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喬華清的迷茫+1979年

字數:6981   加入書籤

A+A-


    閃婚軍官後,炮灰在七零開掛逆襲!
    次日,蘇璟和蘇茉一起去了機場。
    “我就不送你回德國了,你自己回去小心一點,有事給我打電話。”
    “之前說讓你有事找宋家,我這幾天考慮後,覺得還是算了。宋家掌握著那邊的華人黑幫,生意也不全是幹淨的,你還是少跟他們接觸的好。國內形勢也未明朗,跟他們牽扯上,說不定會對你造成什麽不好的影響。”
    “好。”蘇茉點頭。
    她本來也沒想過找人家,大家本身就沒什麽情分,老一輩的那點交情,能用多久。
    更何況,他們是公派出來的,國家還有使館在這呢,有啥事直接找他們就好了,何必浪費人情。
    回到學校後,蘇茉當天就寫了一份詳細的匯報,給顧老師寄了過去。
    匯報內容,主要羅列了歐洲這邊華商的大致情況,以及他們各自經營的行業,她推斷出的大概資產狀況。甚至還有哪些人對國家感情較深,哪些人會願意往國內投資,都一一標注了出來。
    顧望亭收到後,看完直感歎,怪不得葉文濱對蘇茉評價那麽高,她可真是太清楚上麵最想要的是什麽了。
    顧望亭把相關信息整理整理,給國內作了個詳細的匯報。
    在蘇茉他們忙著學習的時候,國內也在有條不紊的發生改變。
    各大報紙開始有如何靠養豬養雞,種植果樹等提高經濟效益的報道,向社會緩緩的吹著暖風。要知道,這些事在大部分地方,可都是不能提的,要被割資本主義尾巴的。
    同時,後世著名的天下第一村——華西村大隊,也頻頻見報,大隊的集體產業五金加工廠也被報道了出來。大隊通過這個五金加工廠,在周邊大隊收益不超過一萬元的情況下,僅當年就賺了30萬元之多。
    而大隊的銀行存款,更是已經有了100萬。
    一時間,全國嘩然。在別的大隊還掙紮在溫飽線時,人家就已經有100萬存款了。
    100萬!什麽概念?華西大隊也就一千多人,一百多戶,平分下來,每戶都能分到六七千塊錢,這是多大一筆錢啊!
    瞬間引起了大量的討論,“工業興村”一時成為當時的熱詞,更成了未來幾年的主流。
    許多嗅覺靈敏的基層幹部,開始紛紛效仿,而一些有遠見,早就偷偷建廠的大隊,也不再搞“地下組織”,開始紛紛光明正大起來。
    繼華西大隊之後,又有其他類似的大隊紛紛冒出來,雖然收益比不過華西大隊,但比其他大隊,那也是遠遠超了的。
    人們這才發現,國內原來早有不少先行者了。隻是,這些之前是肯定不敢爆出來的,得偷偷摸摸,如今卻公然見報,而且上頭似乎並沒有批評的意思。
    國內的風,真的要開始變了。
    與此同時,國家重要領導人也開始頻繁出訪各國,去看華國與他們的差距,學習他們如何招商引資。
    國內的改變在有條不紊的行進著,外派出去的留學生們,也在廢寢忘食的學習著,好早日學成回去報效祖國。
    12月上旬,那18名留在波恩市語言學校學習語言的留學生也順利從語言學校畢業,去他們的目標大學報到。
    慕尼黑大學作為西德1的學校,安排過來的留學生最多,一共有6名。加上蘇茉三人,這裏就一共有9名華國留學生了。
    這6名留學生,得等春季入學,來了這邊,也是跟他們當初一樣,先自己自學補基礎一段時間。
    顧望亭送他們過來,同時還給蘇茉三人各帶了一封厚厚的信。
    時隔四月,總算收到家人的信,三人都迫不及待的拆看起來。
    蘇茉的信封裏,好幾張字跡不同的信紙,估計是每個人都寫了一些。
    最上麵的是倆孩子寫的,寫了他們最近的學習及訓練,說他們有好好聽話,讓蘇茉不用擔心,他們一定會乖乖等她回來。
    其後是蘇廷謙夫婦,先說了家裏的生意,說10月份,家裏又再開了兩個鋪子,目前羊城4個鋪子,海市3個鋪子。這些鋪子收益都還不錯,讓她在國外不用省著,該花的錢就花。
    說了陸長征前幾天往家裏打了電話報平安,目前還是在前線回不來,可能馬上就要打仗了。又說了庚長青11月份會調到羊城的事。
