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這叫皮劃艇

字數:3975   加入書籤

A+A-


    張長生回到衙府時正好李通判也從平遙縣趕回來了。
    李通判剛下馬就急急忙忙跑進衙府後院,看見張縣令的手腕包裹著冰袋,還以為是張大人又被他兒子給氣著了。
    “張大人!你和小公子又吵架了?”
    張長生是因為今天寫字寫太多了,回來手酸背痛,便喚下人拿了冰塊給他消腫。
    “天安回來了,快坐。”張縣令樂嗬嗬地招呼著。
    “大人,您沒事吧?”李通判見他笑得如此歡心,心想是不是被他家那個不孝子給氣瘋了。
    “天安!天大的喜事啊!”張長生拍拍老夥計的肩膀,“咱們縣的春天來了!”
    李通判:“......”
    “大人,到底出什麽事了?”
    “我們縣來逃荒者了!還說要建村。”
    李通判鬆了一口氣,他還以為是父子倆又吵架了。
    “我看還是別建,別費那點力氣。”李通判道。
    這些年因為西淩鬧各種天災,斷斷續續來了不少的逃荒者,有些逃荒者剛開始也來天靈縣選地落家,後來聽了二十年前的事,最後都跑去別的縣城了。
    “我發覺這批逃荒者跟以往的那些不一樣。”張長生拉著李通來到書房。
    “這個村的人都不簡單,他們從最西北的地方逃荒而來,那地方我年輕時遊曆經過,是個苦寒之地,離我們北淩也遠,但你可知道?他們村絕大多數人都活下來了,就連年歲大的老人也活到北淩。”
    李通判聽了也覺得不可
    思議,西淩那邊的情況他是知道的,這次天災一茬接一茬,百姓餓死不少,再說西淩到北淩路途如此遙遠,就算是年輕人也不一定能活著進北淩地界。
    “大人確定他們都來自西淩?”
    “千真萬確!”張長生哈哈大笑,“我在西淩遊曆近一年,知道那邊的口音。”
    “若真的那就太神奇了。”李通判可沒有張縣令如此高興,這些人再厲害,最終也不是他們天靈縣的人。
    “大人,他們怕是還沒有聽說二十年前的事吧?否則......”否則早跑了。
    張縣令搖頭,“我剛開始也這麽想,但我們臨走前那個叫季昭的小丫悄悄地跟我閑聊了幾句,話裏話外都明示了他們知道二十年前發生的事。”
    這時候李通判才覺得事情似乎跟以前不一樣,聽著像是一幫清醒的村民。
    “他們知道二十年前的大屠殺還願意留下來安家?”
    “不僅願意,還催著本官當天就替他們把遷移手續給辦了,比本官還著急哩。”張縣令說著伸出右手,“瞅見沒,我想著等你回來再跑一趟,結果把本官整去寫了一晌午的字。”
    李通判哈哈大笑,“大人,若這些鄉親留下來了,以後我們縣的人氣慢慢就上來了,可喜可賀啊!”
    張縣令忙不迭地點頭,突然想到萬家村選的地點有種熟悉感,又道,“你可記得當年屠城後,那些被殺的百姓埋在何處了?”
    李通判想了想,道
    :“若下官沒有記錯的話,依書冊記載是在出城往東走十裏遠的一個山坳裏,當年大人上任時下官也陪您去確認過。”
    張縣令一聽,臉色瞬間就不好,“壞了,萬家村人選的地兒好像就是那塊地方。”
    李通判一愣,心想不會那麽巧吧。
    張縣令有心煩躁地來回走,道:“明日你去把剩下的手尾給他們辦了,若是問起那些人的去處,就說不清楚。”
    李通判:“......這麽處理合適嗎?”
    “先把人留下來再說。”張縣令也不想騙人,但地方是他們自己選的啊,到時知道實情了也不能怪他們。
    “大人,不如下官勸勸他們換個地兒?若他們自己不願意,到時也怪不到我們頭上。”
    “成,那你明日好好勸勸他們。”張縣令點頭,突然想到季昭懂醫術,“對了,你老母親的病可好些?”
    “謝大人關心,老人家身上的病都是頑疾了,隻能慢慢將養著。”
    “哈哈,說來你怕不信,我今日閃了老腰,萬家村有個小丫頭懂些醫術,你明日可問問她能否治你娘親的病。”
    “好,多謝大人提醒。”李通判也隻是聽聽,沒指望一個鄉下丫頭會治老人的頑疾。
    他娘親的病連周邊幾個縣有名的郎中都看過了也不見好,一個沒名氣的丫頭能有什麽醫術。
    ~
    隔天一早李通判就帶著人去了萬家村。
    現在通往萬家村的路馬車不好走,顛得人骨頭都要散架了
    。
    李通判就下了馬車步行過去,遠遠的他就看見不遠處有許多人在幹活。
    有砍樹的,有挖土,有挑扁擔,還看見修得平整的地上架了數口鐵鍋,老婦人們正在燒水煮茶。
    大夥都幹得熱火朝天,連小孩都不見閑的。
    李通判從未見過如此陣狀,這麽齊心協力的村民還是頭一回見。
    這些天在平遙縣幫忙登記逃荒者信息,看了不少同村人為了搶地盤打到頭破血流,突然看見如此和睦相處的畫麵反而有點不習慣了。
    “這位大人,您是縣令大人派來辦遷移手續的吧?”
    李通判剛走到河邊不遠處就看見河裏站著的趙春順和李喜寶。
    兩人見他來了,趕緊上前見禮。
    “正是,免貴姓李。”李通判上前幾步,正好可看見停在河裏皮劃艇,他好奇地打量著:“這是何物?”
    “回大人,這是咱們村過河的工具,繞道有點遠,所以草民二人在這接應大人。”
    “此物倒不曾見過。”李通判今年已經四十有二了,他活了四十幾年也不曾見過這種渡河的工具。
    他喜滋滋地提起袍擺,抬腿就跨了上去,上艇後這裏摸摸那裏碰碰。
    “這可是羊皮做的?”
    趙春順回道:“回大人,正是羊皮做的。”阿昭是這麽交代他們的,但懂行的人都知道這肯定不是羊皮。
    “嘿!做得還挺精致的,這手藝可不得了,可是你們村的匠人所做?”
    趙春順糾結了好一會才回道:“算
    是吧。”
    李通判大喜:“呆會記得把人介紹給本通判認識認識。”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