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花錢是一門學問

字數:9442   加入書籤

A+A-




    身在洛陽的朱元璋、朱標、陳景恪等人,並不知道朱正在進行一場生死攸關的大戰。
    不過就算知道也沒用,距離太遠,大明有再多力氣也發揮不出來。
    大明能做的,就是按照計劃,源源不斷的將各種物資運送到秦國。
    現在大明的海外貿易已經非常繁華,幾乎每天都會有幾支外貿船隊離港。
    每天也都會有船隊歸來,帶回大量的錢財以及遠方的商品。
    前麵說過,大明是單方麵的商品輸出國,外國連為大明提供原材料的資格都沒有。
    一船船商品運出去,換回的是一船船的金銀,和少量的稀奇事物。
    大量的貴金屬流入,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即便大明早就施行統一的貨幣,原則上貴金屬無法直接作為‘錢’使用。
    但事實上,有太多辦法可以取巧。
    比如大宗貿易,我直接用金銀以物易物可以吧?
    比如金銀拿到所謂的珠寶店,兌換成錢也可以吧?
    總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可能真的完全禁絕金銀貿易。
    朝廷的貨幣政策,也隻是確保民間小額交易,無法使用金銀而已。
    事實上,以金銀為等價物的交易,依然普遍存在。
    以前大明的金銀存量比較少還沒什麽,現在貴金屬大量流入,如果朝廷無法及時解決這個問題。
    也必然會導致通貨膨脹。
    陳景恪說道:“至少,大額的寶鈔會貶值。”
    “寶鈔的信譽再高,也遠不如金銀能帶給人安全感和信任感。”
    “所以,朝廷必須要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朱元璋摸了摸胡須,說道:“用寶鈔把金銀都收回來不就好了。”
    朱標、朱雄英、陳景恪:“……”
    朱元璋有些疑惑的說道:“咱說錯了?”
    三人同時點頭。
    老朱神情如常,沒有看出一點的不好意思:
    “,咱不懂這個,就是瞎說的。你們聊,你們聊。”
    朱雄英給他倒了杯茶,又端來一盤鬆子,說道:
    “皇爺爺,您喝茶,嗑鬆子。”
    老朱高興的道:“還是乖孫孝順……好好好,你們快商量正事吧,別管我了。”
    眼看著三人再次投入討論中去,他眼中閃過一抹失落。
    他已經很努力的在了解新政,可隨著變革的深入,他越來越看不懂了。
    現在一開口就是錯。
    大孫子為啥要給他倒茶端鬆子?還不是想用這玩意兒堵他的嘴。
    哎,真的老了,眨眼就六十五了,不服老都不行啊。
    不過……
    看到朱標和朱雄英,他心中又充滿了欣慰。
    後繼有人啊。
    另外三人不知道他的想法,正在討論如何利用多出來的金銀。
    之前朝廷一直在想辦法收購民間的貴金屬,然後藏在府庫裏不往外花。
    可這並非長久之計。
    府庫裏的貴金屬沒辦法往外花,否則會引起通貨膨脹。
    錢再多,不能拿出去花,和石頭沒有任何區別。
    長此下去,早晚有一天會演變成,國庫裏堆滿了金銀,朝廷卻窮的揭不開鍋的局麵。
    陳景恪如是說道:“我們必須要想辦法,讓這些錢流動起來。”
    “隻有流動起來的錢才叫錢,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朱標有些頭大的道:“可是,如何將這些錢花出去?”
    “我們已經在不壓榨民力的情況下,拚命的花錢了。”
    “可是錢就像是會生孩子一樣,一天比一天多。”
    “放在十年前,誰要是給我說,有一天我會因為錢多而頭疼,我肯定會認為他瘋了。”
    陳景恪說道:“如何花錢,對朝廷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不懂得如何花,甚至有可能因為錢多而滅亡。”
    朱標看著他,問道:“你可有什麽想法?”
    陳景恪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問道:“有三個國家,一個國家有了錢拚命購買奢侈品享受。”
    “第二個國家拿了錢發展商業,他們的商船遍布天下每一片海域,成為了海上馬車夫。”
    “第三個國家拿了錢發展製造業,幾十年如一日的投入,他們的製造業冠絕天下。”
    “陛下覺得,這三個國家誰才是最終的贏家?”
