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合格的宰相
字數:4750 加入書籤
接下來藍玉將大軍分成三路,再次橫掃了方圓數百裏的地界。
雖然收獲寥寥,卻也極大的壓縮了北元普通牧民的生存空間。
而且春季正是牲畜繁殖季節,不利於遷徙。
在明軍的進攻下,各部落牧民隻能四處逃竄,導致大量懷孕的母畜死亡。
可以預見的是,今年草原牲畜產量將會銳減。
而對遊牧民族來說,這是極為致命的。
待做完這一切,藍玉命王弼率領五萬大軍前去和唐勝宗會和,然後雙方一並撤回遼東。
而他自己則率領十萬大軍,押送繳獲的戰利品踏上了歸程。
至於捕魚兒海,已經化為一片廢墟。
最終藍玉還是放棄了在這裏築城的計劃,原因無他,太深入草原了。
離最近的慶州還有七八百裏距離,在這裏築城必然會受到北元不間斷的襲擾。
麵對北元騎兵的騷擾,所謂墾田更是無法進行,隻能從後方運送糧草。
而這八百裏距離,對大明來說就是死亡之路。
至於沿途修築堡壘,則代價太大且實用性也比較低。
這個戰略最佳的實施方案,是從北平、山西、陝西三省邊界同時動工。
一點點修築工事向北推進,然後形成一張網蠶食草原。
背靠三省,原材料運送之類的都非常方便,進退更加自如。
這其實也是軍方推演出來的最佳方案。
比花費巨大代價,在捕魚兒海修築城池更加可靠。
藍玉作為高級將領,自然也是知道這個計劃的。
之前說要在捕魚兒海修築城池,不過是為了鼓舞部下士氣而已。
這會兒真達成了戰略目標,實現了對北元王廷的打擊,自然不會幹這種得不償失的事情。
大軍後撤的路上非常安全,一路連個人影都見不到,更遑論北元的阻截了。
不過藍玉依然沒有放鬆警惕,一路可以說小心翼翼,直到回到慶州城才鬆了口氣。
然後自然就是慶祝,同時派人向朝廷匯報戰果。
戰報送到應天時,已經是六月底。
當時朝廷已經做好了遷都前的所有準備,朱元璋正準備率領文武百官前往洛陽。
戰報的到來可以說滿朝沸騰。
所有人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藍玉第一次掛帥出征,竟然就找到了北元王廷?
莫非這真的是天佑大明不成?
關鍵這個戰報還是遷都前收到了,實在是喜上加喜。
朱元璋高興的嘴巴都合不攏了:“藍玉真是好樣的,沒有讓咱失望啊。”
朱雄英興奮的道:“古往今來,有此功績者寥寥無幾,永昌侯就是我大明的衛青和李靖啊。”
陳景恪也覺得驚訝,尤其是得知他們是如何打探到北元王廷所在的時候,更覺得不可思議。
還是那句話,農耕文明攻打草原民族,最大的問題是怎麽找到人。
這情報直接送上門,這還真是天意啊,合該他們立著一大功勞。
然後他就想起了一件事情,貌似上輩子藍玉就因為這個功勞得意忘形。
私分北元王廷財物,奸淫北元王妃,更是縱兵毀壞了喜峰關。
隻希望這輩子,他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
明軍遠征漠北,搗毀北元王廷的消息很快傳出,應天沸騰。
不知道多少人高呼吾皇萬歲,天佑大明。
因為遷都引起的一點點人心動蕩,也徹底平息。
本來因為大明連年征戰,內部頻繁改革,而有所異動的各異族部落,也紛紛消停了下來。
大明依然是那個大明,威勢更勝從前。
唯一能對他造成威脅的北元都被摁著頭打,其他勢力就更不是對手了。
要說高興的還有一個人,徐達。
徐允恭這一戰可一直衝鋒在前,立下了很多功勞。
關鍵是,他發現了北元王廷所在,是頭功。
僅憑這一份功勞,就足夠讓他在軍中站穩腳跟了。
有句話說的好,前半生看父敬子,後半生看子敬父。
現在徐達正處在兩者之間,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時期。
能不能繼續獲得尊敬,就看徐允恭的表現了。
而徐允恭交上的答卷相當完美。
以後徐達也能拍著胸脯驕傲的說一句:徐允恭,我兒子。
朱元璋很快就擬定了對主要功臣的封賞。
藍玉晉封護軍、梁國公,王弼爵位不變,勳位從第四等的庶長晉為第三等的都尉。
其他將領也各有賞賜。
至於徐允恭的封賞,不外乎就是升官賞賜財物。
勳爵之類的就不用想了,作為嫡長子他隻能等待繼承老父親的爵位。
關鍵是,一門雙爵乃至多爵,一般隻存在於開國那一批人。
後來的享國者再想實現這個目標就非常難了。
這隻是關於高級將領和大功之人的封賞,下麵一般將士們的封賞,還要等詳細的戰報送過來。
由五軍都督府會同兵部、禮部共同擬定。
朱元璋很懂得拿捏時機,一邊命人召回藍玉大軍,一邊啟程前往洛陽。
他要在洛陽,為凱旋大軍舉辦一場盛大的歡迎儀式,以此來為遷都造勢。
同時也讓當地人感受一下,什麽叫大明天威,什麽叫國運昌隆。
這種方法是非常管用的,能迅速穩定人心,有效的避免許多小麻煩。
七月初一,是欽天監選定的黃道吉日,宜出行、遷居。
朱元璋在這一天,率領文武百官,從應天港口登船前往洛陽。
隨行的船隊綿延四十餘裏,可見規模之龐大。
登上龍舟,看著港口站的密密麻麻的百姓,朱元璋也是感慨萬千。
“咱在至正十六年進入應天,眨眼就三十二年過去了。”
馬皇後也感慨的道:“是啊,那年你才二十九正值壯年,今年已經六十一了。”
“一輩子就這樣過去了。”
朱元璋說道:“咱的半輩子都在應天度過,若不是為了大明的長治久安,真不願意離開啊。”
群臣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才好。
其實他們又何嚐不是如此。
應天是大明的龍興之地,也是他們這群人的起家之地啊。
他們的半輩子,也同樣是在這裏度過的。
之前還不覺得什麽,這真要走了才發覺,是如此的難舍。(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