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壞了,咱成清軍了!

字數:7232   加入書籤

A+A-


    初步的計劃拿出來之後,趙學寧返回了一趟天京,召開了全麵軍事會議,將這套方案在會議上和決策圈子的部下們做了一番商議,然後分配了各自的任務。
    總而言之,蘭芳七年的三月份,蘭芳共和國就已經全麵進入了戰爭狀態。
    除開暹羅新軍第三軍和蘭芳軍第三兵團之外,其餘十支部隊和海軍都要全麵進入戰備狀態,所有的糧秣也要開始轉運,戰爭物資開始轉運,武器軍械進入全功率生產狀態,蘭芳的經濟模式正式切換到戰時模式。
    全麵戰爭動員也在蘭芳社會的方方麵麵展開,全麵的輿論宣傳也正式展開,趙學寧需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蘭芳民眾接受並且習慣未來可能會長達數年的戰時經濟狀態和戰時生活模式。
    蘭芳小國,對大國發動戰爭,需要全民的全情投入和全力付出,全體國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好自己的事情,盡到自己的職責,則每生產一件物品,都是在為國家的戰爭與最終勝利作出貢獻。
    趙學寧宣布如果這場戰爭最終勝利了,那麽勝利將屬於每一位蘭芳國民,將屬於每一個參與過的人,榮耀,也將屬於全民。
    蘭芳七年四月中旬,趙學寧返回歸仁府,在這裏開始檢閱渡海而來的暹羅新軍第四軍和第五軍,讓他們與蘭芳陸軍四、六、七三個兵團一起訓練,互相熟悉,五支軍隊的軍官們也要日常展開訓練交流,增強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互相信任。
    趙學寧打算在五月下旬正式展開對鄭氏的進攻,以閃電戰的形式直搗黃龍,爭取一個月內結束鄭氏政權,然後爭分奪秒積累足夠的戰爭資源,爭取在清帝國全麵反應過來之前就主動展開對清帝國的戰爭。
    以老大帝國現在這個狀態,趙學寧覺得在他們全麵反應過來之前,應該能整頓好發起全麵戰爭所需要的物資。
    並且以他先期在兩廣和福建三省之地建立起來的那些農莊據點的儲備,應該也能提供給他所必需的一些物資,足以支撐他的十萬大軍拿下三省之地。
    拿下三省之後,他在內陸就等於有了立足之地,屆時稍微整頓一下三省之地,就能再拉起一支大軍,展開更進一步的北伐。
    不過趙學寧沒有料到的是,就在他躊躇滿誌、準備對北越鄭氏發起閃電打擊的時候,忽然得到一個令他有點意外的消息。
    台島上發生了大起義。
    一個叫林爽文的人和一個叫莊大田的人舉兵起義,開始攻城略地,攻擊駐守台島的清軍,清軍不敵,屢遭潰敗,起義聲勢浩大,漸有席卷全台之勢。
    對於台島會發生這場大起義,趙學寧倒也不覺得很奇怪。
    他的記憶中是有那麽一場大起義的,隻是具體發生在什麽時候他是記不清了。
    這場大起義的最後結果自然是失敗了,不過過程還算是比較激烈的,起義軍也堅持了挺久,清軍耗費很大的力氣,最後還是讓福康安和海蘭察帶領精銳赴台才終於解決了這場起義。
    之前,趙學寧也有攻占台島作為跳板的想法,所以也派人經營台島。
    這幾年間,他的先頭隊伍在台島諸羅縣周邊的笨港和鹽水港一帶建立起了七個農莊據點,總共有五千多壯丁在這些據點裏生活和訓練,勢頭發展的還是不錯的。
    但是讓趙學寧沒想到的是,就是這幾年,在台島發生的宗族、地域械鬥的次數和烈度,都遠遠超過了福建、兩廣之地。
    從福建渡海來到台島的人主要來自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地。
