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這是未來

字數:10492   加入書籤

A+A-




    “火車這就造出來了?”朱元璋驚喜的問道:
    還有半句話他沒說出來,那就是:也沒你說的那麽難嗎。
    陳景恪自然知道他在想什麽,就說道:
    “這次造的是樣機,縮小版的,和真正的蒸汽機相差甚遠。”
    “差別和造一根指針與造鍾表差不多。”
    老朱沒有理會他的解釋,說道:
    “別管差多少,造出來就行。走走走,咱們快去看看。”
    馬娘娘得知此事,自然也要跟著一起去看看。
    然後朱標、朱雄英、徐妙錦、朱、徐達、李善長等人都去了。
    烏泱泱的一行人出行,自然瞞不住人。
    大家都知道,蒸汽機研究院出成果了。
    莫非是造出來了?可是為何沒有一點動靜呢?
    眾人議論紛紛。
    老朱可不管那麽多,帶著人很快就到了蒸汽機研究院。
    已經擔任院長的鄔秉讓帶人到大門口迎接。
    老朱一句廢話都沒有,直奔主題:“帶咱去看火車。”
    於是鄔秉讓帶著眾人來到一處巨大的空地。
    圍繞場地修建有一圈微型鐵軌。
    在鐵軌上停放著一輛微型火車,寬一尺半,高兩尺,長三尺。
    車的後麵還拖著幾個微型車廂,有模擬裝貨的,也有模擬乘人的。
    朱元璋等人圍著火車轉了好幾圈,上上下下品頭論足。
    隻可惜,他們的評價大多都是:
    好大一個鐵疙瘩。
    這得用多少鐵啊。
    這鐵軌全是用鐵鋪的嗎?
    大明的鐵夠用嗎?
    然後就是:
    這東西真能跑起來嗎?
    這東西怎麽跑?
    看那裏有個爐子,還有石炭,興許是燒火就能跑吧。
    吃火才能跑?那不成怪獸了嗎。
    要不怎麽叫火車呢。
    這軌道給馬車用好像也能省不少力吧。
    鄔秉讓等人聽的心下好笑不已,同時心中也生出了某種優越感。
    這就是掌握知識的好處啊。
    陳景恪倒沒有鄙視眾人之類的,他不過是在見識上領先幾百年而已。
    沒什麽可驕傲的。
    別看大家討論的話不靠譜,但那種好奇心,以及表現出來的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因為這種態度,往往意味著進步的潛力。
    比起聽到火車動靜就以為有怪獸,嚇的尿褲子的某朝人,此時的華夏真的不缺進取心。
    更不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隻不過前世因為太強,失去了努力的方向,最後沉迷於天朝上國的美夢裏。
    在關鍵的十字路口,被西方反超了。
    這一世有了方向,先輩們會將優勢保持的更久。
    甚至把差距拉到更大,大到外人絕望。
    馬娘娘在一旁笑的合不攏嘴。
    雖然她也不知道火車是怎麽回事兒,卻也能聽得出這些人的討論有多不靠譜。
    最後實在聽不下去了,就說道:“行了行了,你們啊就別瞎猜了。”
    “能不能跑的起來,怎麽跑起來,試一下不就知道了嗎。”
    老朱戀戀不舍的把撫摸火車的手收起來,說道:
    “妹子說的對,鄔秉讓,快讓火車跑起來。”
    鄔秉讓立即應命,先是讓眾人離開軌道,然後將鍋爐裏的煤點燃。
    當然,這麽小的火車,是沒辦法坐人的。
    他是站在旁邊進行的操作。
    鍋爐裏添加的本就是熱水,很快就冒出白色蒸汽。
    現場安靜一片,大家大氣兒都不敢喘,盯著這個鐵疙瘩。
    老朱更是緊張的捏緊手,青筋都凸起了。
    鄔秉讓表情也漸漸嚴肅起來,眼睛一直盯著氣壓表。
    看氣壓差不多了,就拉下了一個開關。
    “嗚嗚嗚……”汽笛聲響起。
    接著小火車猛的一抖動,發出“哐哐哐……”的聲響。
    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敢置信的看著火車。
    動了,真的動了。
    火車確實動了,在抖動幾下之後,車輪緩緩轉動,沿著軌道跑了起來。
    說是跑並不用準確,速度很慢,比成年人走路還要慢。
    鄔秉讓就站在旁邊,還要放慢速度才行。
    但即便如此也足夠了。
    能不靠人畜之力讓車動起來,對於在場的人來說,已經是一場洗禮了。
    這和溫差發動機帶來的震撼不同。
    那玩意兒太簡單,也沒有實用價值,大家也就剛開始新奇了一陣,很快就失去了興趣。
    火車不一樣,這東西就算再遲鈍的人,也能意識到它的意義有多大。
    這時,藍玉撓了撓頭,嘟囔道:
    “走的也太慢了,速度能不能再快點?”
