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兵馬未動

字數:6004   加入書籤

A+A-




    轉眼已到公元1178年。7年雖短暫,但中華閣早有謀劃,各項戰略逐一實施。
    首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馬速從米州收集回來的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糧食,因有小洞天的先期培育,無論是種子成活率、生長速度、產量以及抗病蟲及溫差等各項指標,都比原產地的種子優良許多。
    加之每一類糧食品種都有20種以上,在中華閣農業科研所的精心培育和篩種、雜交等技術運用下,第三年便開始在廈門、彎島、南、北苦夷島,以及呂宋、南北羅娑斯澳洲、新西蘭)等各個維度的控製區,大麵積種植成功,且一直都在進行種子的優化篩選。
    當然,農業科研成立後,同樣也成立了研究中國本土眾多作物,如水稻、大豆、粟小米)、高粱等良種項目部,這些年也頗有成效,廈門、彎島等南方地區水稻單季產量從之前畝產225公斤,增長到畝產310公斤左右。
    雖遠遠比不上紅薯、土豆和玉米等高產作物,畝產上千公斤,但進步也算不小。這也得益於這些年不僅重視種子篩選,以及中華閣這些年的鳥糞礦石製造的氮磷緩釋複合肥料。
    不過,這些高產作物及農業科研,都是采取軍墾模式種植,收獲的糧食除種子嚴密保管外,全部統一回購到中華閣旗下工廠。
    但棉花、蔬菜、水果,在中華閣位於各王朝基地、控製區,卻是向當地百姓全麵開放。這些作物、水果等,讓農戶們有了更多的收入渠道。尤其是無需太多人工的果樹,在轄區內的老百姓,每家每戶門前院後都有種植。
    甚至有些勞動力缺乏的農家,自家土地專門用來種植水果、棉花、蔬菜、花生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從而讓水果、蔬菜、食用油的產量大幅提升。
    中華閣旗下的商號,將一些便於運輸和存儲的水果、蔬菜及食用油,統一收購後,運送到各王朝銷售,還有意識地在各王朝,積極推廣這些新奇的農作物種子、種苗。
    麵包樹、橡膠樹等因氣候條件限製,隻能在靠近赤道的地區種植,為此中華閣還專門派兵,占領了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蘇拉威西島以及馬魯古群島等10多座大島,將島上的原住民大量遷移到倭國去挖礦。
    好在這些樹木花費的人力不太多,從大陸移民了5萬人,再留下了經篩選,比較本分且稍微肯幹活的當地土著10餘萬人,進行日常維護和收割。
    各種高產糧食連續獲得豐收,不僅確保了中華閣海外控製區和國內各基地的糧食供給,每年還有40以上的結餘,且隨耕種麵積擴大,還在快速增長。
    同時,為保持貿易平衡、消耗金銀幣兌換來的各王朝貨幣,中華閣並未停止從其他地區交易糧食。
    有了充足糧食儲備,飼料工廠應運而生,各種牲畜的養殖業,迅速在中華閣轄區發展,並已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由於造船廠一直在全負荷生產中,在確保海軍艦艇建造外,這些年也陸續供應給轄區內百姓一些中、大型漁船,加之這個時代漁民不多,中國沿海的漁業資源極為豐富,中華閣的漁業生產得以迅猛發展。
    諸多產業聯動,不僅讓轄區內的百姓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書院、中小學和軍隊的食物結構,得以全麵改善。各類肉、蛋供應充足。嬰幼兒還可喝上新鮮牛奶。百姓生活品質的提升,加之轄區內免費教育,人口出生率也得以快速增長,這些年本土出生的嬰兒超過了200萬。
    在滿足正常工業糧食消耗的前提下,中華閣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繼續擴大糧食儲備,為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災荒等難民潮做好救濟準備。畢竟中華閣的宗旨並非隻是占領地盤,更重要的還是華族人口規模。
