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西嶽
字數:6934 加入書籤
華洲,華陰縣南10裏,華山古鎮。
“客官有禮了,請問幾位?”古鎮唯一的一座酒樓,店小二仰頭,招呼這位從雪白的駿馬上,翻身而下、身高近6尺的高大少年。
“僅我一位,隨意安排點小菜,一斤最好的黃酒。給兩匹馬喂些草料,各加2斤黃豆。”少年溫和地應到,並隨手丟了一錠銀子給小二。
“好咧,請貴客放心用餐,樓上雅座有請。”
馬速入關後不久,就換上了日常的青衣長袍,也摘去了遮臉的頭巾。此時已無人人將儒雅、白淨的少年和“絲路鷹俠”聯係到一起。
緩步登上二樓,不動聲色地迅速掃視了四周一眼,見雖有幾個江湖武者,但均為三流以下,沒有值得關注的高手。他還是依靠牆一角、臨窗處落座。
盡管武力值極高,但深知自己江湖經驗甚少,故時刻保持警惕性,不能把後背暴露給陌生人。
半盞茶不到,四碟素菜,一盤鹵驢肉,一壺黃酒送上桌來。
在西域吃慣了牛羊食,回到關內,綠油油的小菜,看起來就更有胃口。馬速優雅地夾上一撮小菜,芝麻油的芬芳和蔬菜本身的味道融合,清爽可口。
再從壺中輕輕倒出一小碗黃酒,沒急著品嚐,先觀其色,見酒水如琥珀清亮色澤,從觀感看,這黃酒算是上品了。
前世眾人大多隻知黃酒出自江南,如加飯、花雕。卻不知黃酒始於宋朝。素有“宋分兩朝,酒分兩派”之說法。蘇軾詩中的“應傾半熟鵝黃酒,照見新晴水碧天”,李清照的“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都是形容北宋的黃酒。而北宋的黃酒產地本在中原,隨北宋亡這才南下。
悠閑地品了小口,不同於啤酒的溫順、白酒的剛烈、葡萄酒的青澀。黃酒諸味雜陳,口味上充分體現出“濃、醇、潤、爽”之醇厚甘鮮、中正平和、味醇爽口、回味悠長。
這種口味分別為甜、苦、酸、鮮、澀、辛六種味道,和諧地融合而成。
“品酒,如品人生。沒人生來隻有苦,更不會隻是甜,人生百味,才是真實呀!”馬速感歎到。
好的黃酒口感,取決於各呈味物質味覺之間的平衡。一定濃度範圍下,各呈味物質相互掩蓋、疊加與促進,達到平衡時,便呈現出舒適、平衡、和諧的味覺特征。“酸不露頭、苦不留喉,甜不膩口”即是這種平衡的一種體現。
馬速沒有貪杯,些許20度以內的黃酒,對他不會有絲毫影響。
為了保持清醒,他時刻告誡自己,在武功還沒有完全成為本能時,不能喝烈酒,尤其在陌生的環境中。盡管現在的功力,已可瞬間消除酒精的麻痹,但或許那個萬一的瞬間,就是生命的漏洞。
馬速的到來,沒有影響到在座飲茶、吃飯的人們,華山常有文人騷客來遊山。鄰座是幾位道士,喝著清茶,桌上擺的都是素菜。他們低聲閑聊著:
“這次貧道到西嶽,參拜雲台觀陳摶老祖隱居地,也沾了點老祖的光。算是達成了多年心願。”
“恭喜道友,道學大成。我等這次來到西嶽,也準備遊曆華山的道觀。道友能否指點一二?”
“嗯,貧道也知之甚少,據說華山最早的道觀是玉女祠。相傳春秋時代有一善吹玉簫的隱士蕭史,以簫聲引動了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拋棄了宮廷生活,與其一同來到此處隱居修煉,均得道成仙。後人為了紀念兩位仙人,便於此修建了一座祠宇,以供祀其像。”老道講起華山的曆史,有些滔滔不絕。
“可考證的最早道院是漢武帝時建造的‘集靈宮’,就是現在的西嶽廟。唐朝以來華山的道觀逐漸增加,例如‘白雲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玉泉院’是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道長所建。還有華嶽觀上院,就是現在的鎮嶽宮也始建於唐……。西嶽不愧是道家洞天福地之一呀!”
