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再造乾坤

字數:12171   加入書籤

A+A-




    俗話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內閣的擴權,是朱標登基後的第一把火。

    燒的可謂是相當熾熱。

    不但把自己的口碑無限拔高,還極大的刺激了百官的積極性。

    畢竟丞相之位對文武百官的吸引力,是無與倫比的。

    雖然內閣不是丞相府,可在某種意義上具備丞相府的功能。

    內閣學士不是丞相,卻在一定程度上,扮演著丞相的角色。

    六部堂官不一定能在史書上留名,但當內閣學士不一樣。

    即便入閣之後沒有做出任何成績,僅憑這個位置,就能在史書上留下一筆了。

    僅此一點,就足夠讓無數人前赴後繼了。

    自認為有資格一窺閣臣寶座的官吏,無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從幕僚機構向國家的決策機關轉變,不是一道聖旨換幾個人就能完成的。

    而是整個中樞的運作模式都要跟著調整。

    即便有徐達和李善長來掌舵,依然不是那麽容易的事情。

    不過也幸好有他們兩個在,威望足夠高,與各衙門進行對接的時候,沒有誰敢推諉阻攔。

    新內閣正快速的進入狀態。

    各部堂級衙門的人員也做出了微調。

    比如,李善長入閣,吏部尚書的職務就自動卸任了。

    吏部掌管官員任免升遷,盯著的人可是不少。

    以前是儒家掌控,被李善長硬生生給奪走。

    此時李善長入閣,他們就想要拿回來。

    然而朱標怎麽可能會給他們這個機會,任命了自己的親信擔任吏部尚書。

    皇帝掌握吏部,天經地義的事情,對此儒家也隻能悻悻的接受。

    邱廣安入閣,戶部尚書的位置空了出來。

    朱標就任命一個叫裴有為的人暫代這一職務。

    此人的升遷堪稱當世奇跡,幾個月前他還在地方任職。

    邱廣安利用階梯收稅的契機掌控了戶部,因為缺人,就將他調到戶部任職。

    沒多久就因工作突出,暫代戶部侍郎一職。

    結果還沒等到他轉正,邱廣安先入閣了。

    計官的底子還是薄,找不到足夠資曆的人當戶部尚書,就隻能再次提拔他。

    不過連續提拔有違官場規矩,所以他的戶部尚書前麵帶著一個‘權’字。

    就是暫代的意思。

    能不能把權字去掉,就看他的能力了。

    其他各衙門也進行了調整,這裏就不一一贅述。

    事實上,朱標早就為完善內閣做準備了,比如半數內閣行走,早在數月前就已經確定。

    此時不過是將他們轉正。

    再加上徐達和李善長的輔佐,半個月後就已經可以正常處理公務。

    這裏還發生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小插曲。

    陳景恪在朝廷的地位,大家都心知肚明。

    當個內閣首輔太誇張了,但入閣是沒問題的。

    就算年齡小不能入閣,給個內閣行走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吧?

    然而,朱標拿出的名單裏,卻沒有他的名字。

    眾人都非常的驚訝。

    徐達私下詢問陳景恪緣由。

    陳景恪是這麽回答他的:“我不入內閣,反而能更好的施展自己的能力。”

    徐達沉默片刻,目光裏充滿了敬佩。

    權力最容易改變一個人的心性,陳景恪卻始終保持清醒。

    一直在降低自己的危險性,如此皇帝才不會去懷疑他。

    沒權沒勢,對皇權沒有任何威脅,有什麽可懷疑的?

    而且他也不是什麽都沒做,一直在加深和皇家的羈絆。

    以此來影響皇帝的決策,實施變法計劃。

    因為皇帝不會懷疑他有私心,反而更容易接受他的變法。

    當然了,這麽做的前提,還是以前基礎打的好。

    馬太後、朱標、朱雄英,三代人的救命恩人。

    後來一直本本分分,就算是私心也是擺在明麵上,逐漸獲得了皇家的信任。

    換個人過來,想模仿也模仿不來。

    同樣的變法,他提出來,即便有些離譜,皇家也會認真考慮。

    別人提出來,很可能直接小命就沒了。

    這其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長時間培養出來的信任。

    而陳景恪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維護這種信任。

    這比當什麽內閣大臣,更加有意義。

    ——

    新內閣日漸完善,已經可以正常處理各種公務。

    就在徐達和李善長兩人,以為自己可以隱身的時候,朱標拿出了大明版政府工作計劃。

    看到那厚厚一摞子資料,兩人頭皮發麻。

    他們怎麽不知道,朝廷有這麽多事情要做?

    中樞的工作確實比較繁忙,可也沒這麽多吧?

    地方衙門的工作就更少了,仔細說起來就兩件事情,安民和收稅。

    至於什麽勸課農桑、興文教……這些都不是必須的。

    隻要老百姓不造反,能按時把稅收上來,就是一名合格的官吏。

    新皇到底是怎麽想的?從哪弄出這麽多活兒幹?