    由此,中華閣合理分布在南、東、北地的40多座糧食儲備庫,積餘極大的同時,各戰區的後勤服務半徑達到最小,逐漸趨於合理。
    事實上,糧食儲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每年中華閣旗下的各種商號、銀行分部等,都要向各王朝發生的洪災、旱災、蟲災等災區捐贈糧食。
    與多年前默默無聞不同,中華閣的這些慈善活動,都第一時間由《中華周刊》一段時間運營後,已能保證周刊發行)報道出來,讓各大王朝的百姓,都逐漸知曉,甚至認同中華閣這樣一個機構的存在。
    《中華周刊》刊載的看似中庸、沒有抨擊各王朝的各種文章、社論以及文藝作品,在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大王朝人們、尤其是文人階層的觀念。封建社會,這些人是構成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人群。
    馬速不願意在中國內部,為了統治而搞血腥清洗。所以提前若幹年,就有意識開始進行三觀的培養。相信統一後,幾十年輿論導向的影響,人們更容易接受中華閣,社會也容易穩定下來。
    雖說周刊的文章一直都嚴格審核,暫時還沒有被官府抓住把柄進行打壓的事件發生。但官府也有高人,意識到輿論工具的重要性,金朝還好,天高皇帝遠,嚐試尋找中華閣無果後,便沒再糾纏。南宋朝廷卻多次派出官吏,試圖逼迫中華閣交出活字印刷以及紙張技術。
    然而報社總部在廈門,有海軍封鎖和福建地區提前防禦體係,軍事壓力不起作用,再加上對來訪官員上了各種手段,官吏們都被應付過去。
    當然,更主要原因是此時在位的宋孝宗趙昚,還算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尤其是趙昚倡導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學術環境。前世稱這段時期為太平盛世,有“乾淳之治”之說。
    因而在官吏多次到訪中華閣無功而返後,趙昚本已是知天命年齡51歲),便再沒追究辦報的事情。
    糧食充足也讓需用到糧食的中華閣旗下產業高速增長。
    高濃度白酒為保密以及不被各王朝權貴掠奪,還是在中華閣轄區內生產,但銷售已全麵放開。上市的酒類除原有的3040度的中高度濃度白酒,還增加了50多度的高濃度白酒。
    轉眼已到公元1178年。7年雖短暫,但中華閣早有謀劃,各項戰略逐一實施。
    首先,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馬速從米州收集回來的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糧食,因有小洞天的先期培育,無論是種子成活率、生長速度、產量以及抗病蟲及溫差等各項指標,都比原產地的種子優良許多。
    加之每一類糧食品種都有20種以上,在中華閣農業科研所的精心培育和篩種、雜交等技術運用下,第三年便開始在廈門、彎島、南、北苦夷島,以及呂宋、南北羅娑斯澳洲、新西蘭)等各個維度的控製區,大麵積種植成功,且一直都在進行種子的優化篩選。
    當然,農業科研成立後,同樣也成立了研究中國本土眾多作物,如水稻、大豆、粟小米)、高粱等良種項目部,這些年也頗有成效,廈門、彎島等南方地區水稻單季產量從之前畝產225公斤,增長到畝產310公斤左右。
    雖遠遠比不上紅薯、土豆和玉米等高產作物,畝產上千公斤,但進步也算不小。這也得益於這些年不僅重視種子篩選,以及中華閣這些年的鳥糞礦石製造的氮磷緩釋複合肥料。
    不過,這些高產作物及農業科研,都是采取軍墾模式種植,收獲的糧食除種子嚴密保管外,全部統一回購到中華閣旗下工廠。
    但棉花、蔬菜、水果,在中華閣位於各王朝基地、控製區,卻是向當地百姓全麵開放。這些作物、水果等,讓農戶們有了更多的收入渠道。尤其是無需太多人工的果樹,在轄區內的老百姓,每家每戶門前院後都有種植。
    甚至有些勞動力缺乏的農家,自家土地專門用來種植水果、棉花、蔬菜、花生等經濟價值高的作物。從而讓水果、蔬菜、食用油的產量大幅提升。
    中華閣旗下的商號,將一些便於運輸和存儲的水果、蔬菜及食用油,統一收購後,運送到各王朝銷售,還有意識地在各王朝,積極推廣這些新奇的農作物種子、種苗。
