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尊王攘夷

字數:9925   加入書籤

A+A-




    洛水旁的一家酒樓,裏麵坐滿了前來參加科舉的士子。
    一般情況下,參加科舉都會提前幾個月動身,然後提前一兩個月甚至更久到達洛陽。
    一來是為了應對意外情況,比如路上耽擱了,比如水土不服生病。
    二來也是想和其他士子交流一番,既能增長學問,也能多結識一些人脈。
    讀書人嘛,最喜歡發表意見,尤其是喜歡紮堆討論國家大事。
    所以,各酒樓就成了他們經常出沒的地方。
    最近熱門話題有兩個,一個是大華夏概念,一個是南洋分封。
    “今年的策論考題,我以為十有八九和華夏有關……”
    “英雄所見略同,我也以為至少有一兩道題和華夏有關。”
    “我以為可以更大膽一點,題目應該有華夷之辯。”
    “我也以為當有此題,破題的方向都想好了。”
    “如果沒有更好的破題方向,就抓住‘出則夷狄、入則華夏’來答,至少不會偏題。”
    “我覺得,配合南洋來答題,更容易得高分。”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讚同。
    蹭熱門話題來答題,這是自古以來的考試習慣。
    而且但凡有一點政治敏銳度,都能意識到南洋分封不隻是分封那麽簡單。
    很可能是一次政策大調整,甚至是某些曆史性大事件的轉折點。
    這種熱度要是不蹭,拿不到高分也怪不得別人。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大家暢所欲言,發表著自己對政治的看法。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熟悉的聲音:
    “賣報賣報……南洋分封波瀾再起……”
    “賣報賣報……方唯物最新文章,論南洋分封與周禮複興……”
    方唯物就是方孝孺的雅號,因唯物學而得。
    經過這麽長時間的辯論,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學。
    不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者,都認可了他的能力和唯物學。
    確實是一家之言,有可取之處。
    理學大儒視其為大敵,但在地位上卻將雙方放在了同等位置。
    說白了,他們已經認可了方孝孺大儒的身份。
    普通讀書人反而不那麽敵視他了。
    畢竟學問不到一定層次,是無法理解兩者深層次差異的。
    至於什麽道統之爭,和他們關係也不大。
    學習誰的道統都沒關係,重點是學到了。
    目前,對於普通讀書人來說,學習唯物學唯一的障礙,就是科舉。
    畢竟現在科舉依然掌握在理學派手裏。
    而唯物學,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
    用唯物學答題,那純屬作死。
    如果科舉允許以唯物學思想答題,讀書人馬上就會去學習研究。
    正因為大家不再敵視他,所以聽到他又寫文章了,還是關於南洋分封與周禮的,就忍不住想要買來看看。
    萬一提供了新的答題思路呢。
    更何況南洋分封又出了問題,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麽事兒。
    所以,聽到報童的叫賣聲,馬上就有幾個士子出去買了幾份回來。
    然後大家就圍坐在一起,翻看上麵的文章。
    前麵沒什麽好看的,都是一些政策方麵的講解。
    唯一讓大家心中不適的,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殺了好多人。
    六百多人被殺,一萬多人被流放。
    而且標題是用紅色的大號字體印刷,特別的刺眼。
    雖然不至於感同身受,但依然讓大家心中沉甸甸的。
    換成別人這麽幹,肯定被大家噴殘暴之類的。
    即便殺的都是貪官汙吏,那也不行。
    可幹這事兒的是朱元璋,所有人都選擇了沉默,然後牢牢的將這些事情記在心裏。
    以後自己當官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就算貪,有些錢也不能動,而且最好幹一些政績出來。
    有政績護身,隻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有很大概率能得到減刑。
    這是大家根據朱元璋處理貪官的實際案例,總結出來的規律。
    隻能說,在利益相關的時候,永遠不要小瞧人的主觀能動性。
    摸索上位者的喜好,根據實際發生的事情,推測上位者做事的規律,在官場可以說是最基本的能力了。
    不具備這個能力的,很難晉升高位。
    很快眾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
    一個很陌生的作者寫的,前麵的分析吹捧就略過不提,在文章末尾該作者提出了一個質疑:
    現在的南洋可不是當初的莽荒之地,從開海的角度來考慮,這裏就是大明的大門。
    如果這裏出現實力強大的國家,就會從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
    所以,從戰略角度考慮,南洋不宜出現特別強的封國。
    這也就意味著,要分封至少十個親王過去。
    可是大明的成年親王不夠用,這個問題要如何解決?
