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攤牌

字數:9654   加入書籤

A+A-




    陳景恪自然知道朱元璋為何會猶豫,不是因為這事兒以前沒人幹過。
    老朱從來都不是循規蹈矩之人,更不會拘泥於前人的經驗。
    不會因為前人沒幹過,他就不敢幹。
    他之所以猶豫,還是怕軍隊出問題。
    派軍隊去抗洪賑災,將士們會怎麽想?
    他們就能同意?
    如果他們心懷怨憤,到時候是去救人還是去殺人就不好說了。
    作為從亂世殺出來的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兵亂的危害。
    陳景恪也知道這麽做的危險性,但凡有辦法他也不會走這一步棋。
    可目前這確實是唯一的解。
    隻能寄希望於十年的撫慰使製度成果。
    而且他冒險還有個原因……
    “陛下可還記得溫寒變?馬上就要進入溫寒交替的時期,極端天氣隻會越來越多。”
    “東漢安帝時期的天災,想必您很清楚,那就是溫寒變交替所造成的。”
    “大明也即將麵臨同樣的情況,而且我們的地域比東漢還要廣闊,人口比那時更多。”
    “遭受的災害也會更加嚴重。”
    “到那時朝廷該怎麽辦?”
    “任由天災肆虐,等天災退去再去賑濟?”
    漢安帝繼承皇位的第一年,九月四個州暴雨絕收,十月六個州暴雨絕收。
    第二年共有十八處地方遭遇地震,四十一處暴雨成災,二十八處風災、冰雹。
    能被史書記錄的,都是那種大麵積的天災,一些局部天災還不算。
    如果全算上,數字會更恐怖。
    其後幾乎每年都會有天災。
    最長的暴雨記錄發生在山東地區,連綿下了半年多。
    暴雨過後就是長達半年的大旱、蝗災……
    大災之後就是大疫,各種疫病四起。
    地方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也是焦頭爛額。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當時東漢朝廷還能掌握國家政權,前幾任皇帝也積累了大量財富。
    朝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災民進行賑濟,大大降低了損失。
    然而,再厚的家底也經不起這種接連不斷的折騰啊。
    沒幾年朝廷的家底就空了。
    因為天災,導致地方勢力增強,為後續豪強世家的全麵崛起埋下了伏筆。
    曆朝曆代的饑荒,大多都是因為分配問題造成的。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最好的寫照。
    獨獨東漢晚期的饑荒,是因為糧食總量不足造成的。
    長達數十年的極端天氣,再加上人禍,導致糧食大麵積絕收。
    地主家也沒有多少餘糧了。
    以至於東漢末年以人肉為軍糧的事情屢見不鮮。
    曹操把徐州屠了,糧食全部收集起來,都不夠軍隊所需。
    最後也不得不以人肉為軍糧。
    因為就連軍隊,都搜刮不出多少軍糧了,可見糧食短缺到何種地步。
    這種大規模食用人肉的情況,中國曆史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這些情況朱元璋自然是知道的。
    一部分是陳景恪為了讓他們重視溫寒變,特意給他們講的。
    還有一部分是他自己為了證實溫寒變真偽,翻越史料時看到的。
    東漢中晚期的情況確實觸目驚心。
    作為君主,他難免會帶入其中,如果換成大明麵臨這樣的天災,該怎麽做?
    答案讓他很沮喪,沒有任何更好的辦法。
    最終的結果,就是在一次次天災的打擊下,耗盡最後一點家底。
    然後失去對地方的控製,重演東漢末年的慘劇。
    為了不讓這種情況出現,他才會積極的支持新政,支持經營南洋。
    攤丁入畝、稅改等等政策,他也不顧反對鐵腕推行。
    陝北高原和河套地區的種草植樹,每年需要朝廷填進去幾百萬貫錢糧。
    卻幾乎看不見任何收益。
    已經不知道多少人拿此事指責朝廷,他始終不為所動。
    其目的,就是為了趁現在朝廷強勢,多為子孫積累一些資本。
    現在多積累一點,子孫手中的底牌就厚一點。
    就多一分熬過去的希望。
    至不濟也能多支撐幾年。
    現在,陳景恪又提出了一個新的解決方案。
    用軍隊去對抗天災。
    這種方法可行嗎?