    鄔秉讓頭都沒回的說道:“這是縮小版的樣機,速度很慢。”
    “我們推測過,大型的要四五尺寬,六七尺高,十幾二十尺長。”
    “速度會比現在快一點,嗯,比成年人走路的速度要快一點。”
    藍玉皺眉說道:“才比人走路快一點嗎?”
    朱元璋笑道:“憨貨,人會累這鐵疙瘩可不會累,能連續不停歇的走。”
    “你算算一天能走多遠。”
    藍玉還真就掰著手指算了起來。
    不隻是他,很多人都跟著一起算了起來。
    別以為將領都是直來直去的性子,數學肯定不好雲雲。
    其實這完全是錯誤的想法。
    大家以為將領每天都要想著怎麽練兵,怎麽去算計敵軍。
    實際上並不是這麽回事兒。
    將領考慮更多的其實就是各種瑣事。
    各種物資的多少,使用情況。
    每天走多少裏路,消耗多少糧食,怎麽才能讓運輸糧食消耗最小化。
    這些都是他們需要掌握的。
    可以說,一個真正的高級將領,每天都要和數字打交道。
    對數字不敏感的人,是當不了優秀將領的。
    比如藍玉,他幾乎是眨眼時間就給出了數字。
    正常成年人空手的平均速度,差不多在每時辰二十裏左右。
    這車跑的比人快一點……就按和人一樣的速度,一個時辰二十裏。
    一天十二個時辰……
    “二百四十裏?這鐵疙瘩每天能走二百四十裏路?”
    他震驚的說道。
    所有人都被這個數字給驚住了。
    老朱笑道:“現在知道火車的厲害了吧。”
    藍玉目光看向火車,就像是在看瑰寶:“厲害,太厲害了。”
    其他人也都是一樣的態度。
    每天二百四十裏,距離再也無法阻礙大明的持瘟恕?
    朱雄英翻了個白眼,他可是記得很清楚,這些話都是當初陳景恪說的。
    現在被皇爺爺拿來顯擺來了。
    關鍵是,顯擺的人竟然不是他,有點失望。
    朱標隻是笑而不語,這也是父子默契了。
    當老朱想要表現自己存在感的時候,他這個當兒子的就會刻意隱藏自己。
    當他需要展現皇帝權威的時候,老朱則會隱於幕後給予支持。
    現在無疑是老朱的主場。
    這時,一直沉默的陳景恪忍不住說道:
    “火車隻能白天走,晚上黑燈瞎火太危險了。”
    徐達說道:“就算每天隻能走六個時辰,也是一百二十裏,那也了不得啊。”
    湯和附和道:“是啊,十天就能走一千多裏,一個月就能從南走到北。”
    馮勝說道:“還不用廢一點人力,將士們到達目的地直接就能作戰。”
    李善長說道:“這算什麽,運送軍需物資才是大頭。”
    “以往輸送軍糧,超過千裏有九成糧食就要消耗在路上。”
    “有了這個火車,軍糧能一粒不少的運送到千裏之外,乃至萬裏之外。”
    “這能節省多少國力和民力啊。”
    眾人越討論,越覺得火車實乃國之利器。
    不知道誰率先誇起了陳景恪,於是話題又變成了對他的吹捧。
    陳景恪隻是謙虛的道:“都是研究院諸位的努力,才能將此物造出來。”
    鄔秉讓則表示,他們完全是按照陳景恪的設計來做的,不敢居功。
    實際上他這是謙虛了。
    雖然主體結構是參照了陳景恪畫出來的草圖。
    可讓草圖變成實物,中間有太多細節需要去做。
    而這些細節,都是靠研究院的人一點點琢磨出來的。
    正在興頭上的老朱大手一揮,都別謙虛了,都有功勞,都有重賞。
    最後的結果是,研究院的人加薪的加薪,升職的升職。
    總之現場一片歡騰。
    唯獨陳景恪,啥也沒撈著。
    不過陳景恪啥也沒說。
    他知道老朱不是不給,而是準備給個大的。
    會連帶既往的功績,給一個階段性的封賞。
    畢竟年齡也到了,以前因為年齡而推辭的封賞,也是時候兌現了。
    ――
    眾人跟著小火車繞了好幾圈,馬娘娘先扛不住了,帶著徐妙錦等女眷去了一邊歇著。
    看著依然興致不減的一群大男人,實在有些搞不懂。
    火車雖然確實挺新鮮的,可這麽看有啥意思?