    不,應該說陳景恪是怎麽想的……

    懷著這樣的疑惑,兩人翻開了工作計劃。

    越看就越是震驚。

    原來還可以如此治理國家……

    如果真能實現這上麵所寫,那大明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這就是你心中的世界嗎?

    兩人看向陳景恪,同時想道。

    朱標看他們震驚的樣子,猶如看到了當初的自己。

    在沒有看到這份計劃之前,誰能想到國家還可以這樣建設?

    “兩位,對這份計劃有何意見?”

    李善長深吸口氣,說道:“歎為觀止……敢問這份計劃可是陳伴讀所作?”

    朱標頷首道:“確實是在陳伴讀的建議下所作。”

    李善長由衷的道:“陳伴讀真乃亙古第一經天緯地之才也,老夫自愧不如。”

    陳景恪謙虛的道:“韓國公謬讚了,晚輩愧不敢當。”

    徐達也說道:“若真能依計劃所行,大明將開創前所未有之盛世。”

    朱標說道:“哦,魏國公以為此法可行?”

    徐達遲疑了一下,說道:“以現今官吏的能力,恐怕無法執行如此複雜的計劃。”

    讓那些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官吏,去安民、收稅還行。

    去發展地方經濟,那不是扯的嗎?

    朱標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嚴肅的道:

    “我知道,這份計劃對大多數官吏來說,過於複雜了。”

    “所以才需要內閣根據實際情況,製定可行的實施方案。”

    “慢慢的刺激官吏主動學習,去適應這份計劃。”

    “如果我們不去做,官吏永遠都不會進步。”

    “我們從當下做起,或許會很難,但十年二十年後,世界就會變得大不一樣。”

    換成一般人,大概率會被他說的熱血沸騰。

    然而麵前這兩位哪個不是官場老狐狸,並不為所動。

    李善長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現有的官吏人手也不夠。”

    一個縣正式的官員才四個,其他都是吏。

    靠這四個人去負責這麽龐大的計劃,也忙不過來啊。

    “若要執行這些計劃,就要增加職務……職務增多就會增加朝廷的財政負擔……”

    朱標讚道:“韓國公目光如炬,現有的官員配置,確實不足以滿足新計劃的需求。”

    “所以,完善衙門官吏配置,也是接下來需要做的事情。”

    “官吏增多確實會加重朝廷的財政負擔,可一旦他們起到作用,就能為朝廷創造更多的價值。”

    “可是……”徐達還想說什麽,卻被李善長給攔住了。

    “陛下所言甚是,不能畏懼眼前的困難就躊躇不前,萬事都要試一試才知道行不行。”

    徐達很是疑惑,你咋突然改口了?

    不過現在不是追問的時候,就將疑問壓了下來,準備私下再問。

    朱標笑道:“韓國公所言甚是,凡事總要試一試才行。”

    “你是大明禮法製度的奠基人,在治國一道經驗豐富。”

    “這份計劃如何實施,還需要你來拿主意啊。”

    李善長拱手道:“臣定當竭盡全力,輔佐陛下完成計劃。”

    朱標滿意的點點頭,又對邱廣安五人說道:

    “五位卿家需多向兩位國公學習,盡快熟悉政務。”

    正看著計劃書頭皮發麻的五人,連忙道:

    “是,臣等定不會讓陛下失望。”

    然後又朝李善長和徐達行禮道:“請兩位國公多多指點。”

    事情就此定下。

    接下來陳景恪等人出麵,詳細為七位閣臣講解計劃書。

    一直到黃昏時分,眾人才疲憊的下差。

    徐達等六人起身離開,留下一位閣臣值夜班。

    七大閣臣不可能同時休息,不論任何時候,都要保證有一個人在內閣當值。

    本來應該七個人輪值的,不過李善長和徐達身份特殊,就邱廣安五個人輪值了。

    出了皇宮之後,徐達就拉著李善長走到無人處。

    他可是別了一肚子話想問,這會兒終於找到機會。

    “韓國公,你到底是怎麽想的?”

    李善長故作糊塗的道:“什麽怎麽想的?”

    徐達沒好氣的道:“咱們相識幾十年了,你別給我裝糊塗。”

    “那計劃看似隻是一份工作計劃,實際上是對整個官僚係統的變革。”

    “而且是不同於曆朝曆代的,前所未有的變革。”

    “此等大事,你怎麽如此輕易就答應了?”

    很簡單的道理,以現在的官僚配置和運作模式,根本就不可能落實那份計劃。

    想實施那個計劃,就必須對現有的官僚係統進行變革,而且還沒有先例可借鑒。

    這種大變革,必須經過無數推演才能小心翼翼的實施。

    可是李善長竟然如此輕易的就答應了,這是完全不負責任的做法。

    如果不是雙方了解很深,徐達都以為他產生什麽不好的心思了。

    李善長終於不再賣關子,說道:

    “因為這件事情背後的謀劃,比你想象的還要大。”

    “就算我們不支持,陛下依然會去做。”

    徐達驚訝的道:“還有更大的謀劃?伱怎麽知道的?”

