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第二個故事,亂世守糧

字數:6041   加入書籤

A+A-


    轟!
    朱由檢聽完農民趙三的經曆後,腦袋都要炸了。
    他為什麽造反?
    還用問嗎?
    媳婦被官兵活活淩辱致死,老娘為了孫兒不被易子而食,一頭磕死當場。
    可即便如此,趙三的兒子仍被偷了。
    被當成別人活命的口糧!
    易子而食啊!
    朱由檢在位的這些年,經常在各地邸報中看到這個詞語。
    但高高在上的他,如何能感受到這四個字所蘊含的分量!
    原來交換孩子相食,已是朕的子民對待生命最大的善意!
    他們隻想活下去,他們又有什麽錯?
    朱由檢聽完這個悲慘到極點的故事後,臉色先是蒼白,隨後又漲紅起來。
    本想說一派胡言,可多年身為皇帝的經驗告訴他。
    沈煉所說的,不過是再平常不過的一個農民真實一生。
    可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
    即便如此,我崇禎在上吊自縊之前,竟還恬不知恥的寫下誤傷百姓一人這樣的遺詔。
    可笑可悲。
    我從未想過,這些年被我傷害的百姓,又何其之多?
    他們可以渴死餓死,可以被人斬殺,被病魔擊倒。
    但就是不能成為口糧!
    終究,朱由檢還是不甘喊道。
    “沈煉!莫要說百姓了!”
    “天災降世,旱災水災蝗災連年不絕,趙三的事放在任何一個盛世都無法避免。”
    “再加上各地民變,遼東戰事,朝廷也沒有能力幫扶他們。”
    “朕姑且承認,這便是他造反的理由!”
    “可那些個士族豪紳呢,那些個大明官吏呢?他們又為何幫著你們造反?”
    “難道他們也食不果腹,到了易子相食的地步了嗎?”
    “朕,絕不相信!”
    “他們?”
    沈煉見朱由檢仍執迷不悟,無奈搖了搖頭。
    “陛下莫急,沈某繼續給您講第二個故事!”
    “這第二個故事,便是……”
    “亂世守糧!”
    沈煉吸了口氣,看向烽火連天的京城,聲音低沉說道。
    “崇禎十四年吧,我隨著闖王攻打河南道,即將打進洛陽大城。”
    “洛陽城外,結識了個地主豪紳,便是第二個故事的主人公,咱們姑且稱之為李二。”
    “李二當年四十餘歲,是洛陽周邊十裏八鄉有名的善人,並且早年還中過秀才,更是書香門第。”
    “仗著李家幾輩子積攢下來的田產,吃喝無憂,隔三差五的還能接濟鄉裏鄉親。”
    “鄉民百姓無不稱讚其的為人,誰家成年漢子,都以能在李家產業做工為榮。百姓家裏的幾畝荒地,也都掛在李大善人名下,期望能減免一些田稅徭役。”
    “也就是靠著這份名聲,讓李二平安活到崇禎十四年,尚算豐衣足食。”
    “可第十四個年頭,李二也活不下去了。”
    “洛陽官府加派的遼餉、剿餉、練餉越來越多,已到了將他壓垮的地步。”
    “這樣也便罷了。”
    “畢竟皇上您不是傻子,知道加派的糧餉再多,也要控製在一個基本範疇之內。”
    “這個範疇便是收糧一石,最多加派八鬥,總要留下兩鬥給人家度日存活。”
    “可惜就剩下這兩鬥糧食,李二也留不下來。”
    “洛陽城中的福王朱常洵,早在天啟年間便和洛陽官員相互勾結,經常強取豪奪各地士紳的家產田產。”
    “李二因為將貌美如花的閨女送到福王府中為妾,才沒被福王吞並家財。”
    “可借著加派糧餉的機會,再次讓李二雪上加霜。”
    “福王府的管家找到李二說,今年戰事吃緊,皇上下了命令,到你們這些士紳大戶貢獻的時候了。”
    “往年加派基礎上,再額外加派五十車糧食,供給洛陽城中守軍。洛陽若是出事,所有人都得被闖賊斬了腦袋!”
    “李二聽了天旋地轉,明白皇上根本沒下達過這樣的命令。”
    “可他又有什麽辦法呢?”
    “五十車糧食不拿出來,李家頃刻就要被扣上反賊名頭,全家滿門斬殺在洛陽菜市口內。”
    “莫要說女兒是福王的小妾了,小妾連福王身邊的丫鬟都不如。畢竟福王小妾之多,連福王都記不清模樣。”
    “李二哭求管家,能不能減免一些,若真拿出這五十車糧食,李家包括下麵的長工佃戶,以及所有靠著李家吃飯的人,全都得活活餓死。”