    看完這篇文章,眾士子不禁為這個作者的膽量感到敬佩。
    這番分析,直接對親王的忠誠發起了質疑。
    當年朱元璋為了推行分封,可是殺了很多人的。
    殷鑒不遠啊。
    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大家也不會在公開場合質疑親王的忠誠。
    而是鼓吹,親王能力出眾,封到外麵能開疆拓土,為大明屏障。
    現在不但有人質疑了,還敢發表在報紙上。
    實在是膽大包天。
    不過大家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能刊登在大明周報上,就說明得到了上麵的允許。
    也就是說……
    眾人都露出了然之色。
    太上皇不會懷疑自己的兒子,可當今皇上卻會懷疑自己的兄弟啊。
    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讓人放出的風聲。
    這才對嗎,皇權麵前無父子,更何況是兄弟。
    眾人越想就越覺得這個猜測是正確的。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皇帝可以吹風敲打自家兄弟,並不意味著別人就能借風生事。
    太上皇可還活著呢,頭版就是他殺人的報道。
    他不會拿皇帝怎麽樣,卻可以拿下麵的人泄憤。
    誰都不想觸碰老朱的逆鱗。
    所以,看完這篇文章,眾人語焉不詳的討論了幾句,就趕緊轉向了下一篇。
    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禮。
    文章內容正如標題所示,就是講周禮和分封的。
    其它內容可以略過不提,最核心的論點是:
    他認為,雖然大明隻分封親王,而周禮分封的是諸侯王,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禮的。
    然後他又論證了,為何是符合周禮的。
    最終的落腳點,是在尊王攘夷四個字上。
    他認為,夏商周時期的分封,其核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
    靠著將諸侯王分封在四方邊境,拱衛王室抵禦外敵。
    try{ggauto;} catc101nove.come="margin: 0px auto;">
    而且這些諸侯國深入蠻夷之地,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蠻夷。
    經過他們數百年的教化,原本的四夷之地,全都變成了華夏國土。
    四方蠻夷都融入了華夏。
    如此方才有了華夏廣袤的疆域以及眾多的人口。
    秦朝之後,雖然也有朝代采取過分封,但那些分封都已經變了質。
    不再是‘尊王攘夷’,而是分餅子,或者直接說是利益集團分贓。
    關鍵是,他們分的餅子是老祖宗留下來的,而不是他們自己創造的。
    他們做的,是把餅子從別人手裏搶過來,然後當成自己的去瓜分。
    最終的結果是,或因分贓不均,或因有人貪心,最終都釀成了禍端。
    其中以晉朝的八王之亂為最。
    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忘記了‘尊王攘夷’這個核心。
    而也正是因為他們的曲解,才讓‘分封’汙名化了。
    讓大家誤以為分封會掣肘中央朝廷,是取禍之道。
    大明將親王分封在四夷之地,抵禦蠻夷拱衛大明。
    是溯本歸源,是正統的分封,是標準的‘尊王攘夷’。
    所以才說,大明的分封是符合周禮的。
    可以預見的是,華夏疆域將在百年後,迎來新一輪的大擴張。
    華夏文化,也必將因此更加璀璨。
    先賢教化天下的理想,也將會在大明的手裏,再上一個台階。
    看到這裏,一眾士子猶如醍醐灌頂。
    “尊王攘夷,原來夏商周的分封竟有如此深的用意。”
    “難怪夏商周用分封國祚綿長,後世朝代采用分封,反而導致國家大亂。”
    “後世之分封,隻得其形未得其意,實乃東施效顰也。”
    “方唯物果然不愧是一代宗師,難怪當初他力主複興周禮。”
    “是啊,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方先生學問之精深,我被難望其項背也。”
    眾人越討論,就越覺得方孝孺的觀點非常精妙。
    興奮的眾人,忽略了一個問題。
    那就是,尊王攘夷最早是齊桓公提出來的。
    其目的是為自己稱霸提供思想依據。
