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回家的目的

字數:3993   加入書籤

A+A-




    聽到爺爺的話,楊興武頓時沉默了。
    沒想到他們祖輩還有這麽悲慘的事情。
    而爺爺的那句咱老百姓有口吃的就中,到哪不是活?
    更是讓他感慨萬千。
    一句簡單的樹挪死、人挪活,這短短的六個字,他們的祖輩就顛沛流離了近六百年。
    爺爺說的那個大移民,他自然知道,曆史課本上也有詳細介紹,這次的移民被稱為明初大移民,又稱為大槐樹移民,移民範圍遍布北方各省。
    元末明初,天下初定,山河四省除晉省外,其餘三省十室九空,荒無人煙。
    朱元璋下令進行大移民,從平陽、潞州、汾州等地,遷移民眾進行移民,途徑洪洞大槐樹,辦理手續,開始移民。
    當時的政策是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因為不願忍受親人離別之苦,許多人不願移民,結果被官兵綁縛雙手押送到了移民地。
    路上在解決個人衛生問題時,因為綁縛雙手無法進行,隻能讓官兵解開手,再去解決,慢慢的解手就有了上廁所的說法。
    除此外還有小腳拇指的指甲兩瓣的說法,因為很多移民不願意離開故土,小腳拇指被挨個被劈了一刀,即便是逃跑被抓到後看腳趾就能區分是不是移民,這個說法流傳很廣。
    前者是史書記載,後者是流傳,他也弄不清小腳指的說法是對是錯?
    這次移民曆經近半個世紀,移民達百萬之巨,在我國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
    也因為這次的移民,山河四省裏的某些方言是通用的。
    例如角落這個詞,在他們這邊的音譯是“個牢裏”,在女友趙曉雅家那邊就是“個牢牢裏”。
    晉語方言特色是疊詞,說完再加個“哇”字,聽起來有些可愛,魯語是倒裝,他們這邊是兒化音比較多。
    北方方言大多比較好理解,或許也是基於此次移民帶來的影響!
    想到這裏,楊興武也算是明白了爺爺的良苦用心,無非是讓他看開一點,別鑽牛角尖兒。
    “爺,恁放心,我記得你教我們幾個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大哥和小龍小虎他們我肯定會管的。”
    楊興武拍著胸脯向爺爺奶奶承諾道。
    對於爺爺的話,楊興武並未感到奇怪,這個時代人情味兒很足,兄友弟恭,並非說說而已。
    如果說幾十年後人們對扶弟魔聞之色變。
    但在這個年代還有個說法,叫做啃老大。
    老大大多數是指家裏的長子或者家裏最有出息的一個人,是一大家子人集全家之力供養出來的人才。
    他們可以是工人,可以是大學生,還可以是軍人,但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就是城裏人。
    老大供養出來上班後,有了老大的工資支援,家裏就會輕鬆不少。
    老大是先甜後苦,其他幾個兄弟姐妹則是先苦後甜。
    等到幾個兄弟姐妹陸續工作,老大的任務也算是圓滿結束。
    這是當下時代的主流,也算是小民們的智慧,大多數時候這種事情還是不錯的。
    try{ggauto;} catc101nove.come="margin: 0px auto;">
    但也有拎不清的父母,一直壓榨老大,導致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這種情況大都是是家裏偏心的太過厲害,對於這樣的人,楊興武隻覺得他們咎由自取。
    聽到楊興武的話,楊開山老懷大慰,坐在椅子笑的很是開心。
    “好好好!”
    一旁的楊冬來夫婦聽後也很開心,有這樣一個出息的侄子在,自己孩子以後倒是不發愁了。
    看著爺爺高興的樣子,楊興武問起了老家的事情。
    楊開山聽聽到孫子的話,說起往事有些感慨。
    “俺姊妹五個,我是老幺,上麵還有兩個哥,兩個姐。”
    “這麽說我有兩個大爺?兩個姑奶?”
    “是哩!”
    “俺姊妹五個,當時大哥和二哥各帶著一個姊妹跟著鄉親們去逃荒。
    我跟著你太爺太奶一起走,當時你爹就和小紅差不多。
    你六指老師是狗頭軍師,指揮咱們一起往關中走,結果到了函穀關那邊,秦省不讓咱進,那段時間餓死了不少人。
    好在常大家出現了,她在城外開設粥棚,賑濟災民。
    等你以後有出息了也要記得這個恩情,以後遇見乞討的戲曲人員,要錢的就打跑,要飯的就分他一口飯吃。”
    楊開山說道這裏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聽了父輩們的故事,他對於那個年代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鄉親們最樸素的觀念就是有恩報恩。
    可惜爺爺的囑托他是完不成了,豫劇這個劇種群眾基礎深厚,根本不缺觀眾。
    即便到了現代,豫劇還有網友整活的《清早起來去拾糞》、《三堂會審伽利略》和《傑克遜吊孝》三大經典曲目。
    相比其他劇種,豫劇的日子要好過很多。
    爺爺嘴裏說的常大家,全名常香玉,大家是尊稱,她是豫劇常派的創始人,豫劇的一代宗師。
    代表作《花木蘭》,她也因一句: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
    而去真正身體力行的去踐行此事。
    其一生功績更是榮獲新中國成立以來百位感動中國人物,榮獲人民藝術家稱號。
    小學五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上有一篇《香玉劇社號》的課文,講的就是這位常大家的故事。
    常大家,年少成名。
    9歲拜師學戲,12歲開始嶄露頭角,13歲《泗州城》連演3場,轟動汴梁,自此之後,常大家正式成為力能扛鼎的主演。
    隨後其在秦省創立“香玉劇社”,大饑荒爆發時,附近的災民無法進入秦省避禍,常大家自掏腰包,開設粥棚,為同鄉開一條活路,隨後又為同鄉們捐建了兩所學校。
    彼時的常大家不過25歲,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不少人感其恩情,常香玉的名聲也在這附近達到巔峰,更是萬家生佛的人物。
    建國後碰上立國之戰,常大家在收音機聽到前方戰事吃緊,有心為國家出力的她帶著整個劇團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