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Chapter13

字數:8592   加入書籤

A+A-


    hapter13

    一場摸底考,在70塊拚圖回歸正位後結束了。

    凱瑟琳與莉迪亞的考核結果都不甚理想,用一個詞概括兩人的知識水平——不學無術。

    比之更令人憂心的是她們思考問題的方式,粗暴地總結就是完全不去思考。

    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不會因為朗博恩鄉村的一場摸底考就遲到。

    早餐後,布蘭度請於連來到獨棟小樓的大書房。今日,於連正式開始工作。

    見麵,慣例問好。

    布蘭度“索雷爾先生,早上好。請放過您的皺眉肌與降眉肌,不必讓它保持在緊蹙的狀態。”

    於連扯出一個毫不掩飾的假笑。

    難道他會喜歡皺眉嗎?一晚的睡眠不可能神奇到令他忘記昨天的慘烈考試結果。

    是他天真了,怎麽會以為過去的家教經曆對新工作有幫助。班納特家的氛圍有多令他舒心,學生們就有多令他糟心。

    目前已知教學對象主要是三個人,布蘭度與班納特家的兩個小姑娘。年齡偏大的三位小姐,不是他要負責的工作範圍。

    於連把難題拋出“小班納特先生,您說過您會指定教學範圍。您覺得要怎麽教導您的兩個妹妹?”

    布蘭度“人都有優點。凱瑟琳與莉迪亞的性情從另一方麵解讀是心態好,敢於在人前表達情緒。沒有敏感的心思,不會因被批評幾句就自卑。”

    於連“您的意思是我可以直接指出她們的各種錯誤,而不必擔心她們哭鼻子。”

    布蘭度微笑,“很有智慧的索雷爾先生,以您的本領應該能把握好分寸。既要說得直白些讓她們意識不足,但又不能嚴厲到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既要,又要,這用在凱瑟琳與莉迪亞的教學上,對老師的要求有點高了。

    姐妹倆的年紀說小不小,十二三歲了。

    這個年齡段已經形成個人的學習習慣,令其改正必要花一番精力。對兩人來說,學習習慣就是混日子。

    布蘭度不會幻想能夠立竿見影的成效。

    “昨夜的情形,我的家人都看在眼中。我們都不會為難您,不會要求您在一個月之內培養出兩位‘卡羅琳·赫歇爾’。”

    誰是卡羅琳·赫歇爾?

    於連上個月還不認識這個人。

    從斯卡伯勒回朗博恩的途中,他被布蘭度塞了一摞書籍雜誌,美其名曰讓他打發旅途無聊時間。

    布蘭度說家庭教師要清楚學生的閱讀偏愛,所以讓他抽空看看自己的部分閱讀物。

    其中有一份報紙登載了關於卡羅琳·赫歇爾的新聞。

    一位女性天文學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在德意誌漢諾威。

    多年來進行天文觀測,先是輔助她的兄長,後來成為職業天文人。英國皇家喬治三世發薪水的正式職員,獨立發現了多顆彗星。

    去年,1828年,她被授予了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這是英國皇家天文學會的最高獎項,也是第一次頒給女性。

    於連對星空不能說沒有一絲研究。

    他的認知卻不在天文觀測上,而是了解一些星座的神秘力量。他不認可神秘學理論,純粹是讀宗教書籍時順手看的。

    這一刻聽到卡洛琳·赫歇爾的姓名,都不知道應該擺出哪種表情。

    “小班納特先生,您究竟是太看得起誰呢?”

    於連問“這是一個月內速成的問題嗎?您給我十年,我也做不到,您的妹妹們又能做到嗎?”

    布蘭度“人,總是要有夢想的,說不定哪一天就成功了。”

    於連“夢想與妄想,還是需要被區別的。”

    布蘭度沒糾結這一點,“領會我的大致意思就行。第一步,先糾正兩人的學習習慣。人在課堂,心在遠方,這個現象必須改。”

    “先定第一個月的計劃,您與普洛默小姐分工合作。白天,普洛默小姐負責上課;每個工作日的晚餐後,您用一個半小時對我的兩個妹妹進行抽查考核,補充講解。

    這個階段的教學核心思想——人可以知識儲備不足,但不能沒有常識。我會與普洛默小姐議定短期教學內容,您從明晚開始上工。”

    布蘭度以一個月為期,是準備好了調動學習積極性的獎勵。

    “九月中旬,劍橋鎮會舉辦著名的斯圖爾橋年市,我會去的。”