“道友果真博聞強記,多謝指點,看來這次拜山,將不虛此行了。”
“對了,重陽真人去年從山東歸來。在終南山創建了全真教,廣招門徒。就連真人屬下弟子也非同小可,被同道譽為全真七子。現在全真教在北方地區,可是頗有聲望。終南山距此不遠,我等準備參拜西嶽後,就去終南山拜訪重陽真人。”
馬速聽到這裏,心裏一咯噔:
“按金庸原著以及前世真實曆史,王重陽這時並未創建全真教真實曆史是1167年創建全真教),怎麽就如日中天了?”
“另外,全真七子在前世真實曆史上,可都是有大成就、創派祖師的人物,可沒《射雕》一書裏,寫得那麽不堪。”
“現在自己來到了這個世界,真相如何,當然得自己去觀察和判斷。看樣子要抽時間去拜訪才知道。”
好似聽見了馬速內心的嘀咕,古玉這時突然冒了頭,解釋道:
“小世界是真實平行世界,其時間軸與宿主原世界的曆史,以及金庸小說描寫,都會有些許差異。當然,小世界更接近原世界曆史一點。金庸小說為了故事情節的邏輯自洽,將王重陽的平生經曆延遲了約30年。”
馬速這下明白過來,看來以後不能完全憑記憶中《射雕》一書的時間線考慮問題。何況金庸先生的小說,雖參照了曆史,但也有大幅度的編撰。
運轉起《達聽》法術來,馬速將酒樓裏所有人的談話聲收集起來,幸好他的腦域比常人寬闊了近3倍,一心多用,龐雜的信息才不算費勁。
在酒樓裏小憩了大半個時辰,收集到不少資訊後,馬速將兩匹寶馬托付給酒館照料,隻身往華山走去。
離開小鎮一段距離後,見四周無人,便施展《淩波微步》,開始登山。
這個時代的華山,登山道路十分險峻,且時有時無,並不連貫。
秦昭王曾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這是開發華山的最早記錄。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許多修道求仙的隱士們來到西嶽,開始居山建觀、鑿洞為祠,逐漸在北坡沿溪穀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由此,也引來了許多詩人和畫家,來到西嶽,留下無數的詩篇、畫作。其中寫出《黃鶴樓》的唐代詩人崔顥,就在華山寫下了《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
華洲,華陰縣南10裏,華山古鎮。
“客官有禮了,請問幾位?”古鎮唯一的一座酒樓,店小二仰頭,招呼這位從雪白的駿馬上,翻身而下、身高近6尺的高大少年。
“僅我一位,隨意安排點小菜,一斤最好的黃酒。給兩匹馬喂些草料,各加2斤黃豆。”少年溫和地應到,並隨手丟了一錠銀子給小二。
“好咧,請貴客放心用餐,樓上雅座有請。”
馬速入關後不久,就換上了日常的青衣長袍,也摘去了遮臉的頭巾。此時已無人人將儒雅、白淨的少年和“絲路鷹俠”聯係到一起。
緩步登上二樓,不動聲色地迅速掃視了四周一眼,見雖有幾個江湖武者,但均為三流以下,沒有值得關注的高手。他還是依靠牆一角、臨窗處落座。
盡管武力值極高,但深知自己江湖經驗甚少,故時刻保持警惕性,不能把後背暴露給陌生人。
半盞茶不到,四碟素菜,一盤鹵驢肉,一壺黃酒送上桌來。
在西域吃慣了牛羊食,回到關內,綠油油的小菜,看起來就更有胃口。馬速優雅地夾上一撮小菜,芝麻油的芬芳和蔬菜本身的味道融合,清爽可口。
再從壺中輕輕倒出一小碗黃酒,沒急著品嚐,先觀其色,見酒水如琥珀清亮色澤,從觀感看,這黃酒算是上品了。
前世眾人大多隻知黃酒出自江南,如加飯、花雕。卻不知黃酒始於宋朝。素有“宋分兩朝,酒分兩派”之說法。蘇軾詩中的“應傾半熟鵝黃酒,照見新晴水碧天”,李清照的“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沈醉意先融”,都是形容北宋的黃酒。而北宋的黃酒產地本在中原,隨北宋亡這才南下。
悠閑地品了小口,不同於啤酒的溫順、白酒的剛烈、葡萄酒的青澀。黃酒諸味雜陳,口味上充分體現出“濃、醇、潤、爽”之醇厚甘鮮、中正平和、味醇爽口、回味悠長。
這種口味分別為甜、苦、酸、鮮、澀、辛六種味道,和諧地融合而成。
“品酒,如品人生。沒人生來隻有苦,更不會隻是甜,人生百味,才是真實呀!”馬速感歎到。
好的黃酒口感,取決於各呈味物質味覺之間的平衡。一定濃度範圍下,各呈味物質相互掩蓋、疊加與促進,達到平衡時,便呈現出舒適、平衡、和諧的味覺特征。“酸不露頭、苦不留喉,甜不膩口”即是這種平衡的一種體現。
馬速沒有貪杯,些許20度以內的黃酒,對他不會有絲毫影響。
為了保持清醒,他時刻告誡自己,在武功還沒有完全成為本能時,不能喝烈酒,尤其在陌生的環境中。盡管現在的功力,已可瞬間消除酒精的麻痹,但或許那個萬一的瞬間,就是生命的漏洞。
馬速的到來,沒有影響到在座飲茶、吃飯的人們,華山常有文人騷客來遊山。鄰座是幾位道士,喝著清茶,桌上擺的都是素菜。他們低聲閑聊著:
“這次貧道到西嶽,參拜雲台觀陳摶老祖隱居地,也沾了點老祖的光。算是達成了多年心願。”
“恭喜道友,道學大成。我等這次來到西嶽,也準備遊曆華山的道觀。道友能否指點一二?”