    這句話的本意,是號召諸侯國尊奉周王室,不要打內戰,共同抵抗蠻夷侵擾。
    靠著這杆大旗,他將自己擺在了道德的製高點上,成為了春秋第一任霸主。
    現在方孝孺將尊王攘夷和分封聯係在一起,堪稱神來之筆。
    將兩者的內涵,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也為大明的分封,提供了一個更加符合‘禮’的思想依據。
    畢竟,為了解決宗室內鬥才搞分封,這個理由太功利了,也不方便拿到台麵上來說。
    ‘尊王攘夷’,就非常的高大上了。
    至少讀書人更加喜歡這個理由。
    所以,他們馬上就接受了這個理論。
    對方孝孺的吹捧,自然是在所難免的。
    就算是最虔誠的理學教徒,在這篇文章麵前,也不得不稱讚一聲方孝孺大才也。
    眼看著討論就要變成對方孝孺的吹捧,有人忍不住催促道:
    “後麵呢,快將後麵的內容讀出來啊。”
    眾人這才安靜下來,聽他們讀後續內容。
    後麵的內容多是暢想,如果大明的分封政策能落實,將會帶來哪些具體好處。
    說白了就是給大家畫大餅。
    不過有了尊王攘夷思想,這個大餅大家吃的很香。
    在文章的末尾,方孝孺用遺憾的語氣說道:
    夏商周的分封,除了尊王攘夷,還順便解決了勳貴勢大掣肘王權的隱患。
    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隻是時代變了,大明沒辦法分封勳貴,隻能封皇室宗親。
    聽說海外領土廣袤無邊,分封幾千個諸侯國都沒問題。
    隻可惜,皇室成年男丁還是太少了啊,根本就封不過來。
    並且他還大膽的預測,將來大明的分封如果有不完美的地方,那肯定是皇室男丁不夠用導致的。
    至於解決的辦法,其實非常簡單。
    但……
    寫到這裏,文章戛然而止。
    然而,隻要不傻都知道他要表達什麽意思。
    依照周禮分封勳貴為諸侯王。
    可是……這個提議實在太大膽了啊,說是造反都不為過。
    不過想想說這話的是方孝孺,眾人又覺得正常了。
    畢竟當年他就主張全麵恢複周禮。
    現在提議分封諸侯王,也符合他的人設。
    而且以他今時今日在學術界的地位,皇上就算不喜歡這種論調,也不會說什麽。
    況且,他也沒有直接說出來,隻是暗示了一下而已。
    聽完最後的暗示,眾人下意識的思考了一下分封勳貴的可行性。
    最終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依照周禮分封諸侯王,確實能解決很多問題。
    蠻夷之地有了諸侯王管理,就不會對大明產生威脅,而且還解決了勳貴集團尾大不掉的隱患。
    至於這些諸侯王會不會坐大,然後學習秦朝反過來吞並大明……
    理智的人都知道,王朝覆滅在所難免。
    可諸侯國想造反,就要先兼並其他諸侯國壯大自己。
    這個過程需要幾百年。
    一個朝代享數百年國祚,還有什麽不滿足的呢?
    有人心中一動,想到了什麽,就提醒道:
    “大家想想前一篇,說成年親王數量不夠……”
    得到提醒,眾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前一篇文章說成年親王數量不夠用,問大家該怎麽辦,後一篇文章就提出了解決的辦法。
    如果說兩者沒有關聯,誰都不信。
    第一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方孝孺用筆名寫的。
    莫非他真的支持大分封?
    膽子實在太大了啊,完全就是不怕死。
    不過……倒也符合方孝孺的行為。
    緊接著,又有一個人提醒道:“大明周報是朝廷口舌,這兩篇文章能出現在這上麵……”
    眾人再次震驚。
    莫非,朝廷真的有意大分封?
    還是說,這篇文章是某些野心家的一種試探行為?
    這時,一名三十多歲的儒生咽了口吐沫,壓低聲音說道:
    “我是洛陽人,早在數年前就聽說過一個傳聞。”
    眾人的目光都向他看來,什麽傳聞?和這件事情有什麽關係?
    那個儒生似乎有些緊張,深吸口氣才說道:
    “有勳貴醉酒之後口放厥詞,說太上皇許諾他們……分封諸侯國……”
    “嘶……”眾人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竟然有這樣的事情?
    有性子急的開始催促:“後來呢,後來怎麽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