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這就是大明

字數:5068   加入書籤

A+A-




    遠洋使節團隻不過是美化的稱呼,實際上大家心裏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組織的遠洋商隊。

    朝廷組織如此龐大的海貿商隊,在華夏曆史上還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大多數官吏其實都是反對的。

    一來成本實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價。

    采購的大批物資,也同樣占用了朝廷本就緊張的財政資金。

    且能不能回本還是未知。

    大家認為海貿賺錢,那是隻看到了個別大海商,又有誰去關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風險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來兩艘就是運氣好,回來一艘是常態。

    弄不好血本無歸,這就是現實。

    二來是覺得朝廷經商,會帶壞社會的風氣,影響農耕。

    畢竟糧食才是國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經商了沒人種糧食,會亡國的。

    這一條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會本就以農業為根本,重農抑商是符合當時社會條件的。

    隻不過因為朱元璋的強勢,群臣也不敢過於反對。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接受了這個現實,而是蟄伏起來等待最終結果。

    也就是遠洋船隊返回。

    如果一切順利還好,但凡有所不順,必然會遭到激烈反撲。

    所以,遠洋船隊回來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了強烈關注。

    百姓關注此事,單純是出於好奇,百官關注則是等待最終的結果。

    陳景恪自然是知道這一點的,對此他的做法是,宣傳。

    使勁宣傳此事,最好弄的人盡皆知。

    並且還讓遠洋商隊回來的時候,盡量將聲勢鬧的大一點。

    “把外麵帶回來的好東西都展示出來,給天下人看看。”

    “我們要用這場盛事,為萬民啟智,為古典世界敲響喪鍾。”

    朱雄英說道:“你真的是不放過任何機會,連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陳景恪笑道:“這麽好的機會,不利用一下豈不是浪費了。”

    “華夏文明在搖籃裏生長了數千年,已經長大成人,是時候睜開眼睛去看看外麵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認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為,眼前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認識了你之後才知道,原來世界竟然如此廣闊。”

    “我們眼前的‘天下’,不過是一個搖籃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們幾個人努力,而是要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陳景恪長歎一聲道:“我們曾經有數次機會走出去,但華夏文明太驕傲了,不屑於和外麵的世界打交道。”

    “不過還好,利益最能動人心。”

    “隻要我們能讓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會有無數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保守勢力再強,麵對利益之時,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認同的點點頭,然後提醒道:

    “你可別把利益掛在嘴邊,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陳景恪說道:“嗯,對外我的理由永遠都是為了傳播華夏文明。”

    朱雄英說道:“這不是借口,而是事實。”

    “我們所做的一切,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華夏文明更加燦爛輝煌。”

    “當然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個人也能實現自己的雄心抱負,名垂史冊。”

    ——

    接到中樞傳來的命令,趙秩和耿子茂雖然不知道朝廷深層次的謀劃,卻也能猜到讓他們這麽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趙秩或許會不以為然。

    甚至一開始他本人也並不支持朝廷經商,之所以還攬下這個活兒。

    一來是為了個人的榮華富貴,畢竟機會難得。

    二來也想親眼看看,外麵到底是什麽樣子的。

    然後他看到了,想法也改變了。

    大明……不,華夏文明必須走出去。

    隻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麵的世界有多大。

    隻有了解過外麵的曆史才知道,外麵的世界其實一直在頻繁的交流。

    而華夏文明,始終沒有真正走出過那一隅天地。

    唐朝確實走出去過,可時間太短暫了,短到幾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雖然和域外文明比起來,華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將自己與世界孤立並非長久之計。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為何要開海,為何要組織如此龐大的遠洋艦隊。

    他由衷的,為大明有如此遠見卓識的君主感到高興。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後,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須要將場麵搞起來。

    將這一行的成果,展示給大明的子民們看一看。

    準備好一切,船隊才駛入泉州。

    雖然朝廷沒有組織人來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當地百姓,自發的前來看熱鬧。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終生難忘的一幕。

    一車車的金銀珠寶,沒有做任何掩蓋,就這樣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麵前,招搖過市。

    一隊隊長相奇特衣著怪異的域外人,從船上下來,讓百姓們大開眼界。

    當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國商人和使節。

    這座城市太繁華了。

    聽說這隻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國都該是何等的繁華。

    然後是各種從未見過的飛禽走獸,被從船上拖出。

    其中帶給大家最大震撼的,當屬獅子。

    不是因為它的凶猛,而是外貌。

    這玩意兒咋這麽奇怪?

    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咋這麽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獸了?

    然後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很快,遠洋商隊抓來了神獸狻猊的消息,就傳遍了泉州。

    越來越多的人跑來,隻為一睹神獸的雄姿。

    即便衙門的人出來辟謠,說這是獅子,就是高門大戶門前看大門的石獅子。

    百姓們依然不相信。

    石獅子、舞獅,他們都見過,和真的獅子也不一樣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門肯定是故意隱瞞的。

    至於隱瞞的原因,很簡單啊。

    外麵竟然有神獸,那是不是還有別的什麽東西?

    更準確的說,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們愚昧什麽的,而是石獅子確實很抽象,除了叫石獅子之外,模樣實在和獅子關係不大。

    中國是沒有獅子的,最早接觸獅子應該是西域各國進貢來的。

    就有人覺得很威武,就將其雕刻下來放在門口。

    後來就成了習俗。

    但見過獅子的人太少了,大家隻能參考最早的石獅子進行仿製。(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