“嗯,貧道也知之甚少,據說華山最早的道觀是玉女祠。相傳春秋時代有一善吹玉簫的隱士蕭史,以簫聲引動了秦穆公的女兒弄玉,拋棄了宮廷生活,與其一同來到此處隱居修煉,均得道成仙。後人為了紀念兩位仙人,便於此修建了一座祠宇,以供祀其像。”老道講起華山的曆史,有些滔滔不絕。
“可考證的最早道院是漢武帝時建造的‘集靈宮’,就是現在的西嶽廟。唐朝以來華山的道觀逐漸增加,例如‘白雲宮’就是唐金仙公主的修道處。‘玉泉院’是陳摶老祖的弟子賈得升道長所建。還有華嶽觀上院,就是現在的鎮嶽宮也始建於唐……。西嶽不愧是道家洞天福地之一呀!”
“道友果真博聞強記,多謝指點,看來這次拜山,將不虛此行了。”
“對了,重陽真人去年從山東歸來。在終南山創建了全真教,廣招門徒。就連真人屬下弟子也非同小可,被同道譽為全真七子。現在全真教在北方地區,可是頗有聲望。終南山距此不遠,我等準備參拜西嶽後,就去終南山拜訪重陽真人。”
馬速聽到這裏,心裏一咯噔:
“按金庸原著以及前世真實曆史,王重陽這時並未創建全真教真實曆史是1167年創建全真教),怎麽就如日中天了?”
“另外,全真七子在前世真實曆史上,可都是有大成就、創派祖師的人物,可沒《射雕》一書裏,寫得那麽不堪。”
“現在自己來到了這個世界,真相如何,當然得自己去觀察和判斷。看樣子要抽時間去拜訪才知道。”
好似聽見了馬速內心的嘀咕,古玉這時突然冒了頭,解釋道:
“小世界是真實平行世界,其時間軸與宿主原世界的曆史,以及金庸小說描寫,都會有些許差異。當然,小世界更接近原世界曆史一點。金庸小說為了故事情節的邏輯自洽,將王重陽的平生經曆延遲了約30年。”
馬速這下明白過來,看來以後不能完全憑記憶中《射雕》一書的時間線考慮問題。何況金庸先生的小說,雖參照了曆史,但也有大幅度的編撰。
運轉起《達聽》法術來,馬速將酒樓裏所有人的談話聲收集起來,幸好他的腦域比常人寬闊了近3倍,一心多用,龐雜的信息才不算費勁。
在酒樓裏小憩了大半個時辰,收集到不少資訊後,馬速將兩匹寶馬托付給酒館照料,隻身往華山走去。
離開小鎮一段距離後,見四周無人,便施展《淩波微步》,開始登山。
這個時代的華山,登山道路十分險峻,且時有時無,並不連貫。
秦昭王曾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這是開發華山的最早記錄。魏晉南北朝時期,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許多修道求仙的隱士們來到西嶽,開始居山建觀、鑿洞為祠,逐漸在北坡沿溪穀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由此,也引來了許多詩人和畫家,來到西嶽,留下無數的詩篇、畫作。其中寫出《黃鶴樓》的唐代詩人崔顥,就在華山寫下了《行經華陰》:
岧嶢太華俯鹹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雲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關險,驛路西連漢畤平。
借問路旁名利客,何如此處學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