    答案是……貌似可行。
    再嚴重的天災,如果有足夠的力量去救助,都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損失。
    可是,麵對波及數省的災難,一般的力量就是杯水車薪。
    隻有集萬眾之力才有效果。
    有人說了,可以臨時征調民夫啊。
    可征用民夫需要時間,管理這麽多民夫,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行政成本。
    還需要對民夫進行一些簡單的培訓,讓他們懂得如何配合,如何去救治人。
    火都燒到眉毛了,哪有那個時間?
    等朝廷把民夫組織好,災情早已經過去了。
    遠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征用民夫,也會讓沒有受災的地方,因為缺少勞動力導致莊稼減產。
    其他的什麽以工代賑啊之類的,那都是天災過去之後才能施行的手段。
    現在需要的是正麵對抗天災,征用民夫就是抱著石頭跳河,自尋死路。
    所以,征用民夫賑災,根本就行不通。
    隻有軍隊才是最適合的。
    基本都是青壯,經過係統的軍事訓練,拿起鐵鍁就能幹活。
    而且擁有獨立完整的指揮係統,能夠更好的協調配合。
    是‘萬眾之力’最好的體現。
    以往的朝代也不是沒有人想到過這一點,但卻沒人敢這麽做。
    原因前麵已經說過,就不再贅述。
    那麽,如果大明能做到這一點,那以後麵對溫寒變帶來的極端天氣,朝廷將能更加從容的應對。
    這是一場豪賭。
    輸了就是一場軍隊嘩變,贏了那好處就太多了。
    那麽這場賭值得嗎?
    朱元璋幾乎是瞬間就給出了答案,趁現在朝廷強勢,多給子孫留一些家底。
    於是他目光看向陳景恪,說道:“詳細給咱說說,如何用軍隊抗災救民。”
    朱雄英和陳景恪都大喜,他這麽說就意味著同意了。
    當即陳景恪就將前世的一些經驗講了一遍。
    首先就是思想教育,必須要給將士們做好思想工作。
    不能用普通的忠君愛國之類的去說教。
    要讓他們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整個華夏族群,是正義之舉。
    而且還不能光口頭說,朝廷還要拿出相應的態度。
    比如來自朝廷的肯定,比如在報紙上刊登犧牲的將士們的事跡,對他們進行表彰等等。
    光靠這些依然不夠,因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些大道理,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在乎什麽族群大義。
    所以,還要讓他們明白,何為整體何為個體。
    華夏大明是一個整體,東南破敗整個國家都會受到影響。
    當年北方破敗,不就是靠著南方征收重稅,才支撐過來的嗎?
    而且誰敢保證下次受災的不是你的家鄉?
    如果今天你不幫他們,下次你家受災了,能指望別人來救你?
    思想工作做好了,才能降低發生嘩變的概率,才能讓將士們爆發戰鬥力。
    然後就是合理的救災措施,各種工具器械之類的,能準備的都要盡可能的準備好。
    還有各種物資也要跟得上。
    林林總總,他說了差不多半個時辰才結束。
    老朱見他考慮的如此周到,心中的擔憂也放下來不少。
    這說明陳景恪不是一拍腦門想到的主意,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按照以往的經驗看,他深思熟慮之後做出的決定,很少出錯。
    接著老朱又詳細詢問了一些細節,對如何救災心中有了大致的了解。
    之後他招來內閣學士以及藍玉、湯和、傅有德、馮勝等人,商議軍隊抗災救民之事。
    結果自然是遭到了眾人的反對。
    很顯然,大家都怕發生兵亂。
    陳景恪出麵,解釋了出動軍隊的原因,以及大致的方略。
    但很顯然,群臣絲毫不為所動。
    倒也不能說他們冷血,而是不敢冒險。
    隻要軍隊不亂,出再大的事兒國家都亡不了。
    軍隊亂了,多少善政都補救不回來。
    別的事情都能賭,唯獨不能拿軍隊賭。
    陳景恪自然也知道,靠這些說服不了他們,所以他還準備另外一套說辭:
    “未來天地會發生一場大變故,類似的天災會變多。”
    “如果今日朝廷不敢嚐試探索出更多道路,將來子孫隻能坐困愁城。”
    群臣:???
    你什麽意思?
    平日裏對神神道道最不屑的安平侯,竟然也開始搞玄學了是吧?
    馬上就有人質疑:“安平侯勿要危言聳聽。”
    “你說有大變故,那麽請問變故是什麽?何時會發生?”