    朱雄英插話道:“那肯定是第三個國家贏。”
    陳景恪笑道:“太子英明,第三個國家甚至都不需要用什麽高明的戰術,打消耗戰就行了。”
    “無限製消耗戰,見到另外兩個國家的船就擊沉。”
    “他的船被擊沉了也無所謂,因為他製造業更發達,損失一艘能造十艘。”
    “而第一個國家和第二個國家製造業不行,損失一艘船就少一艘。”
    “最終,所有的一切,都是第三個國家的。”
    朱標若有所思的道:“你的意思是,把錢投入到製造業?”
    陳景恪頷首道:“對,將錢投入到製造業。”
    “陛下還記得我之前說的,如何提高生產力嗎?”
    朱標想了一下,說道:“要麽靠民間自發的摸索,要麽拿錢砸出來。”
    陳景恪點頭說道:“對,現在朝廷有錢了,可以嚐試拿錢來砸生產力了。”
    朱標問道:“那麽,這個錢要如何砸?”
    陳景恪早就有了腹稿,當即說道:
    “兩條路子,其一等洛下書院的理科開花結果。”
    “朝廷可以建立相應的工作室,進行專項研究。”
    為啥要等理科建立起來呢?
    因為隻有成了體係,才可以真正攀科技樹。
    否則,砸錢都不知道往哪裏砸。
    理科現在隻掌握在陳景恪手裏,他將這門學問說的如此厲害,換成一般人肯定會認為他自吹自擂。
    在座的卻都毫不懷疑。
    隻是可惜,理科現在才剛剛進入打基礎階段,想出成果還需要時間。
    朱標問道:“第二條路呢?”
    陳景恪說道:“第二條路,扶持民間製造業。”
    “說的簡單點,就是通過金鈔局給作坊主提供低息甚至無息借款。”
    “讓他們拿著錢去擴大規模,去研究新技術。”
    聞聽此言,一旁的朱元璋眉頭亂跳。
    借錢給那些開作坊的人,還低息甚至無息,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他下意識的就想反對。
    不過想到新政,他又給忍住了。
    算了,他這麽說肯定有他的道理,且先看看再說吧。
    朱標皺眉道:“如果作坊倒閉,收不回錢怎麽辦?”
    陳景恪攤攤手,說道:“這不是朝廷考慮的問題。”“朝廷隻需要建立相應的製度,交給金鈔局去執行就可以了。”
    “比如,規定好什麽樣的標準才能申請貸款。”
    “還要定死利息是多少……並製定好相應的獎懲措施。”
    “然後就給金鈔局一定數量的錢,讓他們拿去扶持作坊。”
    “他們放款給誰,怎麽收款都隨他們,朝廷定期去檢查。”
    “查他們有沒有扶持作坊,扶持的都是誰,效果如何。”
    “同時還要查他們的帳,看是賠了還是賺了。”
    “做的不好的,就給予相應的處罰,做的好的就給予相應的獎勵。”
    “一旦此事和升遷掛鉤,他們自然會想辦法將其做好。”
    說到這裏,陳景恪話鋒一轉,說道:“就算作坊倒閉,出現了一筆壞賬,那又能如何?”
    “更多的作坊因為得到了資金支持,擴大了規模,生產出更多的商品,創造更多的價值。”
    “對於整個大明來說,就是實實在在的實力增長。”
    朱標眼睛越來越亮,最後忍不住叫好道:
    “好,此實乃良策也,我這就讓戶部和金鈔局討論此事,盡快拿出一個章程。”
    朱雄英自然就更沒有意見了,還不無抱怨的道:
    “有此等良策,為何不早點拿出來,你這人就是不爽利。”
    陳景恪笑道:“就是怕你著急實施,我才不能提前說,現在時機成熟才敢拿出來。”
    朱雄英翻了個白眼:“你真以為我隻會莽啊?我那是經過仔細考慮的好吧。”
    陳景恪自然相信這話,他雖然有些激進,但並不是無腦莽夫。
    很多想法都是考慮過得失之後才提出的。
    隻不過,激進就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動蕩,會讓一部分人遭受無妄之災。
    這是陳景恪不願意見到的,也是朱標不想看到的。
    區別是,朱標不想因為激進引起民變,那樣會威脅到皇權統治。
    陳景恪則是為了盡可能避免無辜之人遭受人禍。
    大明已經領先世界,而他們又還年輕,最不缺的就是時間,沒必要這麽著急。
    至少在打基礎的階段,不能著急。
    等基礎打好了,再考慮適當提速的事情也不遲。
    之後三人具體討論了一下金鈔局改製的事情,主要是陳景恪提出大致的方向和框架。
