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米國的根基(2)

字數:6514   加入書籤

A+A-




    中華大地整合一統指日可待,馬速自然要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有前世資訊,知道米州大陸是一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好地方,但通過這次親自考察北米州大陸,還是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正是因為腳下這片看起來荒無人煙的大地,誘使大量的匪徒、逃犯、海盜來這裏開創新天地,最終各種因緣巧合,催生出一個世界最大的流氓國度,成為世界最大的動亂源。
    依照前世曆史軌跡,結合歐洲諸多屬性,馬速知道歐洲在中世紀是戰亂不止,即使後來崛起,衰敗也將是必然。
    歐洲是海盜文明,他們的曆史和血脈屬性就是冒險和掠奪,雖通過一、二次工業革命、殖民全球大部分地區,興盛了3、4百年。但卻被腳下這片大陸誕生的大流氓國超越,後來更是淪落為米國的走狗和附庸。
    所以,關鍵是要斷絕射雕世界再度出現米國這個流氓的根基。
    現在要占領這裏很簡單,但中華閣麵臨著和一統華夏同樣的問題,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其他不論,僅北米州的海岸線,就約有30萬公裏。可見,在航海大時代即將來到時,要守護這片疆土的難度多大。
    而且,米州大陸距離歐洲很近,僅3、4千公裏。中國本土卻超萬公裏,一旦發生戰爭,本土的支援在時間和效率上,極為不利。
    當然,馬速的戰略思維,從就絕不被動挨打。隻有主動出擊,從根源上拒止。
    他也一直有些疑惑,為何腳下這片不毛之地,會在短短幾百年,就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
    整理了一下前世的資訊,拋開米國建國後,因一、二戰大發橫財等後期發展壯大的諸多原因,追根溯源,馬速認為歐洲大移民,是主要原因。
    可這裏又有何等魅力,持續吸引大量移民呢?
    一般而言,移民必然有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誘因。
    從米州大陸前期主要移民人口結構分析,應該是內外因素共振而成。
    首先,從政治、經濟上來看,歐洲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人口迅速地增長,導致生活水平極具下降。
    加之工業革命後社會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圈地運動,導致了本就狹小的歐洲大量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手工業者破產,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為了生存隻得外出尋找機會。
    資本主義必然帶來嚴重社會不公,這也給官府帶來了巨大壓力,消除不穩定因素,緩和社會矛盾,解決人口過剩,最直接將大量人口移除歐洲,就成為了一個必然選項。
    加之歐洲長期動亂,戰爭頻發,這裏的人們時常遷移他鄉,沒有故土難離的習俗,或者說不得不經常離開故土才能活命。
    宗教派別的矛盾,也十分慘烈,讓許多人為逃避迫害而遠走他鄉。十九世紀初期,第一批到米國的挪威人就是斯塔萬格地教友派信徒。此外,荷蘭、瑞典、德國的一些教徒也是因為宗教的原因而移民到米國去。
    這些都是人禍,還有天災。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歐洲的馬鈴薯病蟲害,引起了嚴重地歉收與饑荒,這場災難蔓延至全歐洲,大批的人餓死。而此時,早期移民一些罪犯和冒險者帶回了米國的諸多利好。
    北米州土地廣袤,物產豐富,商人大量從米州運來糧食,更是加深了歐洲人對於新大陸的向往。
    當然,這些還都是外因。
    而真正吸引人們的,是廣袤的北米大陸自身,對長期身居狹小歐洲的人們,具有無法拒絕的誘惑。
    英國人約翰·史密斯如此描述米州大陸:“天堂與大地賜予人類最理想的居住場所。”
    北米洲地處西半球北部,與太平洋彼岸的亞洲遙遙相對,同大西洋對岸的歐洲、非洲成倚角之勢。北米洲北瀕北冰洋,東臨大西洋,南接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
