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8章 秦風·無衣

字數:9711   加入書籤

A+A-




    南洋動亂的消息傳入大明,朝野為之沸騰。
    誰都沒有想到,在大明蒸蒸日上的今天,竟然還能發生這樣的慘劇。
    大明周報用頭版頭條來報道了此事。
    這也是自創刊以來,頭版頭條首次刊登皇家三人組以外的信息。
    由此可見,這件事情帶來的震撼有多大。
    此事也很快就傳開,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
    不過對於此事的看法,卻呈現了兩極分化。
    一部分人認為,大明必須出兵懲戒土著。
    不過同樣是出兵,理由卻不一樣。
    有人是從國家尊嚴的角度來說的,漢人是華夏正統,大明自詡為正統。
    土著屠殺漢人就是打大明的臉,大明必須要出兵維護自己的尊嚴。
    還有人則是從同族的角度來考慮的,
    沒什麽可說的,同族被屠殺,必須出兵報仇。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有人認為應該出兵,自然就有人反對出兵。
    他們也分為兩種不同的聲音。
    一種認為,大明正休養生息,不能輕易掉入戰爭泥潭。
    這麽多年,朝廷始終未能解決西南和雲南的蠻夷問題。
    南洋勢力眾多,這要打到哪年哪月去?
    按照以往的處置辦法,朝廷下旨申斥就完事了。
    等將來有機會,再慢慢收拾他們也行。
    還有一部分極端保守派,則認為南洋漢人背祖棄宗,自願與蠻夷為伍,被殺了也是活該。
    看以後還有誰敢離開華夏大地。
    雙方各執一詞,爭論的不可開交。
    不過大多數人都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萬裏外的一群人被殺,和我有什麽關係?
    還不如想想今晚吃什麽呢。
    陳景恪一直在關注朝野對此事的看法,對於這些人的冷漠,非常的無奈。
    還是缺少族群認同啊。
    不過他也知道,這是難以避免的。
    別說是現在,前世民族主義盛行,依然有大把的人沒有民族概念。
    有些人是因為缺少教育,以至於族群概念不深。
    有些人則恰恰相反,正因為書讀的太多,自以為掌握了真理,開始否定民族概念。
    大明的情況沒有那麽複雜,純屬宣傳教育不到位。
    “任重而道遠啊。”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麽任重而道遠?”
    陳景恪簡單的說了一下自己的發現。
    朱雄英倒覺得很正常:“嗐,全民推廣華夏概念才幾年,能有現在的成果已經不錯了。”
    “你不是經常說欲速則不達嗎,怎麽比我還著急起來了。”
    陳景恪苦笑道:“這麽多人被殺,我能不著急嗎,我恨不得一步功成。”
    朱雄英聳聳肩,說道:“那你想去吧……對了,我爹宣布廢朝三日,並頒布罪己詔。”
    “還讓我代他祭天祭祖……你覺得這樣做夠不夠?”
    陳景恪點點頭,說道:“可以,不過罪己詔的措辭考究一點,重點強調一下族群的概念。”
    “再找人寫一些族群相關的文章……”
    “讓大明周報出一期加刊,專門刊登罪己詔和這些文章。”
    “我們要趁此機會,告訴天下人何為族群,應該如何對待族群問題。”
    “同時也要告訴天下人,為何大明是華夏正統。”
    古代是沒有族群概念的,至少華夏這一塊,族群意識非常薄弱。
    強調族群有什麽意義,對大家有什麽好處嗎?
    所謂族群,有吃的重要嗎?
    這也是數年的宣傳,效果並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今天陳景恪就要借著這次機會,告訴天下人何為族群。
    就在大家為南洋的事情爭論不休的時候,突然宮中傳出消息。
    陛下聞聽子民被殺,悲戚不已。
    聽到這個消息,激進派頓時就高興了。
    看陛下這態度,是要打啊。
    保守派卻憂心忡忡,陛下可千萬不要衝動啊。
    雙方不約而同的做好了準備,明天早朝一定要好好勸說陛下。
    隻不過一方是勸出兵,另一方是勸不要出兵。
    隻是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他們的意料。
    第二日早朝,朱標眼睛紅腫,談起南洋之事悲痛欲絕。
    不停的自責:“大明子民被殘害,是朕之過也。”
    “朕對不起天下萬民,對不起枉死的百姓,朕……枉為天子也。”
    聞聽此言,保守派一邊站出來勸說皇帝節哀,一邊默默地將奏疏都塞進了袖子裏。
    這還勸個啥,算了,愛咋咋滴吧。
    激進派則興奮不已,義憤填膺的說道:
    “君辱臣死,請陛下下令征討不臣。”
    朱標並沒有當場做出決定,卻下旨輟朝三日,並下罪己詔,同時還命皇太子向昊天和祖宗請罪。
    罪己詔?