    麵包樹、橡膠樹等因氣候條件限製,隻能在靠近赤道的地區種植,為此中華閣還專門派兵,占領了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蘇拉威西島以及馬魯古群島等10多座大島,將島上的原住民大量遷移到倭國去挖礦。
    好在這些樹木花費的人力不太多,從大陸移民了5萬人,再留下了經篩選,比較本分且稍微肯幹活的當地土著10餘萬人,進行日常維護和收割。
    各種高產糧食連續獲得豐收,不僅確保了中華閣海外控製區和國內各基地的糧食供給,每年還有40以上的結餘,且隨耕種麵積擴大,還在快速增長。
    同時,為保持貿易平衡、消耗金銀幣兌換來的各王朝貨幣,中華閣並未停止從其他地區交易糧食。
    有了充足糧食儲備,飼料工廠應運而生,各種牲畜的養殖業,迅速在中華閣轄區發展,並已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由於造船廠一直在全負荷生產中,在確保海軍艦艇建造外,這些年也陸續供應給轄區內百姓一些中、大型漁船,加之這個時代漁民不多,中國沿海的漁業資源極為豐富,中華閣的漁業生產得以迅猛發展。
    諸多產業聯動,不僅讓轄區內的百姓生活上了一個大台階,書院、中小學和軍隊的食物結構,得以全麵改善。各類肉、蛋供應充足。嬰幼兒還可喝上新鮮牛奶。百姓生活品質的提升,加之轄區內免費教育,人口出生率也得以快速增長,這些年本土出生的嬰兒超過了200萬。
    在滿足正常工業糧食消耗的前提下,中華閣還在以每年10的速度,繼續擴大糧食儲備,為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災荒等難民潮做好救濟準備。畢竟中華閣的宗旨並非隻是占領地盤,更重要的還是華族人口規模。
    由此,中華閣合理分布在南、東、北地的40多座糧食儲備庫,積餘極大的同時,各戰區的後勤服務半徑達到最小,逐漸趨於合理。
    事實上,糧食儲備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每年中華閣旗下的各種商號、銀行分部等,都要向各王朝發生的洪災、旱災、蟲災等災區捐贈糧食。
    與多年前默默無聞不同,中華閣的這些慈善活動,都第一時間由《中華周刊》一段時間運營後,已能保證周刊發行)報道出來,讓各大王朝的百姓,都逐漸知曉,甚至認同中華閣這樣一個機構的存在。
    《中華周刊》刊載的看似中庸、沒有抨擊各王朝的各種文章、社論以及文藝作品,在不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各大王朝人們、尤其是文人階層的觀念。封建社會,這些人是構成社會意識形態的主要人群。
    馬速不願意在中國內部,為了統治而搞血腥清洗。所以提前若幹年,就有意識開始進行三觀的培養。相信統一後,幾十年輿論導向的影響,人們更容易接受中華閣,社會也容易穩定下來。
    雖說周刊的文章一直都嚴格審核,暫時還沒有被官府抓住把柄進行打壓的事件發生。但官府也有高人,意識到輿論工具的重要性,金朝還好,天高皇帝遠,嚐試尋找中華閣無果後,便沒再糾纏。南宋朝廷卻多次派出官吏,試圖逼迫中華閣交出活字印刷以及紙張技術。
    然而報社總部在廈門,有海軍封鎖和福建地區提前防禦體係,軍事壓力不起作用,再加上對來訪官員上了各種手段,官吏們都被應付過去。
    當然,更主要原因是此時在位的宋孝宗趙昚,還算政治清明,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尤其是趙昚倡導百家爭鳴、共同發展的學術環境。前世稱這段時期為太平盛世,有“乾淳之治”之說。
    因而在官吏多次到訪中華閣無功而返後,趙昚本已是知天命年齡51歲),便再沒追究辦報的事情。
    糧食充足也讓需用到糧食的中華閣旗下產業高速增長。
    高濃度白酒為保密以及不被各王朝權貴掠奪,還是在中華閣轄區內生產,但銷售已全麵放開。上市的酒類除原有的3040度的中高度濃度白酒,還增加了50多度的高濃度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