    最後說工作室裝了電話,並留了電話號碼,說國內可能很快會開通國際長途的民用專線,讓蘇茉到時候往家裏打電話。
    蘇茉也估摸著,政策確定下來,估計就會開通了。要改革開放了,這些相應的基礎建跟不上,電話都打不通,誰還給你投資。
    最後是蘇奕遠,洋洋灑灑寫了不少,有關心蘇茉的,也有說生意上的事的。
    蘇茉給每個人都一一回複了,然後又把信托顧老師給寄回去。
    帶那6位留學生熟悉了校園後,大家又重新投入學習。
    1978年12月18日,一個重要的日子,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通過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要開始建設有華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了。華國這個巨輪,終於要開始揚帆起航了。
    而彼時,在西方的留學生們,也開始迎來他們的第一個假期。
    西方國家都過聖誕節,這樣重要的節日,學校會給放2周的假期,就從18號這天開始。
    本地的學生都回家和親人團聚了,學校一下子冷清下來,隻剩下留學生和極個別留校的學生,食堂也關的隻剩下一個了。
    其他國家來的留學生,也都出去玩了,就華國來的9名學生,還跟平常一樣,一個個早出晚歸,恨不得睡在圖書館。
    費力克斯看不過去,在平安夜這天把他們都叫了出去,讓他們去鬧市區逛一逛,體會一下這邊過節的氛圍。
    其實大家都是年輕人,也是愛熱鬧的。不出去玩,一是怕學習跟不上,趁著別人放假自己多學點;二也是囊中羞澀,沒錢。
    九人結伴去了這邊最熱鬧的街區,除了蘇茉,其他人都是第一次見掛滿了彩燈和禮物袋子,又高又大的聖誕樹。
    街上的商店,沒關門的,都在播放著德國的聖誕歌曲《聖誕樹》。路邊還有民謠歌手在彈唱著民謠,一群人圍著靜靜地聆聽…
    一切,對他們來講,都是新奇的體驗。與國內的嚴肅相比,這裏看著實在是自由又幸福……
    不少人內心都受了衝擊,總感覺自己與這裏格格不入,莫名竟生出了局促和不安來。
    蘇茉和喬華清手挽手走一起,很快便察覺到她的低落,小聲問“怎麽了?”
    “沒什麽,我就是有些難過。”喬華清搖頭,過了一會兒又忍不住問,“蘇姐,你說我們國家的百姓,什麽時候才能過上這樣的日子?”
    “十幾二十年吧。”八十年代末九零年代初,大部分城市的生活已經大變樣了。
    “真的嗎?”喬華清有些沒有底氣。
    喬華清選的是社會學,這段時間,了解了不少西方國家的民生經濟,越是了解,就越覺得前方的路艱巨而困難。
    現在國內,工人一個月能領四五十工資,就已經很高興了。但大部分西方國家,工人月薪都是一千多,而美國,更是到了月薪兩三千。別人一個月,就頂他們一年掙的。
    在國內,家裏有台電視機,都算了不得家庭。但這邊,電視電話電冰箱洗衣機,差不多每個家庭都有。
    她前段時間,還問過在自助餐廳做兼職的學生,他們的時薪是2馬克,一次工作4小時,一周兼職3天,一個月最少能領到96馬克的兼職費。學生光做兼職,收入就比國內大部分的工人工資高了。
    這樣大的差距,他們真的能追上和超越嗎?
    喬華清這麽想著,便把心中的疑惑說了出來。
    “西方國家比我們早發展了幾十年,自然不是那麽容易超越的,世上哪有一蹴而就的事。但也不能因為差距大,就不去做。你越是不做,差距就越大。”
    “我們領導是個有個大智慧的人,這些問題他們都知道的。我們要對他們有信心,相信他們會領導我們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我們國家窮,那是因為以前沒有發展經濟。一旦放開了發展,那增速是相當驚人的。我們國家快10億人呢,如果大家都擰成一股繩幹,那生產力是相當驚人的。頂多幾十年,就能追上。”
    “蘇姐,你就這麽有信心?”
