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章 放權給皇權套上一層枷鎖
字數:3689 加入書籤
內閣!
這個機構自設立後,便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標誌!
永樂皇帝為了北伐專門設立的輔佐機構,卻在大明中後期發展成為了一個龐然大物。
其實從永樂中期開始,內閣職權就開始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
而後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空前暴漲,得益於三楊這三位賢相。
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氣,陷入了沉思。
三楊輔政期間,文官縉紳逐漸壓倒了勳貴武臣,開始掌握朝堂話語權。
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負責草擬處理意見,再由司禮監把意見呈報皇上批準,最後由六科校對下發。
自此開始,內閣有了淩駕於六部之上的趨勢。
到了成化、弘治之際,內閣在已經成為足以對抗皇權的文官集團代表。
直到嘉靖年間,朱厚熜這個“道士皇帝”一心修仙,通過內閣遙控朝政,給予了內閣至高無上的權柄。
諸如夏言、嚴嵩等內閣首輔,手中握有的權力絲毫不屬於曾經的宰相,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幸運臣,然後就是開始權傾朝野、黨同伐異那一套了,徹底葬送了大明王朝最後那點氣數!
比如到嘉靖二十一年,臭名昭著的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當然,內閣權勢發展到頂峰,還是因為那位的出現。
救世宰相,張居正!
經過嘉靖、隆慶的發展,萬曆早期成了內閣權力極盛的時期,張居正改革讓內閣成為政府運轉的中樞,而他張居正也獨攬大權、專政朝野,實際上已經接近於後世某國首相的地位了,比之宰相還要強出不少。
說到底,自從內閣設立之後,一旦有文官縉紳以朝堂九卿的身份進入內閣,那內閣權柄就一定會逐漸擴大增加。
尤其是主宰一部的六部尚書,他們進入內閣之後,地位遠超尋常。
一來本身就貴為頂級文臣,二來進入內閣代表著成為皇帝的心腹近臣,這雙重身份結合之下,地位自然更加尊崇特殊。
可內閣權柄日益增強,也就意味著文官縉紳權柄擴張!
畢竟朱棣設立的這個內閣,可是文官縉紳的顧問機構,跟勳貴武臣那些匹夫沒有半毛錢關係!
也正是因為如此,到了大明中後期,勳貴武臣日益衰亡,連打個仗都得聽從文官老爺們的指揮,恨不得跪在地上舔他們的靴子!
毫無疑問,這種製度自然畸形而可笑得。
所以朱高煦覺得,有必要趁現在內閣尚未開始抬頭,一棒子將其打死!
而且朱棣之所以多次找自己麻煩,還不是因為政務實在是太多,讓他這個大明皇帝煩不勝煩!
戰爭狂人朱棣可不是工作狂人朱元璋啊!
你讓朱棣去北伐去打仗,他二話不說拉著軍隊就出去幹仗了,不打個三五年肯定不樂意回來。
但你要是讓他老老實實地坐在這皇宮裏麵,處理個三五年的政務,履行他做皇帝的職責,簡直比殺了他還難受!
沉思了片刻,朱高煦給出了解決方案。
“爹,話是這麽說!”
“但是內閣隻要存在,遲早就會有權柄大增的那一天!”
朱棣聞言怔然失色,下意識地追問道。
“為什麽?”
“道理很簡單,誰都有怠政的時候。”
朱高煦笑嗬嗬地看著朱棣,“比如說您老人家,是不是最近就很煩躁,皇帝兼職宰相後,需要處理的政務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麽簡單。”
“再者說了,您確實也老了,精力大不如從前,所以是不是也想著把政務交給內閣去處理?”
“可內閣現在沒有人啊,那就讓朝堂公卿頂上,隻要朝堂公卿進入了內閣,內閣權柄就會不斷增長!”
朱棣臉色漸漸凝重了起來,以他的智慧不難理解,朱高煦這話裏的深意。
不得不承認,這逆子洞察人心的本事,確實是當世一流。
朱棣最近的確十分煩躁,不樂意處理這些政務,大小破事一大堆,成天坐著批閱奏章還處理不完。
想他以前那是何等瀟灑輕鬆,北伐打仗出去浪個三五年,巡視北平再出去浪個一兩年,政務也全都是太子朱高熾處理好了,上報給他隻需要蓋章戳印就好了,簡直不要太爽!
長久這麽配合之下,朱棣都快忘記了處理國政才是皇帝的主業!
現在朱高煦做了太子,直接當甩手掌櫃,給出了一些朝政大方向,然後就躲在東宮裏麵享清福了,政務全都落到了朱棣頭上。
朱棣這哪裏能夠適應啊,無比懷念自家老大,也無比痛恨混賬老二!
可皇帝畢竟是皇帝,現在大明百廢俱興,一片欣欣向榮之勢力,朱棣也不得不耐著性子去處理政務,承擔起自己作為大明天子的職責。
隻是內閣這個問題,朱棣確實有過放權給他們的打算,但又害怕內閣日後會得到權柄,會重新凝聚出相權,所以有些猶豫不決,一直沒有動作。
此刻聽到朱高煦這番話後,朱棣臉上也有些掛不住了。
因為怠政就想放權,而且還被這逆子給看穿了,怎麽說都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那你剛剛還說放權給文臣?”
朱棣瞪眼,氣衝衝地開口道。
朱高煦不以為意,轉而談起了另外一個問題。
“其實皇權和相權的衝突,在於雙方之間擁有的權力重複了!”
“宰相不僅擁有議政權和行政權,還擁有決策權,問題就出在這決策權上麵!”
“曆朝曆代的皇帝都自詡為天子,是王朝真正的主人,而王朝如何發展應該由他的主人決定,所以決策權應該在皇帝天子手中,而不應該在宰相手中,這就是皇權和相權衝突的根源所在!”
“想必爹您也明白這一點,成立內閣以後,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如此進行了拆分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