    就連鐵杆盟友徐達和邱廣安,都認為他是故意嚇唬大家的。
    陳景恪卻默然不語,溫寒變隻有極少數人知道,沒有得到老朱的允許他是不能隨便說的。
    就在眾人以為,他謊言被拆穿無言以對的時候,老朱卻開口了:
    “你們知道夏蟲不可語冰嗎?”
    眾人臉色一變,這是貶義詞,老朱用在這裏豈不是再嘲諷他們短視嗎?
    老朱沒有理會他們的想法,繼續說道:
    “夏蟲壽命短暫,不知道有冬天。”
    “在天地麵前,人與夏蟲何異?”
    “不過人畢竟不是蟲,人有思想能言語能寫字,能將見到的東西記錄下來傳給後世。”
    “後世人可以根據先賢的記錄,窺探到有冬天存在。”
    “隻不過,能夠從史書中窺探到這個奧秘的,鳳毛麟角。”
    眾人終於明白,朱元璋不是在嘲諷他們,可隨之而起的是滿腹疑惑。
    什麽意思?
    聽陛下的話,似乎在史書中發現了什麽了不得的東西。
    可到底是什麽東西?
    竟然讓陛下甘冒天險動用軍隊去抗災。
    陳景恪卻知道,老朱這是準備攤牌了,不禁再次為他的魄力感到敬佩。
    朱雄英也是差不多的態度,不過他更多了幾分興奮。
    終於要攤牌了嗎。
    以後很多事情做起來就更方便了。
    而且一旦證實了溫寒變的存在,哪怕隻是讓大多數人相信它存在。
    以後文武百官做事,都會情不自禁的考慮到這個周期變化,並為之做準備。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將迎接溫寒變,列入百年計劃裏去。
    到時候,百官將被逼著具備長遠視野――橫跨百年的視野。
    在這種情況下,保守派也會變成革新派。
    革新派將會徹底壓倒保守派。
    大明的發展,將會進入一個新時期。
    李善長等人卻麵麵相覷,實在不知道老朱說的到底是什麽。
    而且老朱看起來神神道道的,也讓他們有些擔憂。
    莫不是入魔了?
    湯和仗著和朱元璋關係最親近,開口問道:
    “上位……咳咳……不知您在史書中發現了什麽大秘密……咳咳……”
    聽到湯和接連咳嗽,老朱關切的問道:“你身體不舒服嗎?”
    湯和不在意的道:“謝上位關心,偶感風寒不礙事的,還是國事要緊。”
    最近家裏人接二連三生病,讓老朱對這方麵有點敏感,聞言立即對陳景恪說道:
    “景恪,先給湯和診治一番。”
    陳景恪不顧湯和反對,為他做了一番診治,確實是傷寒沒有太大問題。
    “但你陰虛陽盛,虛火內熾……還需好生調理才好。”
    然後還給他開了一副藥。
    湯和可不敢和陳景恪倔,道謝過後小心的將藥方收起。
    見他無事,老朱也放下心來。
    沒有直接回答湯和的提問,而是從回頭從桌案上拿起一遝文件,分別遞給幾人。
    文件不厚,也就十來頁的樣子。
    上麵詳細羅列了從夏商周以來,所有有文字記錄的,顯著的異常氣候。
    幾人很是疑惑,這是什麽東西?
    這些記錄和東南這場台風又有什麽關係?
    他們繼續往下翻看,到了末尾卻看到了一段總結。
    氣候以約三百年為一個周期進行變化,三百年寒冷期,三百年溫暖期。
    氣候極端異常的時期,是溫寒變過度時期。
    所以極端氣候過去之後,要麽迎來溫暖期,氣候穩定風調雨順,王朝盛世到來。
    要麽迎來寒冷期,氣溫偏低,降雨減少,導致農作物產量降低……
    往往會送走一個時代。
    當看到這個結論的時候,李善長等人是何等的震驚可想而知。
    他們連忙重新翻閱前麵的曆史記錄,心裏默默計算時間。
    發現,竟然真的暗合最後的結論。
    雖然周期不是準確的三百年,但大致在這個範圍之內。
    可即便如此,他們依然不敢相信這個記錄是真的。
    這時,朱元璋的歎息聲傳來:
    “很不幸,大明正處在由暖轉寒的節骨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