    聽到這個決定,保守派和激進派都震驚了。
    這可是罪己詔啊,自古以來有幾個皇帝,願意主動下罪己詔的。
    陛下這是將所有的罪責,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陛下他……果然胸懷天下,愛民如子。
    群臣激動的熱淚盈眶。
    尤其是文官們,若非氛圍不合適,他們都要站出來讚頌吾皇聖明了。
    隻有少數依然不死心的保守派,注意到了另一個問題。
    皇帝雖然還沒有公開表態要出兵,可又是罪己詔,又是向蒼天祖宗請罪。
    還有別的選擇嗎?
    如果不打,這罪己詔豈不是再打自己的臉?
    如果不打,怎麽回複蒼天和祖宗?
    他們想要阻止皇帝這麽做,然而並沒有什麽卵用。
    你可以阻止皇帝出兵,甚至不配合朝廷出兵,總不能阻止皇帝下罪己詔吧?
    現在詔書下了,你看著辦吧。
    事已至此,先吃……不是,他們隻能安慰自己,皇帝還是很照顧大家情緒的。
    沒有強行下令出兵,而是以這種更委婉的方式做出決定。
    比起太上皇他老人家,可好太多了。
    當皇帝要下罪己詔的消息傳出後,所有人都意識到,問題的性質變了。
    就算是最淡漠,最沒有族群意識的人,都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身份。
    然後一個話題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
    離開了大明本土的漢人,還是不是華夏子民。
    為了一群遠在天邊的人大動幹戈,到底值不值得。
    也就在這個時候,大明周報加印版出版,頭版頭條就是皇帝的罪己詔。
    第二版就是南洋慘案的詳細過程。
    後麵幾十篇文章,全都是圍繞南洋事故、罪己詔,以及華夏身份而寫的。
    這些文章解釋了現在大家最關注的問題。
    入則華夏,出則夷狄。
    隻要他們認同、學習華夏文化,並以華夏人自居,那他們就是華夏人。
    至於出兵值不值……
    陳景恪的文章做出了解答。
    當然,他的文章不可能隻解釋這一個問題。
    而是係統的闡述了,為何華夏一家。
    大家擁有共同的文化、信仰、風俗習慣,我們抱團取暖,與天鬥與地爭,在這個世間努力生存。
    有人會說,什麽華夏,什麽大明,與我一個月三百文錢的人有關係嗎?
    然而反過來想想,如果沒有華夏和大明的庇護,你連三百文錢都沒有。
    指望異族人給你吃的喝的?
    別做夢了,看看南洋蠻夷是如何對待當地漢人的。
    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華夏是一個巨人,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巨人身體的一部分。
    我們團結協作,我們團結一心,這個巨人就是無敵的。
    如果我們不團結,就會手腳不協調,別說戰鬥,直接就癱地上起不來了。
    如果腳受到傷害,手覺得與自己無關,那很快這個巨人就會失去腿腳。
    沒有了行動能力,手也無法獨存。
    南洋的漢人被屠殺,我們以為與自己無關,就高高掛起。
    那麽有一天我們會失去嶺南,失去江南,最後失去一切。
    隻有大家團結起來,敵人膽敢動我們一根毫發,手就拿起武器,腳就加速追上敵人,齊心協力將敵人擊倒。
    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敢覬覦我們。
    如此,我們才能安心生活。
    我知道大明還存在諸多問題,可隻有先活下來,才能慢慢去改。
    如果死了,就真的一了百了了。
    這篇文章洋洋灑灑寫了四五千字,堪稱是大長篇了。
    但看到這篇文章,解縉卻非常頭疼。
    太長了,相當於三分之一部論語。
    真刊印出來,得一整個版麵才行。
    而且,這篇文章遣詞造句非常不嚴謹,通俗點說就是有點水。
    他估算了一下,這文章能壓縮到千字以內。
    換成其他人敢這麽投稿,他肯定不用。
    但這是陳景恪寫的,他隻能試探的去問,能不能壓縮一下。
    陳景恪對他的難處表示了理解,然後堅決不改:
    “這篇文章就是寫給普通人看的,壓縮成晦澀的文言文,有幾個百姓能看的懂?”
