可在此時並沒有人去理會他是何種糟糕的心情。
    無論是負責監督行刑的官員還是作為被點名的主角,都隻將目光放在了盧植的身上。
    盧植毫無疑問是一路奔波趕來的,甚至在此刻的翻身下馬中還沒能將自己的氣息給平順下來。
    想想也對,這長安城中的消息要傳到並州的樂平便需要數日的時間門,盧植從那裏動身而來又需要數日,這還是在沿路沒有遭到任何阻擋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結果。
    劉備清楚地看到,盧植一貫以來都打理得一絲不苟的頭發甚至在此時被風給吹亂了大半,飄飛在空中的正是其中幾道醒目的銀絲。
    他站定在了原地,見裁決生死的刀斧都已經停了下來,顯然是給了他這個與劉備交談的機會,他這才將頭發,衣袖都打理成了平日裏的樣子,而後朝著劉備走了過來。
    劉備忽覺心中一陣酸澀,在盧植已在他的麵前盤膝而坐的那一刻,他開口問道:“老師為何不去看看長安城裏的新變動呢?”
    盧植歎了口氣,“有些東西還能晚一些去看,有些人卻是去遲了便見不到了。”
    這師徒二人倒是都很默契地沒在此時談及什麽為何如此、是否後悔,隻是以閑談一般的口吻說起了劉備在抵達長安後的見聞長進。
    劉揚簡直要被劉備給氣死了。
    盧植是什麽人,那在名義上來說也是喬琰的老師。
    他不趁著這樣的好機會讓盧植替他向喬琰求情也就算了,居然還隨即說道,他雖名義上幹的是宗正內官長的位置,但實際上因為抵達長安的宗室人太少,他便又在所住的宅邸中開辟了一塊田地,效仿著涼州那頭越冬時節所做的那樣種下了一茬胡菜,大概等到開春的時候就能夠長成了。
    如若到時候他那處宅邸沒有直接被轉手給下一個人的話,盧植可以將那些種下的都給收走,也算是他這個學生給上交的束脩。
    盧植無奈地回道:“你這人當年便不自己交束脩,讓同鄉裏人給你上交,還有那麽些個喜歡華服駿馬的毛病,如今還要我這把老骨頭親自去收菜,這都算個怎麽回事?”
    他從懷中將那壺還被體溫焐熱的酒朝著劉備遞了過去,“喝兩口?”
    劉備並未錯過盧植這句看似指責的話中對他的包容之意,便抬手朝著那行刑之人示意能否先讓他將此物給解開。
    看守在周遭的兵卒手中都有著防止有人來劫囚而配的弓箭,就算是解開了劉備手上的鐐銬,讓他能完成這出與老師的共飲,也並不必擔心他能趁著這樣的機會從此地逃離。
    “多謝。”劉備朝著上前來的士卒謝道。
    這長安地界上的風尚在喬琰和劉虞坐鎮此地的數年間門,看似沒有發生什麽太大的變動,卻好像早已在潛移默化中,轉向了一種令人置身其中便覺舒適的狀態。
    他轉回到了麵前的酒壺之上,在其上的封口被拔出的那一刻,在依然不算和暖的風中便夾帶上了一縷有些烈性的酒香。
    劉備不由讚道:“好酒!老師先請。”
    盧植道:“都到了這個時候你還跟我客氣什麽。”
    劉備搖了搖頭:“我這不是在跟老師客套,而是您先請後,剩下的我便給包圓了,也算是讓我再體會一次飲酒空壺的感受吧。”
    這倒真是劉備做得出來的事情。
    人人都道劉備是個仁人君子,但那大約已是他在黃巾之亂後謀求到清河郡兵曹掾史後才有的表現,盧植曾經見過他領著那群豪俠遊街竄巷,自然知道他那少年時期的混不吝性子到底是何種模樣。
    此刻生死交際,倒是讓他顯露出幾分舊日脾性了。
    盧植小酌了一口便將這酒壺交到了劉備的手中,但他並未自己將其一飲而盡,而是喝了三兩口便停下,忽而開口問道:“老師介意我將此物贈予他人嗎?”
    眼見劉備的目光望向了何處,盧植又怎麽會猜不出劉備此刻要將其轉贈何人。
    他道:“既已是給你的東西,你便自行決斷好了。”
    劉備持著這酒壺便站了起來,在周遭士卒警惕的目光中走到了關羽的麵前,開口說道:“你我名為主從,實為兄弟,可惜徐州一敗後我未能尋到翻盤的機會,又做錯了一個選擇,拖累得你與我一道赴死,更遺憾於未能以將帥的身份戰死。今日唯有烈酒一壺,聊慰英雄了。”
    關羽灑然一笑:“我若真有怪你之心,前幾日便可說了,今日既能同死以全情誼,又有烈酒送行,雖不夠長醉以盡興,但也算於願足矣!”
    “便不勞他們再破壞規矩將我的枷鎖解開了,勞煩玄德送酒於我!”