    北米洲的東部是山地與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太平洋沿岸風景秀麗,樹木繁茂,氣候適宜。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往西是一片寬廣的大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既無岡巒阻隔,又無岩石擋道。
    整個北米洲的地勢呈凹字型,兩邊高,中間低。如果說中間大平原為未來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那末東西邊界瀕臨兩大洋的位置則給將來的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裨益。
    北米洲的土地上江河奔騰,湖泊遍地、水資源極為豐富。
    多數大河發源於西部科迪勒拉山脈。米洲最大的水係是密西西比河,它同其他支流一起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內河航運係統。這些河流不僅有灌溉農田之利,而且又有交通運輸之便。北米洲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北米洲還是一個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的大洲。
    西部拉勒美—落基山和內華達—喀斯喀德地區有大量金、銀、銅礦;科羅拉多—猶他高原有鐵礦,南部墨西哥高原有鐵、鉛、銀礦,阿拉斯加的南部和西部有銅、金礦,墨西哥灣有石油等。
    其中米國的鉬、銣和錸、加拿大的鎢礦資源在全球有極大的儲量優勢。
    豐富的礦藏資源是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更是刺激人民不斷前來發財的動力源泉。
    就氣候而言,北米洲的中部基本上屬於暖溫帶,植物生長期在200天以上,冬季溫和,降水量達1000—1500毫米;西南部地區則屬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幹燥,冬季溫和。
    北米洲的氣候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為後來的玉米、小麥、大豆、甘蔗、高粱、大麥、馬鈴薯、棉花、燕麥、番茄的高產以及畜牧業的發達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裏還有極為豐富的旅遊資源,由於地貌複雜多樣,大片高原以其壯觀的景色、雄偉的氣勢成為自然風景區。
    最早來到新英格蘭的移民在寄回母國的信中,對這片新土地及其植物和耕作條件讚不絕口,有人稱塞勒姆一帶的土地是天底下最適合玉米和青草生長的地方。
    中華大地整合一統指日可待,馬速自然要考慮更長遠的戰略。
    有前世資訊,知道米州大陸是一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的好地方,但通過這次親自考察北米州大陸,還是給他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正是因為腳下這片看起來荒無人煙的大地,誘使大量的匪徒、逃犯、海盜來這裏開創新天地,最終各種因緣巧合,催生出一個世界最大的流氓國度,成為世界最大的動亂源。
    依照前世曆史軌跡,結合歐洲諸多屬性,馬速知道歐洲在中世紀是戰亂不止,即使後來崛起,衰敗也將是必然。
    歐洲是海盜文明,他們的曆史和血脈屬性就是冒險和掠奪,雖通過一、二次工業革命、殖民全球大部分地區,興盛了3、4百年。但卻被腳下這片大陸誕生的大流氓國超越,後來更是淪落為米國的走狗和附庸。
    所以,關鍵是要斷絕射雕世界再度出現米國這個流氓的根基。
    現在要占領這裏很簡單,但中華閣麵臨著和一統華夏同樣的問題,打江山易、守江山難。
    其他不論,僅北米州的海岸線,就約有30萬公裏。可見,在航海大時代即將來到時,要守護這片疆土的難度多大。
    而且,米州大陸距離歐洲很近,僅3、4千公裏。中國本土卻超萬公裏,一旦發生戰爭,本土的支援在時間和效率上,極為不利。
    當然,馬速的戰略思維,從就絕不被動挨打。隻有主動出擊,從根源上拒止。
    他也一直有些疑惑,為何腳下這片不毛之地,會在短短幾百年,就成為了一個超級大國?
    整理了一下前世的資訊,拋開米國建國後,因一、二戰大發橫財等後期發展壯大的諸多原因,追根溯源,馬速認為歐洲大移民,是主要原因。
    可這裏又有何等魅力,持續吸引大量移民呢?