    她說“索雷爾先生,請您適時向凱瑟琳與莉迪亞透露我的行程安排,暗示她們課業達標的話也能同去。”

    於連“您真是好哥哥,飛速為妹妹找到了美味的「胡蘿卜」,真是令人感動的兄妹情。”

    胡蘿卜吊著小毛驢向前,劍橋年市勾著妹妹們改正學習態度。

    布蘭度“謝謝誇獎,您大可不必羨慕。根據合約,您會同享旅程,一同領略劍橋鎮的歡鬧。”

    於連再也不會天真地認為那是旅費全包的帶薪假期,不得不懷疑有坑在劍橋等著他。人有遠慮,隻能用近憂去對衝一番。

    他自我安慰,接手了兩個“頗有挑戰性”的學生,至少還有另一位讓他不用擔憂發際線。

    “小班納特先生,您對自己的學習有哪些安排呢?我有什麽能為您效勞的?”

    布蘭度取來書桌上的筆記本,推到了於連的麵前。

    “扣除晚餐後的一個小半時工作時間,每天您需要與我以拉丁文對話一個半小時。剩餘的五個小時工作時長由您靈活安排,進行一些相關答疑即可。我的部分問題在這裏,你每天抽取幾題。”

    於連打開筆記本,差點兩眼一黑。

    都是什麽鬼東西?

    《試論論天主教與新教走上不同道路的原因》,《試論宗教對高等教育的促進與發展,以宗教典籍曆史事件為例》,《試論宗教與工業發展的相互作用》……

    問這些,是讓他教授神學知識嗎?

    不能說與神學毫無關聯,但是摸一摸良心,能說它們是神學嗎?

    於連艱難地緩緩抬頭,誠心發問“小班納特先生,請問您究竟把我當成哪一種家庭教師?”

    布蘭度把你當成「知識庫(神學)&高效搜索引擎」。

    補充說明,人形知識庫可升級版,有望從神學向其他學科擴容。

    這種大實話就別說出來嚇人了。

    “索雷爾先生,您不必為了這些題目過度憂愁,我沒有要求您論證它們。隻需您根據題目,提供它所涉及的神學典籍資料。”

    於連“有關「隻需」的定義,我與您的認知恐怕差異甚大。是不是要感謝您,沒有讓我把梵蒂岡教廷內部資料也呈現到您的麵前?”

    布蘭度聞言,若有所思起來。

    於連不好!這人竟然真的敢想!

    他立刻提高聲音,“請停止您過於活躍的思維。我不可能接觸到羅馬教廷的秘密資料,從未在夜黑風高的晚上,偷翻窗戶潛入梵蒂岡!”

    布蘭度目露遺憾,“那就請您列出貝桑鬆神學院的相關典籍內容。如遇您記不清了,附注書籍名稱,我會盡力去找原作。”

    於連這是什麽反應?你究竟在遺憾什麽?

    指望我回答什麽?我難道會為了三百英鎊年薪,幫助你打劫梵蒂岡的藏書室?

    雖然極度厭惡教廷,但真沒想搞出瘋狂劫書事件。

    不想,不問,也不聽。

    於連抄起滿載題目的筆記本,以最快速度幾近瞬移到五米外的另一張書桌邊。企圖以短短的五米距離阻隔布蘭度的“奇思妙想”攻擊。

    俗語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讓他說,布蘭度一思考,家庭教師就腦殼疼。

    此時,於連可以確定他工作內容超出了對家教的要求,隱約察覺到布蘭度需要的不是家庭教師。

    以那些借閱給他的報刊書籍來看,這是在培養一位助手或合夥人嗎?

    “您隨意使用書房,我先處理一些雜事。”

    布蘭度沒有繼續停留,讓於連有獨立空間消化一下複雜情緒。

    返回朗博恩的第二天,有不少事要處理。

    先去找了瑪麗。就她關心的讀書疑惑,提了一些看法。

    布蘭度表示自己有不少事要做,無法隨時為瑪麗解惑。

    每周一次,盡力給她答疑書本問題。並非不重視瑪麗,而是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

    瑪麗平時看書產生的疑惑,不妨先找班納特先生談一談。

    經過昨天的晚餐故事會,她對父親的畏懼感少了些許,如今能試著主動提問,也能與母親、姐妹們聊聊天。

    人的性情不同。

    有的人獨立,完全不在意他人目光,不在乎是否與他人建立連接,反而非常享受孤獨。

    瑪麗看似獨來獨往,實則渴望被關注。

    既然她有這樣的想法,鼓勵她與家人多接觸。不嚐試就無法建立親近關係,無法讓現在的她獲得快樂。

    嚐試過後,說不定會有變化。

    瑪麗可能變得擅於社交,也可能發現其實一個人徜徉書海的滋味很美好。那都是後話。

    不過,布蘭度也建議瑪麗不必全盤接受別人的觀點。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人與人的思想亦然。