    這壺酒對他們這些北方男兒來說實在是少了些,可這烈酒滋味,倒是讓腹中多了幾分暖意。
    劉備深知這一盞茶的時間門已不剩多少,便重新回到了盧植的麵前,在將那空酒壺交還給他後,朝著盧植伏地躬身,深深地行了一禮。
    再多的話便已不必說了。
    盧植今日能來相送,已是對他而言的最好安慰。
    他緩緩說道:“老師,您該走了。”
    盧植再度朝著劉備看了一眼,見這個今年也不過才三十六歲的弟子在目光中已有了幾分看破時局的了然,和或許是因為劉協抵達長安而萌生的希望,再不忍看下去便轉身往長安城的方向走去。
    他來時縱馬如風,離開之時卻不想翻身上馬了,隻是牽著那匹於奔波中顯出疲累姿態的馬一道緩步而走。
    在行出了數十步後,他忽然聽到了後頭傳出的幾道刀斧之聲。
    在這相差不過一息的幾道劈砍聲裏,盧植握著手中已經隻剩下了空壺的烈酒,忽而潸然淚下。
    他望著泛起了一縷晚霞紅暈的天空,像是在回複著劉備最後的那句“您該走了”一般,開口說道:“是,我該去看看……該去看看曾經被弄丟的那位天子了。”
    逝者已矣,此刻的長安依然在這令人目不暇接的風雲變幻之中。
    就連消失已久的劉協都在此時忽然出現,誰也無法預測到下一步會發生何種事端。
    他雖該算是遠離了長安朝局,但他自熹平四年成為九江太守後,躋身兩千石官員高位整整二十年,就算這大漢當真要走向日薄西山,他也必須要親眼看到這場落幕。
    而此時的桂宮紫宸殿內,已經迎來了手捧玉璽的劉協。
    劉虞本因劉揚在今日的處決而越發身體不濟,是不打算起身的,但驚聞劉協的出現,他還是拖著一身病體來到了這朝堂之上。
    在看到劉協出現於此地的那一刻,他忽然有種說不出的時間門錯落之感。
    漢靈帝劉宏病故前,讓他也作為支援劉協的托孤之臣,但此刻劉協衣著樸素地站在這堂上,時間門的痕跡在這等少年人的臉上表現得格外鮮明,已從早年間門的孩童模樣變成了今日體魄強健的樣子,而他卻已是未老先衰,氣息奄奄。
    唯獨顯示出幾分優越性的,也隻是這君臣之間門的位置發生了一出轉變。
    那是因劉協早前的失蹤,才讓劉虞坐在了這個天子的位置上。
    但這份錯誤,是可以被糾正過來的。
    在如此清楚地看到劉協身上蓬勃生機的那一刻,劉虞忽然強撐著身體朝著劉協快步走了過來,直到在他的麵前站定。
    他一邊端詳著這少年人的麵色,一邊開口說道:“昔年燁舒扶持我登上這天子之位的時候,我曾經對她有言,我即位天子,乃是在彼時對抗鄴城朝廷、興複關中的不得已之舉,倘若你能被找回,我絕不二話,立刻退位於你。”
    他的目光又慢慢地下落,觸碰到了劉協手中的那塊傳國玉璽上。
    一度被劉揚拿走下達假命令的那塊玉璽,哪裏像是劉協手中的那塊一般,經曆了從秦到漢的傳承,又見證了這大漢四百年興衰起落,乃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象征。
    它隨同著劉協歸來,更是個讓人心中熨帖的吉兆!
    劉虞甚至在心中生出了幾分希望——既然這位真正意義上的天子回到了他該當在的位置,喬琰會不會能往後退一步回到臣子的位置上,讓他此前做出的種種可怕猜測都給收在了未曾發生的狀態。
    大漢依然會是大漢。
    雖然不是在他劉虞手中興複的大漢,卻能是由喬琰和劉協共同創建的盛世!
    他旋即說道:“我如今的身體狀況,你也是看到了,就算無有我那逆子做出的舉動,讓我寫下那封罪己詔,也無法再支撐起這大漢門庭多久。若是由其他劉姓宗室繼承天子之位,我又時常擔心會被敵方尋到可乘之機。也唯有你重新登臨天子寶座,與燁舒君臣相得,配合有方,才是此刻破局之法。”
    可惜這數年間門長安建設的同時,他們其實從未停止過尋找劉協下落的行動,卻始終以失敗告終,直到此時方才得到了這個意外收獲。
    但麵對著劉虞的這番登基邀請,劉協年輕的麵容上並無露出多少意動之色。
    他若真有這等重回天子高位的想法,早在這幾年間門便可以在私底下尋覓能擁躉於他的力量,而不是對於自己的鄉野生活極為滿意。
    此刻這唾手可得的皇位就在他的麵前,他也並不打算改變他來到長安之前在心中做出的一番思量。
    兩日間門的縱馬狂奔隻是讓他的心跳好像要比平日裏快上一些而已,又或許,這種奇怪的變化是因為他此刻是在做一件從未有人做出過的瘋狂舉動。
    可他早不是一個長在深宮之中的皇帝,而是被這不可遏製地時代浪潮卷入了萬千黔首之中,又重新浮出水麵的存在。
    他所發出的聲音……不是為他自己!
    他開口說道:“不,我不是來將玉璽交托給陛下,也不是來取回這天子位置的。”
    劉協話說到這裏,目光有一瞬從劉虞的身上轉向了喬琰。
    很有意思的是,他居於洛陽數月,明明見證了洛陽又做出了一番局勢的穩固和發展,見證了昌言推行以應對流言的風起雲湧,卻從未有正麵與喬琰見過。
    她就像是這些時代變革背後的推手,隱匿在雲霧的背後。
    而在此刻的目光交接之間門,劉協心中刻畫出的這個影子和麵前之人徹底重合在了一處。
    在她目光之中燃燒著的強烈自信和進取之心,讓劉協毫不懷疑,當這四海九州被交托到她手裏後,到底能否完成這個平定的大業,她又能否托舉著這些飽受災劫的民眾一道越過困境,破繭重生。
    有一個唯一的答案已經無聲地出現在了他的麵前——能!
    他頓了頓,在這個因為他的前半句話已經陷入了茫然的朝堂上又砸下了一道驚雷。
    “我已在民間門觀望許久,想將這枚傳國玉璽托付於大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