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喬公首訪

字數:3967   加入書籤

A+A-




    【在異世界生活了許久,我才發現:宇宙的盡頭是編製.jpeg

    編製意味著穩定的收入、國家的長期支持,這對於科研來說異常重要。但對於我這樣一個在新興學科領域開疆拓土的人來說,這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夏希羽,1981.2】

    1月5日上午七點五十五分,沈涵曦收到了“老林”的電話通知。

    “最晚半小時內,喬公就要到你們希羽組那邊去了。你們做好準備。”

    “沒問題。希羽的身體也恢複的差不多了,隻要不讓他跑步就沒問題。”

    “那就太好了。喬公應該也會很高興。我們半小時後再見。”

    電話掛斷以後,沈涵曦說明了情況:“老林打來的。喬公半小時到。幸好我們早就打掃完畢了,該收起來的也都收起來了。一刻鍾後你們倆出門迎接,我帶希羽出來。”

    “沒問題。”

    就在這時,夏希羽忽然大吼道:“不要,千萬不要,我一定要親自見到‘鋼鐵公司’!”

    隨著夏希羽的大吼,眾女不得不允許夏希羽親自出門迎接——但必須由沈涵曦帶著出門。

    上午七點五十七分,魔都,某招待所門口。

    喬公專家團的車從不遠處緩緩開來,就在此時,“老林”從喬公住的房間走了出來。

    喬公見“老林”緩步走到自己身邊,一臉關切地問道:“‘老林’,小夏同誌的身體怎麽樣了?”

    “小沈助理的原話是‘恢複的差不多了,隻要不讓他跑步就沒問題’。”(“老林”)

    喬公隻是緩緩點頭:“那就好。一個要長期搞數學研究的年輕人,身體總不能比我這個快八十歲的老同誌來的差嘛……話說那位小沈同誌倒是任勞任怨……她還是個外國留學生呢。”

    “老林”也跟著點頭,在喬公和自己上車後,說起了具體情況:“嗯,她和另一位希羽組的員工,也就是法學專業出身的司璿,都是星港的愛國華裔。那一批星港人都是我在您的示意下審批通過的。雖然兩邊還沒建交,但民間交流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受到阻撓。更不要說星港這樣發達的地方會有留學生到我們這裏來學習理工科,或者是到我們國家找一個我們國家的大學生完成不了的工作。”

    “這樣的外國優秀年輕人在未來恐怕會相當不少。對了,小沈助理和小司的工資是多少?”(喬公)

    “根據cmss方麵的二十多份報告,因為他本人的經濟情況暫時並不樂觀,所以她們倆隻是魏思瑜——一位來自杭城的速記員與英語口譯員工資的三倍而已,但她們完全不介意,甚至希望能降低到同等水平。”(“老林”)

    “應該再高點的,尤其是小沈那樣任勞任怨的人,三十倍都沒什麽,小夏同誌思想還不夠解放啊……”

    對喬公的意見,“老林”難得地給出了否定答複:“報告上的情況顯示,實際上並非如此。夏希羽在盡力地拉高她們的工資,但是,夏希羽自己本人的收入相當有限,多數情況下每周的收入都是夏希羽本人最低,這一點我之前和您說過。”

    “‘老林’,我記得你之前跟我說過,他的全部大額收入全部拿去買設備了,剩下的全是稿費,發工資和各種福利的主要是後者。剩下的沒多少,也就勉強保持他本人的營養均衡以及必需的其他日常社交需求。”(喬公)

    “對,而且每一筆收入都是透明的,隻是有的公開,有的不公開而已。按照您的精神,我國的出版刊物稿酬製度已經在修改了,預計兩個月之內能給出新版。”(“老林”)

    “那就好,務必提高文化工作者的合理收入。老九不能走,稿酬是一種手段,但不是目的,我希望他們能記住這一點。”(喬公)

    “是,喬公。”(“老林”)

    “……”

    兩人聊了一小會之後,喬辦專家團的車隊來到了夏希羽家門口。

    此時,等待了好幾分鍾的沈涵曦、司璿、魏思瑜,以及被沈涵曦特別請來的汪星悅、已經可以看見正在下車的喬公。

    就在此時,夏希羽也緩步走出大門,走上前和喬公親切交談。

    此後,夏希羽、沈涵曦、喬公、“老林”四人坐在內圈,司璿、魏思瑜、劉曉涵、汪星悅坐在中圈,王禮、賀曉音、李超婷、沈鋼圍坐在外圈。

    在此後兩個半小時的閉門會談之間,夏希羽和喬公在對夏希羽自己在1980年的全部成果後談了大量與數學研究相關或不太相關的話題。

    期間,討論的發言主要以夏希羽、沈涵曦、喬公三人為主,發言頻率從高到低排在此後的是:劉曉涵(涉及法語、文學、著作出版、版稅等相關問題)、司璿+魏思瑜(首批進入希羽組的文職人員)、汪星悅(軍隊文工團轉業後的福利待遇問題)、沈鋼(青年科研工作者、高校教師的生產生活情況)。

    超出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這場閉門會談實際上原定隻有一個小時的時間,但被聊得高興的喬公和夏希羽拖到了兩個半小時。

    在額外的時間裏,喬公首先特別關注了夏希羽對華夏先行科研製度的看法,夏希羽則以“收到了來自多國領事館的資料”為依據,簡單介紹了自己對國外主要國家的有關情況的大致了解之後,又分別指出了包括“大學區製”、“大類招生”等重要概念、理論、製度的曆史必然性和優缺點。

    其次,夏希羽還主動聊到了自己手中的二十萬米刀以及自己的對外籌款計劃——在1981年初的華夏,對多數科研機構來說幾乎是天文數字(按照20萬米刀的極限購買力與50+億的全國科研經費以及勉強以億米刀為單位計算)的科研經費存量,以及更無法想象的:來自其他學者、政府機構、非盈利機構的無償國際捐助。

    即使是累計陪同喬公近十年之久的“老林”,也難以相信在短短幾天的時間裏,隨著來自外國的獎金和小說稿酬先後以現金方式由專人送到夏希羽本人手中,使夏希羽的手中有了二十萬米刀的外匯——不少國家級的生物、化學領域的科研院校和機構等相對燒錢的科研機構在經濟條件最好的時候,都沒有這麽多的可用經費。

    同樣讓他難以相信的還有科研經費來源的單一——夏希羽毫不避諱地提到了他的預判中,為了社會穩定、給“過熱”的民營經濟“降溫”而必然要進行的經濟整肅,以及基於這些必然發生的事導致的合法收入降低而不得不推遲的三大計劃:

    “決策優化學科樹”計劃——加強對決策實現產學研結合,因此需要工程學、社會學、經濟學、運籌學方麵的實踐專家,或45周歲以下頂尖中青年研究者的聯合研究計劃;

    “模糊魔毯”計劃——通過與部分世界級科研機構的學術通信渠道,定期招收或以交換學者形式接收來自全世界範圍內40歲以下、擁有碩士研究生及以上學曆的數學、理論物理學、計算化學、統計學等領域的中青年科研工作者參與研究的計劃;

    “精選工程決策”計劃——通過外交渠道,定期外派希羽組的研究人員到國際上的各類世界級工程建築項目或社會治理項目中。

    至於夏希羽對“連續集”理論的堅持,“老林”倒是不太驚訝——他見過不少這樣的優秀科研工作者都有這樣的想法。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