    “管家終於露出笑意。說不拿也行,將你家九成田產全部送到福王殿下,以後再不用擔心攤派的事情。”
    “九成的田產啊!李二差點沒當場暈死過去。”
    “可終究他盤算一番,還是痛快的交給福王。”
    “因為亂世之中,福王既然看中他家的田產,再死守不放的話,必然要舉家滅門。”
    “送走福王管家後,李二午夜難眠,不知今後如何是好。”
    “沒了田產也就沒了收成,沒了收成如何養活李家這麽多人?”
    “還有那些個將田產掛靠在自己家中的貧民百姓。”
    “若是得知辛苦耕種的田地都給了福王,憤怒的他們會不會將自己生吞活剝?”
    “李二越想越怕,隻想著收拾金銀細軟,帶著全家離開洛陽,逃命去吧。”
    “可想了一陣,還是放棄!”
    “能逃到哪裏呢?洛陽有福王,開封有周王、南陽有唐王,安陽有趙王……整個河南道就有七個有名有姓的王爺。”
    “無論逃到哪裏,都離不開朱家勢力。就算逃到江南之地,還是要被當地豪強一口吞下。”
    “算了吧!留在洛陽好歹能吃上飽飯,離開洛陽便是主動尋死。”
    “可漸漸的,李二發現事情不對勁了。”
    “因為闖軍距離洛陽越來越近,百姓們竟都盼著闖軍早日攻打過來。”
    “甚至有人敢在街頭公然宣揚,說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那人自然被官差擒拿,直接砍了腦袋。”
    “但這句話流傳出來,百姓們越發期盼闖王早日攻下洛陽。”
    “李二越發驚懼,因為他明白,闖王來的第一件事情,便是殺了他們這些士族豪紳,給百姓們報仇雪恨。”
    “雖然他是十裏八鄉的善人,是經常熬粥賑濟的老爺,可這有什麽用呢?”
    “這個亂世,你有錢有糧,便是最大的罪!”
    “家裏的長工下人看李二的眼神越發古怪,村裏的百姓原本見了李二要喊一聲老爺,可漸漸的也不喊了。”
    “終於有一天!”
    “李二一覺睡醒發現,家中已血流成河!”
    “原來闖軍打過來了!長工奴仆們得知後,第一件事便是殺了李二老娘,老爹,還有二十出頭的兒子一家。”
    “李二的妻子和兒媳,被這群往日聽話的奴仆們淩辱致死。”
    “李二悲憤欲絕,想要找他們拚命。可一個四十多歲,常年養尊處優的老爺,如何打得過這些壯漢?”
    “李二受到極其殘忍的對待,下人們將他不斷毆打,想要拷問出李家那些金銀細軟的下落。”
    “畢竟開城門,迎闖王,總不能空手迎吧?”
    “所有人都想在李家找點什麽,孝敬給闖王換取個一官半職,從此出人頭地。”
    “李二卻咬死不說,將那些銀兩藏的極其隱秘。”
    “因為他明白,一旦說出來就是自己人頭落地的時候。”
    “終於,闖王來了!”
    “下人和百姓們一哄而散,李二高舉雙手,親自獻上了自己的銀兩和餘糧。”
    “闖王大喜,讓李二前頭開路,去搜福王府,抓福王朱常洵。”
    “憋了一肚子怨氣的李二,跑的比誰都快,喊的比誰都響。”
    “他親手抓住福王朱常洵,將王爺帶到闖王麵前。”
    “他還告訴闖王, 隻有將朱常洵和幾隻麋鹿一起烹了,才能讓百姓出掉這些年的惡氣。”
    “闖王依了他的建議,命人找來一口供千人吃飯的鐵鍋,百姓們歡呼著將福王扒掉衣服後,直接扔了進去。”
    “吃飯時候,眾人不斷爭搶,唯恐嚐不到福王滋味!"
    "李二站在最前麵,一邊喝湯吃肉,一邊哭著大喊。”
    “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闖王,今後我李二唯您馬首是瞻,您就算打到京城,抓住皇上,我李二也要將他扔進大鍋裏燉了,讓大家一起享用皇上的滋味!”
    “旁邊的百姓們聽了,哈哈大笑,都說李大善人你變了,你竟然不忠君愛國!”
    “李二氣的大罵,我愛它,可它不愛我啊!”
    “……”
    “呼……”
    講到這裏,沈煉再次看向朱由檢,輕聲詢問。
    “陛下,您說!”
    “這個士族豪紳李二,他又為什麽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