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異常

字數:5406   加入書籤

A+A-




    疫病?

    陳景恪心中一驚,連忙找到朱元璋詢問情況。

    朱元璋倒是挺平靜的,並沒有表現的很著急:

    “天下這麽大,每年都會在局部地區發生幾次疫病,影響基本都不大。”

    “如此大規模的征用民夫,更是容易發生疫病。”

    “曆朝曆代不願意大規模征用徭役,除了浪費民力,影響農業生產。”

    “還有個原因,就是容易發生疫病。”

    “得益於你編寫的《防疫手冊》,這次還算是好的,快半年了才爆發了一次大規模疫病。”

    “要擱往常,少說也要爆發上兩三次了。”

    陳景恪不禁咋舌,心中更是沉重,說道:

    “一般爆發的都是哪種疫病?”

    朱元璋說道:“最常見的就是傷寒、痢疾等病,每年都會在不同的地方爆發幾次。”

    “這次爆發的就是傷寒。”

    “據李祺和白英的奏報,這次傷寒是降雨引起的。”

    傷寒的種類很多,流感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確實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

    以至於很多人都忽略了,這玩意兒具有極強的傳染性。

    前世醫術發達,大家並不是很在意這種病。

    但在古代,醫術落後又缺醫少藥,流感就是瘟疫。

    不過……感謝張仲景,攻克了大部分的傷寒病症。

    又經過後世醫家高人增補,基本上常見的傷寒症都被攻克了。

    “每個地方的衙門,都要準備一批治療傷寒的藥物。”

    “如果爆發了傷寒,可以直接用庫存的藥物,及時控製。”

    “就算控製不住,也能為朝廷爭取到調撥藥物的時間。”

    “黃河改道征用了那麽多的役夫,朝廷早就做了相關準備。”

    “洛陽那邊也準備了大量藥材,隨時可以支援過去,所以你不用擔心。”

    聽完朱元璋的介紹,陳景恪放心了許多。

    同時也為先輩感到佩服。

    真的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行政管理體係。

    這不禁讓他想起了,前世聽過的一個故事。

    剛建國的時候,我國派出了一批專家,去國外學習他們的行政管理技術。

    結果人家一聽咱們的來意,也很詫異。

    我們也是研究你們中國的行政管理體係,才建立的現在這套體係。

    伱們放著自家的經驗不學,跑來學我們的幹啥?

    一開始咱們這邊的學者還不信,研究了一番之後才發現,還真就是如此。

    然後大家才醒悟過來。

    要論行政管理經驗,自然是傳承久遠,又有大一統背景的國家,更加的完善啊。

    當然,並不是否認別人的先進之處。

    西方確實後來者居上,超過了我們。

    但咱們也不用妄自菲薄,有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是真的非常實用的。

    比如處理央地矛盾,所有的大國裏麵,中國是這方麵做的最好的。

    這就是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

    不過話雖如此,麵對疫病陳景恪又豈能不擔心。

    因為前世的某些經曆,他對這兩個字非常敏感。

    思前想後,最終做出一個決定:

    “陛下,我想去一趟河南。”

    朱元璋眉頭微皺,說道:“你不相信那些郎中的醫術嗎?”

    陳景恪搖搖頭道:“傷寒的治療之法已經很成熟,隻要藥物足夠,並不難控製。”

    “我隻是想親眼看看,修黃河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朱元璋點點頭,想了一下說道:

    “去看看也好。”

    陳景恪並不是突發奇想,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現在朝廷又是建新都,又是修黃河,又是軍改政改,一兩年內是沒辦法再搞什麽大動作了。

    算學班已經組建好,基礎形學也傳授完成,剩下的大家可以按照教程慢慢研究。

    所以,他留在應天暫時也沒什麽意義,還不如出去走一走看一看。

    更加深入的了解大明的社會情況,有助於後續的改革。

    免得到時候好心弄出惡法。

    朱元璋估計也是出於差不多的想法,同意了他的提議。

    就在陳景恪收拾行李,準備出發的時候,朱雄英不願意了。

    “不行,我也要出宮去看看。”

    陳景恪並沒有當回事兒,隨口道:

    “這事兒你和我說沒用啊,和你皇爺爺說去啊。”

    然後朱雄英就跑去找了朱元璋。

    朱元璋自然不同意,太子不在,你這個太孫哪都別想去。

    而且那裏還是疫區,你更不能輕易涉險。

    雖說隻是傷寒,問題不大,但也要以防萬一。

    不甘心的朱雄英又去找馬皇後,結果也是一樣,哪都別想去。

    真想去也行,寫信把你爹叫回來。

    你爹回來坐鎮,你愛去哪就去哪。

    朱雄英這才認命。

    陳景恪這次出行,前來送行的人就多了。

    朱雄英、朱椿、朱桂幾人就不說了。

    徐允恭、杜同禮、邱廣安、程一民等人全都出現了。

    就連藍玉都派了管家前來送行。

    本來應該派兒子過來才合適,可惜他沒有兒子,隻能讓管家過來。

    福清公主自然是不方便拋頭露麵的,不過在宮裏她就已經過來送過了。

    還給了他一個平安符,說是親自去求的。

    陳景恪自然很高興,深感找個賢惠的媳婦還是很好的。

    乘船一路到達開封,下船後騎馬前往疫區。

    他還專門走洪區看了一下,一眼望不到邊的澤國。

    道路、農田、村莊都不見蹤跡。

    還好,之前為了防止新河道決堤,將這一帶的居民遷走了。

    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一路泥濘,半路上還下了一場暴雨,陳景恪頗為狼狽的來到疫區,在這裏見到了李祺。

    對於李祺出現在這裏,陳景恪並不奇怪。

    作為黃河改道行政方麵負責人,他要是不在最危險的第一線,估計老朱第一個暴怒。

    反倒是李祺,對這個準連襟的到來,很是驚訝。

    “陳伴讀,你怎麽來了?”

    陳景恪自然不能說實話,隻是道:“陛下關心疫病情況,命我前來查看。”

    李祺並沒有懷疑,因為這完全符合朱元璋的性格:

    “累陛下擔憂,是我的責任啊。”

    陳景恪寬慰道:“陛下知李都尉用心任事,很是欣慰。”

    “疫病乃天災引起,非人力所能擋也。”

    “你們處置及時,沒有讓疫病擴大,已經是大功一件了。”

    兩人又客套了幾句,陳景恪就問道:

    “現在疫病情況如何了?有多少人感染?”

    李祺不假思索的道:“現在共有九千四百餘人患病,全部被集中安置在一裏外的一處無人村莊。”(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