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突如其來的遷都話題(加更求月票)

字數:5436   加入書籤

A+A-




    看完吳願的密信,陳景恪終於知道是怎麽回事兒了。

    但這個結果,真的讓他有點不知道說什麽好。

    朱標竟然被朱樉給氣出高血壓來了?

    這事兒說出去誰信?

    可還有個問題他想不通,朱標絕不是個拿別人錯誤,來懲罰自己的人。

    即便那個人是他的親兄弟。

    為何會為了朱樉的事情,生這麽大的氣?

    朱元璋歎道:“之前我幾次想將朱樉召回應天嚴懲,標兒不知他的罪行,出於兄弟情義勸說於我。”

    “我也有僥幸心理,就順水推舟收回了命令。”

    “這次標兒去陝西,親眼目睹了他的暴行,因此自責……”

    陳景恪懂了,朱標氣的不隻是朱樉,更多的是他自己。

    看信裏所言,他應該還覺得自己虧欠陝西百姓,因此內疚。

    所以廢寢忘食的工作,幾乎是事必躬親,操的心比諸葛丞相還多。

    長時間處在氣憤和內疚之中,難怪會得高血壓。

    這還真是……讓人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麽好。

    但高血壓,說重也不重,說輕也不輕。

    治療的方法更多在於養,核心就六個字:

    少操心,多休息。

    這對普通人來說不難做到。

    可對於太子或者皇帝來說,幾乎不可能。

    想想李世民和李治父子倆就知道了。

    年輕的時候還好,年齡稍微大一點就不行了。

    陳景恪看了看朱元璋,心下很是同情。

    曆史已經改變,本以為這輩子他能少操點心,現在看來是沒戲了。

    又看了看朱雄英,這小子運氣是真好。

    朱標才二十八歲,如果不得這個病,至少還能幹三四十年。

    也就是說,朱雄英要當至少三十年的太孫太子,等到四十歲才有機會登基。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以朱標的性格,在確定自己身體不行的情況下,大概率會直接退位。

    就算不退位,也會讓朱雄英監國。

    如此一來,朱雄英至少可以提前十年,掌握國家大權。

    最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這運氣,是真踏馬的好啊。

    朱元璋、馬皇後和朱雄英三人,此時都在關心朱標的身體情況,並沒有想到這些。

    更不知道,陳景恪竟然能想的那麽遠。

    馬皇後最先問道:“景恪,你去一趟長安吧,隻有你去了我才能安心。”

    朱元璋也說道:“是啊,醫術方麵咱隻相信你。有伱在標兒身邊,咱才能放心。”

    陳景恪很是意外,竟然不是讓朱標回來?

    都這種情況了,還不回來養病?

    就算朱標想彌補自己心裏的內疚,三四個月的時間也足夠了吧?

    那邊到底發生了什麽事情?

    朱元璋遲疑了一下,說道:“告訴你也無妨,太子在那邊除了替朱樉善後,還有個更重要的事情。”

    “實地考察關中詳情,為遷都做準備?”

    “遷都?”陳景恪和朱雄英同時驚呼道。

    馬皇後表情不變,顯然是早就知道了此事。

    朱雄英連忙問道:“應天不是挺好的嗎?為何要遷都?”

    朱元璋說道:“應天城偏安南方,非長久之計。”

    見朱雄英還是疑惑,就解釋道:“應天城有長江天險,但也隻有長江天險。”

    “一旦江防被破,應天就會暴露在敵人的攻擊之下。”

    “且長江在守護應天的同時,也會束縛住人心。”

    “讓人變得保守不思進取,一旦北方有變,恐怕會重演南宋舊事。”

    朱雄英半懂不懂,他倒是明白朱元璋是什麽意思了。

    但還有些無法理解,為什麽會變成那個樣子。

    隻是國都換個地方,就能有這麽大的改變?

    陳景恪先是驚訝,然後露出若有所思之色。

    他自然知道京師遷往北方的必要性,也知道前世朱棣這麽做了。

    卻不知道,朱元璋竟然也有這樣的想法。

    事實上是他孤陋寡聞了,朱元璋從登基之日開始,就有遷都的心思。

    最早想將京師放在開封,實地考察之後覺得四戰之地無險可守,就放棄了。

    洪武二年,又想遷都鳳陽,還派人修建皇宮。

    但也因為種種原因,放棄了這個想法。

    洪武十一年,派人考察長安、洛陽、北平等地。

    一番衡量,朱元璋最滿意的其實還是長安。

    別的不說,八百裏關中平原,潼關天險。

    孕育了秦漢隋唐四大帝國,實在沒有不選它的理由。

    前世,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派人去長安修建了鍾鼓樓,其目的不言而喻。

    洪武二十四年,再次派朱標前往長安實地考察,其實已經做好了遷都的準備。

    然而朱標回來之後,卻建議將國度放在洛陽。

    具體緣由已經不可考,但想來是極其有說服力的。

    否則朱元璋也不會猶豫不決。

    但還沒等他考慮清楚,朱標就病故了,遷都之事就此作罷。

    後來朱允炆以及他身邊的大臣的操作,證明了遷都北方的正確性。

    最終在朱棣手上達成。

    朱元璋看著半天不說話的陳景恪,心中不禁一動。

    陳景恪的思路向來和別人不同,他是不是能給自己,提供一些不一樣的參考意見呢?

    想到這裏,就出聲問道:“景恪對遷都可有什麽想法?”

    陳景恪連忙搖頭道:“陛下,遷都乃國之大事,豈是我能置喙的。”

    朱元璋說道:“有幾個選擇各有優劣,咱始終無法下定決心。”

    “你的想法與常人不同,咱想聽聽你的建議。”

    “你不用擔心,咱也不是非聽你的,隻是想聽聽你有沒有別的看法。”

    陳景恪這才說道:“既如此,臣就妄言幾句。”

    “我將不同區域劃分為四種功能,其一資源區域,其二經濟區域,其三軍事局域,其四政治中心。”

    “資源區域就是提供某些資源,比如糧食生產、金銀鐵礦……”

    “經濟區域,交通便利的地區,其實都比較適合發展經濟。”

    “總體來說,南方是天然的經濟區域。”

    “軍事區域,就是承擔軍事任務的地方。”

    “目前的北平、太原等地,都是這種類型。”

    “政治中心,往大了說就是國家的京畿所在。”

    “往小了說,布政使衙門所在,也是區域政治中心。”

    朱元璋高興的道:“景恪的總結非常精辟,確實可以如此劃分。”

    馬皇後也不禁點頭,這個劃分確實很有道理。

    朱雄英就沒有想那麽多了,此時他就隻有一雙耳朵,專心的傾聽。

    “景恪繼續說,後麵呢。”

    陳景恪就繼續說道:“對於小國來說,因為國土狹小,很可能一個區域同時承載著四種功能。”

    “但對於大明這樣國土遼闊的大國來說,這四種區域的功能劃分就比較明顯了……”(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