    朱標和朱雄英進行補充。
    很快就有了一個成熟的想法。
    更具體的,則要等戶部和金鈔局商量之後決定了。
    事實上,陳景恪對金鈔局的規劃遠不止於此。
    這就是未來的央行,在管理寶鈔發行的同時,還要兼顧存貸款等業務。
    隻不過目前異地存取款非常麻煩,很容易被鑽空子。
    關鍵是對這方麵的需求還不是很大,陳景恪就沒著急弄。
    先讓他們學習給作坊放貸再說,等將來再一點點改革。
    解決了一件大事,朱標心情好了許多,半開玩笑的道:
    “國庫裏堆滿了金銀,隻靠扶持作坊花不了多少,景恪可還有什麽好主意?”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插話道:“開展大項目吧,大運河改道,各地基建都搞起來。”
    還是那句話,他早就對慢騰騰的變革進程感到不滿了。
    時刻想加快進度。
    朱標卻搖頭道:“欲速則不達,無序的開展項目,會讓良策變成害民之策。”
    朱雄英很是失望,又是這一套說辭,耳朵都聽出繭子來了。
    但沒辦法,皇帝是他爹,他隻能聽著。
    哪知道,陳景恪摸了摸下巴,說道:“太子的話也有一定道理。”
    朱雄英沒想到竟然支持自己,驚喜的道:“小子終於想通了。”
    朱標也投以詢問的目光。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以前我們嚴格把關,一是為了杜絕有人借機貪腐。”
    “二是大家還都不熟悉五年計劃,怕他們為了政績亂作為。”
    “經過這麽久的學習,大家至少知道了什麽叫五年計劃,也知道了朝廷想要做什麽。”
    “是時候稍稍放寬一些審核標準,多批一些項目下去了。”
    “民間每多修一條路,多建一條渠,都是朝廷的固定資產。”
    “百姓靠著給項目做工,可以額外賺取一筆錢。”
    “有了錢就會去消費,帶動商業的繁榮,刺激生產……”
    “如此,作坊生產出來的商品,才能賣的出去。”
    “作坊主才有動力去搞擴張……我們扶持製造業的計劃才能落到實處。”
    “這就是一個循環,我稱之為大內循環。”
    “如果再將外貿算進去,就是內外雙循環。”
    對於這個內外雙循環的概念,朱標和朱雄英都非常的感興趣。
    一旦建成,大明的經濟將實現真正的騰飛啊。
    看來,是時候放寬項目審核了。
    以前不願意大動幹戈還有個原因,怕耽擱了糧食生產。
    現在有了南洋糧倉,這方麵的隱患解決了,完全可以抽調一些民力去做別建設。
    朱雄英自然是一萬個支持,他對目前緩慢的變革,是極為不滿的。
    但朱標卻穩如泰山,做事往往謀而後動,從小處著手一點一點去改變。
    盡管心裏已經同意此策,可還是問道:
    “貪腐的事情如何解決?這麽一大筆錢發下去,不知道有多少能落到實處。”
    陳景恪說道:“陛下的擔憂很正常,說句喪氣的話,發下去一貫錢,能有五百文用到實處就已經不錯了。”
    “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有這五百文落到實處,就足以讓百姓的日子好過許多。”
    “經年累月下來,國家就會變得大不一樣。”
    一旁的朱元璋聽的直皺眉,終於忍不住說道:
    “怕什麽,敢貪這個錢咱誅了他九族。”
    “將錦衣衛全都撒出去,監視所有項目的執行。”
    “過完年咱就和你娘微服私訪,幫你盯著地方。”
    “咱倒要看看,是咱的刀利,還是他們的脖子硬。”
    朱雄英也激動的說道:“革新就應該大刀闊斧,不要怕遇到問題。”
    “革新遇到的問題,就用革新去解決。”
    “左右不過是逢山開山,遇河搭橋。”
    朱標終於點頭,項目資金被貪這是必然的,但隻要有一部分被用到實處就足夠了。
    而且官員貪了錢,就相當於是有把柄掌握在朝廷手裏。
    如此,他們就隻能更加效忠朝廷,或者說效忠大明這個係統。
    否則這個係統隨時能將他殺死。
    都不用另外找理由,直接查貪腐就可以了。
    想到這裏,他終於點頭說道:
    “好,那就通知內閣,放寬審核標準。”
    “還有,那個內外雙循環,你詳細解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