    你個叛徒,能比我知道的還多?

    李善長鄭重的道:“陳伴讀要再造乾坤。”

    徐達無法淡定了,啥情況?

    論忠心,我忠貞不二,你是叛徒。

    論私交,我和陳景恪關係莫逆,我女兒都是他徒弟。

    咋你比我知道的還多?

    不不不……搞錯了,重點是再造乾坤。

    “你知道你在說什麽嗎?”

    李善長完全理解他的感受,因為剛剛想通這一切的時候,他也同樣無比的震驚。

    “陳伴讀準備圍繞大同世界重塑儒家思想……”

    他將之前,陳景恪透露的大同世界思想講了一遍。

    徐達忍不住說道:“這種完美的世界,怎麽可能存在。”

    一個空洞的思想,是沒有生命力的。

    這也是為何,儒家從來不重視大同思想的原因。

    即便這個世界是他們自己構思出來的。

    李善長說道:“最開始我和你一樣不以為然,儒家思想的優勢就在於其更加實用。”

    “大同世界則不然,它不可能實現。”

    “靠一個虛無的幻想,是無法支撐他重塑儒家思想的計劃的。”

    “可是今天看了那一套計劃我才知道,他早就做好了萬全的準備。”

    “雖然那套計劃看起來很難,但仔細想想,一旦成真天下會變成什麽樣子?”

    徐達情不自禁的去幻想計劃裏的世界,物資充足,百姓富裕,人民安居樂業。

    大明將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似乎大同世界也不是那麽遙不可及了。

    這個念頭剛剛生出,他整個人都愣住了。

    大同世界,變得可以企及了?

    李善長見他想通了,就問道:

    “現在你知道,為何我會同意了吧?”

    徐達下意識的點點頭,然後追問道:

    “你覺得……可能嗎?”

    李善長歎了口氣,語氣忽然有些落寞的說道:

    “不知道,因為已經超出我的理解範圍了。”

    “但從今天這份計劃可以看出,他已經有了一整套的計劃。”

    “這份計劃雖然很難,但確實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說到這裏,他忽然搖搖頭,改口說道:

    “不需要全部實施,哪怕隻有一小部分能實施,都足以支撐他的大同世界思想了。”

    “一旦完成思想重塑,剩下的計劃自會有人爭著搶著去實施。”

    一個空洞的思想無法長存。

    有實際道路支持的思想,會具備強大的生命力以及主動性。

    所有的信徒,都會自發的沿著那條道路往前走。

    所有阻攔在他們前方的東西,都會被無情碾壓。

    想通了這一切,徐達深吸口氣,說道:

    “再造乾坤,好一個再造乾坤啊。”

    “我從來都不敢小看他,沒想到他的能為依然超出了我的想象。”

    李善長深以為然的道:“都說我自視甚高,向來不服人,劉伯溫我都不放在眼裏。”

    “唯獨陳伴讀,讓我心服口服。”

    “不隻是能力,人品更是無可挑剔。”

    “陛下數次稱讚他真君子也,老夫也以為,他真乃當世唯一的君子。”

    尤其是陳景恪把法治思想無私的分享給他,讓他真正見識到了什麽叫做雅量。

    兩個老頭吹捧了幾句,相互看了一眼,都從對方眼睛裏看到了一株火苗。

    徐達率先說道:“如此宏大的計劃,能參與進來實在是我等的榮幸。”

    “我必竭盡全力,為其保駕護航。”

    李善長也說道:“於私,陳伴讀於我本就有恩。”

    “於公,蒙陛下信任,能參與到這個計劃。”

    “我還有什麽理由不盡心盡力的呢。”

    本來他們兩個隻以為,皇帝需要借他們的威望,來快速穩定新內閣。

    已經做好準備,過完年就請辭。

    看到這份計劃,他們知道自己想錯了,皇帝是真的準備重用他們。

    毫不謙虛的說,真要論治國能力,大明比他們強的屈指可數。

    如果再算上個人威望,他倆已經是金字塔頂端的存在了。

    而這份計劃,必須由經驗豐富又有威望的老臣來掌舵。

    皇帝都不行。

    別說朱標,朱元璋複辟都幹不了這個活兒。

    不是他倆瞧不起朱元璋。

    就老朱的地主思想,是幹不了這個活兒的。

    嗯……陳景恪和朱雄英私下開的小玩笑,老朱是地主老財思想。

    在核心圈子裏已經不是啥秘密了。

    而且還不是別人傳出去的,是老朱自己和老弟兄喝酒,嘴不把風說出去的。

    然後,得到了老弟兄們的一致認同。

    你就是地主思想,太子太孫才是天子思想。

    老朱非但沒生氣,反而非常得意。

    咱的兒孫有出息啊。

    總之,在這一刻,大明文武兩個領袖達成了一致意見。

    一定要幫助新皇和陳景恪,完成那個計劃。

    非但如此,還要好好培養另外五個閣臣和內閣行走們。

    等將來自己兩個幹不動退休了,朝廷不至於無人可用。

    (本章完)(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