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讀書人的事兒,怎麽能叫抄呢?

字數:3744   加入書籤

A+A-




    在唐月雯看來,薑玉樓能給她說這些是非常難得的,甚至有些出乎她的預料了。
    該說的都說了,薑玉樓也收起了話頭,默默地開始了幹飯。現在,還不是兒女情長的時候,他也沒有資格談那些情情愛愛。
    下午可還有繁重的農活等著他,要是不趕快吃,可是會耽誤事兒的。
    兩人默默吃完飯後,互相道別。
    離開食堂後,薑玉樓趕緊朝著校門口走去。
    學校離他家並不近,差不多有四五十裏的路。要是靠走的,以現在的路況,到家都要到晚上了。
    不過幸好有馬孝在。
    “叮鈴,叮鈴!”
    自行車鈴聲在他身後響起。
    不用回頭,他也知道是馬孝來了。
    馬孝和他同班,也是一個村的,但馬孝的家庭條件比他好太多,家裏為了馬孝上學方便,還給他買了一輛自行車。
    也許在後世,自行車不算什麽,掃碼都能騎。可是在這個特殊的年代,一輛自行車價格在200元左右,城裏的工人階層都要幾個月不吃不喝才能買得起,更遑論鄉下了。
    也多虧了有馬孝上學放學騎車載他,否則的話,這幾十裏路,對他來說真的是大難題了。
    此刻,身材高大,劍眉英目的馬孝騎車停在了他身邊,從車上下來後,馬孝打趣道:
    “樓子,剛才在食堂你怎麽和那個唐月雯坐一起了?不會是對人家有意思吧?”
    薑玉樓聳聳肩,神色鎮定地道:“都是同學,我那桌又剛好沒人,我還能趕人家走不成?”
    馬孝這才正色道:“沒那個心思就好,那個女同學家庭背景太差了,你倆在一起,會連累你的。咱們畢業就是高中文憑,最差都能在縣裏找到工作,以後就是城裏人了。唐月雯呢?她背景有問題,除了村裏,哪裏會要她。好不容易能離開農村,可千萬不要走錯了路。”
    薑玉樓有些意外的看著他,“這些都是你自己想的?”
    這些心思,不像一個十七八的年輕人能想得到的。
    “是我爸告訴我的。”馬孝摸了摸頭,不好意思地說道。
    也就是好兄弟,旁的人他才不會說嘞。
    薑玉樓了然,果然,馬孝他爸不簡單。看問題看得清,怪不得在農村都能打拚出那麽大一份家業,心裏不是完全認同,卻依舊感激地說道:
    “我知道了,你放心,我和她就是簡單的同學關係。”
    “那就好,快上來吧。”馬孝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不爽道:“這天氣,煩死個人。”
    將從圖書館借來的小說抱在懷裏後,薑玉樓坐上了馬孝的自行車。
    兩人共騎一輛車,在閑聊中,越走越遠。
    將近兩個小時後,兩人終於回到了村裏。
    之所以騎了這麽久,不是馬孝騎車慢,而是這個年代路況不好,別說柏油馬路了,村裏基本沒有什麽像樣的路,都是土路,再加上下雨,根本騎不快。
    到了村頭,兩人分開,薑玉樓回了一趟家,將書包放好,換了身幹活的衣服和鞋子後,去了自家的地。
    此時,父親薑建國和哥哥薑援朝正在地裏揮汗如雨呢。
    春天的農活,不外乎是耕地、播種、插秧等。
    在沒有機器的幫助下,效率低不說,還累人。
    當薑玉樓深一腳淺一腳走進田裏,父親和哥哥看到他後,都衝他笑了笑。
    小雨淅淅瀝瀝地沒有停下來的意思,簡單打了聲招呼後,三人賣力的在田裏苦幹了起來。
    天漸漸黑了,雖然還有很多工作沒做,但是今天也必須收工了。
    同父親和哥哥回到家後,母親李秀蓮將蒸好的黑饅頭端了上來,幾個人就著土豆白菜大快朵頤著。
    家裏人關心了一下薑玉樓的學業後,便各自忙活自己的事。
    薑玉樓回到自己的房間,稍作休息後,拿出了那份報紙。
    寫作,就是他給自己找的出路。
    隻是,雖然腦海中有不少後世名著和故事,可是以他的文學功底,想要把他們一一展現出來並不容易。
    他要做的是在腦海中的萬千叢書中,找出一本適合這個年代,並且容易上手的書。一來可以讓他練練手,二來呢,也要符合他當前的人設。
    畢竟他現在就一個高中生,要是突然寫出一本大作出來,屬實有點聳人聽聞了。
    寫什麽好呢?
    就在他發愁的時候,想到了村裏老人給他講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李芳桂,是陝地藺店鄉人。他念書苦讀一門心思為科舉高中,一路苦苦趕考直到五十二歲皆不如願,失望之後便不想再跑那條路了,於是偶然間開始了戲曲創作,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自五十二歲棄仕途試筆寫戲的十年間,先後創作了八部本係和兩部折子戲,通稱十大本:《春秋配》、《白玉鈿》、《火焰駒》、《萬福蓮》、《如意簪》、《香蓮口》、《紫霞宮》、《玉燕釵》,《四岔》和《鋤穀》是折子戲。
    這些戲本中的許多劇目,隨後幾乎被中國各大地方劇種改編演出過,經近二百年而不衰。後人將《萬福蓮》改編為《女巡按》,大獲好評更熱演不衰。
    晚年時,李芳桂由於影響太大,不符合清朝的統治思想,被清廷通緝,繼而被氣死。
    其人的一生堪稱傳奇,但是在外界並不為人所熟知,很有改編的價值。
    最重要的是,國內有一位大作家也從李芳桂的事跡中摘選了一段,寫了一篇短篇小說,還因此獲了獎。
    那位大作家叫陳中實,那篇獲獎的短篇小說當年刊登在《人民文學》,小說的名字叫《李十三推磨》,這篇小說當年更是榮獲“茅台杯人民文學獎”短篇小說獎。
    而且,寫這篇小說的時候,陳中實的《白鹿原》已經出版,可以說正處在創作的巔峰期,筆力毋庸置疑。
    這篇小說他曾經看過,內容雖然記不太全,但是大致內容還是知道的。
    如果以李芳桂的故事為藍本,確實很適合練手。
    想到這裏,薑玉樓找出一本沒有寫過字的本子,在封麵上寫了《李十三推磨》五個大字。
    手機站全新改版升級地址:.,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