    “自然!”蘇茉點頭,她是後世來了,知道他們做到了。
    喬華清看蘇茉那信心十足的樣子,暗暗批評自己,思想不夠端正積極,怎麽碰到點問題,就生出退意了呢。
    之前抗戰的時候,那麽艱難,先烈們不也靠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百姓拚搏出一個和平穩定的未來。
    紅軍十萬裏長征尚且能會師,如今形勢已經比當時好太多了,難道還能比當時更難?
    一行人繼續又逛了一會兒,最後找了個咖啡廳喝了杯咖啡,就回學校了。
    此後,又是日複一日的學習,大家表麵都沒什麽不同,至於心裏有沒有其他想法,就隻有自己知道了。
    假期轉瞬即逝,時間進入1979年。
    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愈吹愈熱,國內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雞毛換糖”這存在於大部分人童年記憶中的事,又重新煥發了新顏。
    年剛過,就有一篇名為《雞毛換糖的撥浪鼓又響了》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事件主人公靠過年期間數十天的收購的雞毛,豬羊鴨毛以及骨頭和其他廢品,獲得了300元以上的純收入。
    文章刊出後,爭論很大,有認為好的,也有認為不好的,說雞毛換糖違反國家政策規定,屬於投機倒把行為,要嚴厲打擊的。
    大家爭論紛紛,明眼者,看到了機遇,眼紅者,則繼續上躥下跳。
    1月底,又一消息傳出,國家決定在粵省蛇口,建立全國第一個對外開放工業區——蛇口工業區。
    一時間,風起雲湧。
    2月中旬,一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宣言後,戰爭還是打起來了。世界各國都在注目,就連德國的媒體,也罕見的的天天跟進報道。
    蘇茉也是天天關注,陸長征和蘇奕琛可是在一線戰場。
    3月份,蘇茉得到消息,華國與德國的國際長途民用專線開通了,蘇茉當即就去谘詢了如何往國內打電話,和相關收費,目前定價是一分鍾10馬克。
    雖然貴,但偶爾打一次還是可以的。
    蘇茉算好時間,在國內晚上八九點的時候,打了電話過去。
    電話是蘇廷謙接的,聽到是女兒打來的,高興的不行。但電話費貴,大家也隻能長話短說,每人也就說了兩句,聽一聽聽筒裏失真的聲音,以慰想念。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兩國的直通航班開通了,以後寄信就方便多了。
    三月底,蘇璟再次到歐洲,又去學校找了蘇茉。給她帶來了一張150萬美元的存單,是處理那批東西的錢。
    當初蘇仲黎讓帶出去的東西本就不多,主要是為了讓蘇仲清幫忙寄錢貼補的,現在能賣這麽多錢,還是因為這些年經濟好了,古董升值了的緣故。
    蘇茉也沒想到能有這麽多,有了這筆錢,回國後要做什麽,可就容易多了。
    為表示感謝,蘇茉請蘇璟去那唐人街吃了一頓。
    飯間,兄妹倆聊起國內改革開放的事,蘇茉問起蘇璟準備的如何了,他瞧著蘇璟是很想往國內發展的。
    “有些阻礙,估計還得再過段時間。”蘇璟歎氣,眼裏有些疲憊。
    不僅大伯,就是爺爺,對那邊成見都有些深,不太讚同,還是更願意把生意往歐洲這邊來發展。
    可歐洲這邊,能占的都被大家占了,從別人嘴裏搶蛋糕,哪有那麽容易的?
    而國內,可是一個完完整整的空白市場,隻需要前期耐著性子再等待些日子,就能盆滿缽滿,何必這麽辛苦跟別人搶呢?
    可惜他剛掌權,位置也不穩,大伯那房恨不得他出點差錯,把他拉下來呢。
    他也隻能先遵從大家的意願,可要他這麽放棄,他又不甘。
    於是,便想了新方法。
    “小茉,我有點事想麻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