    讀書不必死記硬背,或照本宣科他人的理念。多看,多聽,多思,得出自己的觀點。

    這就是為什麽不給瑪麗送大部頭的神學書,而送了一堆其他各種類型的書籍。

    不必把思考範圍圈定在冗長的神學論著中,拓寬她的視野,讓她看到外麵多姿多彩的世界。

    幸而,以班納特家的寬鬆環境可以接觸不同方麵的知識。

    在這個方麵,班納特先生不似社會上的某些老古板,沒有對於女兒的閱讀設置諸多限製,他不認為隻有閱讀宗教書籍才能養成良善性情。

    默許女兒們讀各種各樣的書,伊麗莎白一直能進出父親的書房。

    問題在於每個人對「默許」的理解不同。

    班納特先生在大女兒、二女兒小時候,有悉心教導過她們一段時間,父女之間的關係親近。

    瑪麗卻沒有得到相同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父親的“默許”隻感受到了“默”的那一麵。沉默與不交流滋生出生疏與畏懼,怎麽可能自行感悟“許”的那一麵。

    直到班納特先生打破了既定的行為模式,讓瑪麗有了直觀感受,她才能做出改變。

    布蘭度鼓勵推動了這種改變,也坦言自己不一定能給瑪麗提供正確答案,人終究走出一條自我探索之路。

    瑪麗一一記下,表明會認真想一想,先抱著問題集去找父親了。

    布蘭度則是帶著疑惑,敲響了簡與伊麗莎白的房門。

    無需多話,經過昨天的家庭聚會,三人已經達成共識——都是「妹妹矯正聯盟」的一員。

    “我有一個問題,凱瑟琳與莉迪亞不喜學習,平時對什麽感興趣?”

    布蘭度明白人與人的差異,不是誰都喜歡讀書。

    也不必要求兩個小姑娘精通所謂的“淑女技能”,隻要能掌握常識就行。

    出於責任,作為家人會為她們提供一些其他選項,而不是看眼著她們無所事事。

    布蘭度想找出兩個小姑娘的興趣愛好。

    “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除去休息吃飯與上課,又不用做任何家務,她們每天至少有四五個小時的空閑,總不能一直發呆吧?又在做些什麽呢?”

    這個問題,伊麗莎白隻能回答一半。

    “兩人一有空就往外竄,與朗博恩的姑娘們湊到一起閑聊。她們每天都有說不完的話。”

    事實上,話題翻來覆去就那幾樣

    誰的衣服鞋帽更好看,這村那鎮的情感糾葛,道聽途說的外部傳聞等等。

    凱瑟琳與莉迪亞能夠參與的閑談群,所聊的話題基本是車軲轆話。

    來來回回的中心內容不變,詭變的部分多是傳話者的添油加醋。

    伊麗莎白與兩個妹妹有六七歲的年齡差,有些看不懂現在的小女孩。

    回想自己的十二三歲,對於村頭閑話毫無興趣。看向簡,問“姐姐,你以前能從中那樣的聊天中找到樂趣嗎?”

    簡搖頭,與伊麗莎白一樣,更樂意待在家中。

    以前用編織刺繡打發時間,或是協理父親清點地產賬目。如今有了園藝的喜好,與土地、植物打交道令她更心情舒暢。

    簡“每個人性格不同吧。”

    布蘭度沒有憑空臆斷,請簡與伊麗莎白有時間的話,留意兩個妹妹參與了哪些八卦話題,具體內容又有什麽。

    即便那些聊天話題再無趣,也能提供依據去判斷兩個小姑娘的思維習慣與偏好。

    她沒閑著,開始觀察朗博恩及其周邊村鎮。

    英格蘭鄉村生活與海濱度假勝地必然存在差異性,更與新聞報刊上常見的大都市倫敦有差異。

    也許能發現什麽有趣之處?

    這樣想著,先去拜會了隔壁麥裏屯的腓力普一家。那是班納特太太的妹妹、妹夫家。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