    如果老朱聽到了,一定會告訴她們:
    有意思,可太有意思了,能看一整天都不累。
    陳景恪雖然也覺得很有意思,可他畢竟是過來人,率先恢複理智。
    “太上皇、諸位前輩,咱們也不能這麽一直幹看著啊。”
    他本來是想勸大家去參觀一下別的地方,或者商量一些正事兒。
    哪知道,老朱眼睛一亮,說道:“對啊,你看咱都糊塗了。”
    “鄔愛卿,讓咱也來操作一番。”
    陳景恪:“……”
    得了,啥也不說了,隨他們去吧。
    然後他帶著馬娘娘等女眷去參觀了研究院。
    在這裏見到了巨大的廠房,以及各種大型工具。
    這些工具有些是為了製造火車,新研製出來的。
    有些則是已經有的,比如龍門吊,在造船廠已經普及開來。
    這個廠房對陳景恪來說,實在太落後了。
    但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充滿了‘科幻感’。
    馬娘娘感歎道道:“這就是景恪當初說的機械化吧?”
    陳景恪想了想,也沒有反駁。
    放在前世,誰要是說這就是機械化,肯定會被人嘲笑。
    但放在這個年代,這就是機械化,就是科幻。
    而且在他的規劃裏,蒸汽機研究院研究的不隻是蒸汽機,還有各種工具。
    比如機床。
    這也是進入工業時代的敲門磚之一,也是工業升級的必要條件。
    上輩子在機床方麵,我國被人卡了幾十年的脖子。
    這輩子,隻有我們卡別人的份兒。
    就算你知道蒸汽機製造技術又能怎樣?
    沒有相應的機床,你隻能靠手搓。
    成本和品質都和我們的完全沒法比。
    當然,這些馬娘娘她們是不知道的。
    不過她們也能感受到,眼前的一切將會改變世界。
    ――
    一群老頭真就玩到天快黑才戀戀不舍的離開。
    不過老朱並沒有忘記正事,臨走的時候要求鄔秉讓,盡快造出真正的火車。
    “不論需要什麽,咱都給你,明年咱要見到真正的火車。”
    “臣必定不讓陛下失望。”鄔秉讓先是答應,然後表情嚴肅的道:
    “陛下,火車有多重要您也看到了。”
    “雖然很方便,可一旦失誤後果也非常嚴重。”
    “就算造出來了,也需要很長時間磨合試驗。”
    老朱點點頭,本來以為他要推遲時間,哪知道鄔秉讓話鋒一轉說道:
    “鋪設鐵軌非常麻煩……這條鐵軌是簡易的,真正的鐵軌需要硬化路麵。”
    “然後在路麵上覆蓋一層碎石,碎石上放枕木,枕木上再鋪設鐵軌。”
    “如此才能承載幾萬斤,幾十萬斤的重量。”
    “如果等火車造好再鋪設鐵軌,會非常耽誤時間。”
    “所以最好先鋪設一條真正的鐵路,等火車造好了,可以立即投入試驗。”
    “如此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老朱點點頭,說道:“鄔愛卿的提議咱知道了,鐵軌的事情你不用擔心。”
    “隻要你的火車造出來,咱保準有鐵軌使用。”
    回宮之後,老朱召開了一場內部會議。
    隻有朱標、朱雄英、陳景恪三人參加。
    會議上討論了兩件事情。
    其一鋼鐵增產。
    老朱說道:“火車就是鐵疙瘩,大明目前的鋼鐵儲備連一條鐵路都修不了,必須增產。”
    朱標頷首道:“不過還好,因為早有準備,增產還是比較容易的。”
    第一個五年計劃裏,就有關於鋼鐵的計劃,而且還是作為百年國策來做的。
    所以目前大明的鋼鐵產量隻是看起來不高,實際上各種先期籌備都準備的差不多了。
    隻要一聲令下,就能爆發產能。
    接著老朱又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鐵軌修在哪裏。
    其實也沒啥好說的,直接修一條從研究院到洛陽再到黃河的鐵軌。
    “現在往來洛陽的運輸,過於依賴伊洛河,漕運壓力巨大。”
    “如果能修築一條鐵路直達黃河,能有效緩解運輸壓力。”
    “而且這條鐵路不長也不短,既能起到磨合的作用,又在朝廷的承受範圍內。”
    還有一點,這條鐵路會非常繁華。
    能更快的讓世人認識到火車的重要性。
    至於為啥要修到研究院,自然是為了方便維修。
    要是不修這一段路,造出來的火車想上路,還要先想辦法運出去,多麻煩。
    事情就此定下。
    至於執行,自然有朱標去做。
    接下來,老朱將目光轉向陳景恪,說道:
    “說吧,你小子想要什麽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