    “不過你也不用發愁,這是加刊,屬於特例。”
    “既然是特例,那選稿就不能用以前的老標準。”
    “而且這一期的加刊以半價發售,盡可能多的鋪貨,要讓更多人看到。”
    “至於成本……賠了多少錢伱寫個條子,我讓戶部給你補上。”
    有了這個保證,解縉啥都不說了。
    回去之後連忙找人,把水平在線但以前沒能刊登的稿件,全都翻了出來。
    陳伴讀說是特刊,標準不一樣。
    我這也是嚴格執行他的意誌。
    至於加刊的內容是正常版本的三四倍……都說了是加刊,能不能體會上級精神?
    於是,當加刊出版後,大家發現這一期的報紙特別厚。
    內容比以前多了四倍。
    關鍵價格隻有正常的一半。
    於是,很多人就衝著這個分量,也選擇買一份回家。
    古代字是很珍貴的,比如有人亡故,條件允許就會用寫滿字的紙做一套紙衣穿上。
    當然了,最普遍的用法,還是糊牆糊窗戶。
    報紙糊牆糊窗戶,在很多地方已經成了潮流。
    回收廢舊報紙賣給別人糊牆,已經形成了生意。
    而這一期加量不加價,上麵還有皇帝的罪己詔,大家可太喜歡了。
    銷量直接增加了好幾倍。
    陳景恪聽說了此事,簡直哭笑不得。
    解縉這家夥,是真會找機會啊。
    不過也無所謂了,朝廷財政富裕,也不差那幾千貫。
    而銷量的增加,也意味著報紙內容傳播的更廣。
    南洋慘案很快就傳遍了大明每一個角落。
    而罪己詔和朝廷要出兵複仇的消息,讓百姓首次感受到了族群到底意味著什麽。
    大家都接受了一次洗禮,對華夏、對大明有了更深的歸屬感。
    就連大明本土的少數族群,也同樣如此。
    隻不過,在認同華夏身份的同時,他們還多了一層羨慕。
    為何我不是漢人?
    朝廷派遣到各個部落的宣政使,突然發現自己的工作變得好做了許多。
    很多人都跑過來問,他們算不算華夏人。
    如果自己被欺負了,大明會不會替他們報仇。
    宣政使又不蠢,自然知道是為什麽。
    立即就把《華夏簡史》拿出來,翻到關於他們族群的記載。
    看看,書上都寫了,你們也是華夏子孫。
    再看看你們的身份牌,上麵寫的清清楚楚,你們就是大明子民。
    於是,這些人就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華夏人這個概念,不知不覺深入了他們內心。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現在朝廷願意為了萬裏之外的華夏人複仇。
    那麽將來我受到了欺淩,朝廷也會為我複仇的。
    以前有人這麽說,他們肯定會嗤之以鼻。
    皇帝知道我家的門朝哪開嗎?給我報仇,別搞笑了。
    但現在,罪己詔和出兵南洋,卻讓這個問題有了最好的答案。
    同仇敵愾這四個字,在這一刻有了最好的注腳。
    讀書人的感觸是最深的,因為書中所寫的內容,照入了現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秦風·無衣》這首詩歌大家耳熟能詳,可是並沒有人相信裏麵的內容。
    因為不論是史書上寫的,還是現實中發生的,都和詩歌中描寫的完全不一樣。
    爭霸天下,百姓是為了混口飯吃,君主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雄心壯誌。
    什麽為了天下萬民,那不過是忽悠人的口號罷了。
    什麽與子同袍?什麽與子同仇?
    扯淡吧。
    然而現在,他們終於知道了這首詩的真正含義。
    不是為了實現某個人的野望,也不是為了某個小群體的利益,而是為了整個族群的生存而戰。
    也隻有站在整個族群的高度,大家才會同仇敵愾。
    這才是秦風·無衣。
    這一刻,即便是最保守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顧慮。
    出兵。
    目標,南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