    一般而言,移民必然有政治、經濟、社會、宗教等誘因。
    從米州大陸前期主要移民人口結構分析,應該是內外因素共振而成。
    首先,從政治、經濟上來看,歐洲自18世紀下半葉開始,人口迅速地增長,導致生活水平極具下降。
    加之工業革命後社會高速發展,而產生的圈地運動,導致了本就狹小的歐洲大量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手工業者破產,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為了生存隻得外出尋找機會。
    資本主義必然帶來嚴重社會不公,這也給官府帶來了巨大壓力,消除不穩定因素,緩和社會矛盾,解決人口過剩,最直接將大量人口移除歐洲,就成為了一個必然選項。
    加之歐洲長期動亂,戰爭頻發,這裏的人們時常遷移他鄉,沒有故土難離的習俗,或者說不得不經常離開故土才能活命。
    宗教派別的矛盾,也十分慘烈,讓許多人為逃避迫害而遠走他鄉。十九世紀初期,第一批到米國的挪威人就是斯塔萬格地教友派信徒。此外,荷蘭、瑞典、德國的一些教徒也是因為宗教的原因而移民到米國去。
    這些都是人禍,還有天災。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歐洲的馬鈴薯病蟲害,引起了嚴重地歉收與饑荒,這場災難蔓延至全歐洲,大批的人餓死。而此時,早期移民一些罪犯和冒險者帶回了米國的諸多利好。
    北米州土地廣袤,物產豐富,商人大量從米州運來糧食,更是加深了歐洲人對於新大陸的向往。
    當然,這些還都是外因。
    而真正吸引人們的,是廣袤的北米大陸自身,對長期身居狹小歐洲的人們,具有無法拒絕的誘惑。
    英國人約翰·史密斯如此描述米州大陸:“天堂與大地賜予人類最理想的居住場所。”
    北米洲地處西半球北部,與太平洋彼岸的亞洲遙遙相對,同大西洋對岸的歐洲、非洲成倚角之勢。北米洲北瀕北冰洋,東臨大西洋,南接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
    北米洲的東部是山地與高原,聖勞倫斯河以北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為阿巴拉契亞山脈。太平洋沿岸風景秀麗,樹木繁茂,氣候適宜。越過阿巴拉契亞山往西是一片寬廣的大平原,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既無岡巒阻隔,又無岩石擋道。
    整個北米洲的地勢呈凹字型,兩邊高,中間低。如果說中間大平原為未來的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有利條件,那末東西邊界瀕臨兩大洋的位置則給將來的對外貿易和國際交往帶來了得天獨厚的裨益。
    北米洲的土地上江河奔騰,湖泊遍地、水資源極為豐富。
    多數大河發源於西部科迪勒拉山脈。米洲最大的水係是密西西比河,它同其他支流一起構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內河航運係統。這些河流不僅有灌溉農田之利,而且又有交通運輸之便。北米洲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蘇必利爾湖、休倫湖、密歇根湖、伊利湖、安大略湖。
    北米洲還是一個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的大洲。
    西部拉勒美—落基山和內華達—喀斯喀德地區有大量金、銀、銅礦;科羅拉多—猶他高原有鐵礦,南部墨西哥高原有鐵、鉛、銀礦,阿拉斯加的南部和西部有銅、金礦,墨西哥灣有石油等。
    其中米國的鉬、銣和錸、加拿大的鎢礦資源在全球有極大的儲量優勢。
    豐富的礦藏資源是工業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更是刺激人民不斷前來發財的動力源泉。
    就氣候而言,北米洲的中部基本上屬於暖溫帶,植物生長期在200天以上,冬季溫和,降水量達1000—1500毫米;西南部地區則屬地中海式氣候,夏季幹燥,冬季溫和。
    北米洲的氣候適宜於農作物的生長,為後來的玉米、小麥、大豆、甘蔗、高粱、大麥、馬鈴薯、棉花、燕麥、番茄的高產以及畜牧業的發達提供了有利條件。
    這裏還有極為豐富的旅遊資源,由於地貌複雜多樣,大片高原以其壯觀的景色、雄偉的氣勢成為自然風景區。
    最早來到新英格蘭的移民在寄回母國的信中,對這片新土地及其植物和耕作條件讚不絕口,有人稱塞勒姆一帶的土地是天底下最適合玉米和青草生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