    這些地方人口多,耕地少,壓力大,於是渡海到台島開墾荒地求生的人就特別多,但是台島的土地也是有限額的,先來的人往往發達,後來的人隻能吃灰。
    隨著前來台島的人越來越多,台島的人地矛盾也開始擴大,因為移民打亂了原有的宗族界限,所以渡海來台的人就會以籍貫聚居在一起抱團取暖。
    其中漳州和泉州兩地的人來得早,占據的土地比較多,人數也多,矛盾也最為激烈。
    漳泉二州的人時常發生械鬥,人數有些時候甚至上萬,完全就是戰爭的配置,駐守台島的清軍不能彈壓,也隻能聽之任之。
    這種尖銳的矛盾裏不僅有一些階級矛盾,也有很濃厚的宗族、地域矛盾色彩,兩者交織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不可忽視。
    趙學寧安排過去的人多是蘭芳籍潮州人,自然也就借助身份優勢聚攏潮州人建設農莊,然後吸納他們效忠蘭芳和趙學寧,使之成為蘭芳國民。
    本來他們打算暗中積蓄力量,沒想搞大事情,但是沒想到的是諸羅縣周邊地區的械鬥也非常多,各州人士也常常為了爭奪土地和水源乃至於牲畜而爆發大亂戰,鬥爭極其激烈。
    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打死了人不是新聞,什麽時候不死人了,那才是大新聞。
    蘭芳勢力明麵上也屬於潮州派,所以也要出力為潮州派的利益而參加械鬥,就算原本不想卷入械鬥,但是被其他州派威脅到存亡的時候,他們也不得不奮起參加械鬥。
    因為吃得好、訓練得當,組織度高,所以蘭芳勢力的七個農莊常常聯合起來作戰並且取得勝利,對其他各州人的進攻往往能給予強力的反擊。
    當潮州派想要主動進攻的時候,他們也能打頭陣,擊敗數倍於己的其他各州派係的勢力,奪取相當數量的土地和其他資源。
    漸漸的,蘭芳勢力在潮州派當中成為很有名望和影響力的一支,幾個行動小組的組長都成為了有頭有臉的潮州派頭麵人物,越來越多從潮州渡海而來的人都會選擇投靠他們的農莊求取生存。
    人多了就要吃飯,原有的土地不夠多,那就需要更多的土地,現實壓力的因素下,也促使他們更多的參加械鬥奪取土地,於是人越多,戰鬥經驗越豐富,勢力也越大。
    林爽文是漳州人,主要活動地區在彰化一帶,原先跟諸羅縣這一帶的潮州派沒什麽太大的交集。
    之所以起事,據說也是因為一場地域派係械鬥而引發的清軍下場彈壓,一批和林爽文關係比較好的人逃入了林爽文的地盤求取庇護。
    清軍追過來讓他交人,林爽文講義氣,不交,清軍遂放火燒了周圍的幾個村莊,徹底激怒了林爽文和他身邊的朋友們,於是大家心一橫,反了他娘的!
    清官府勢力錯誤的估計了自己的威懾力以及這群福建移民的暴烈程度。
    他們都被逼得背井離鄉到台島求生存,又是常年械鬥的物理係對抗好手,大家日常打成一片武德充沛,還真就和內地那些老老實實的農民一樣怕你那遠在天邊的皇帝老兒?
    你皇帝老兒管得到我們嗎?
    再加上天地會在內陸遭到清政府的嚴禁和打擊,遂渡海到台島發展天地會的勢力,在台島十分盛行,林爽文也是天地會的一份子。
    他本就討厭清政府,之前為了生存,多次出錢賄賂官員,討好這些老爺們,日子過得很憋屈,很不爽,現在這一搞,他直接掀桌子不玩了。
    清政府素來不做人的傳統在任何一個行政地區都是一樣的,林爽文的起義就像是一顆火星掉落到了裝滿火藥的木桶裏,結果是怎麽樣的,不言而喻。
    本來這對於趙學寧和蘭芳來說也不是什麽壞事,他們起義打清軍分明是好事。
    所以林爽文剛開始起事的時候,蘭芳這邊的幾個行動小組的組長們聚在一起開了個會,商量了一下,覺得林爽文就算鬧事也招惹不到蘭芳勢力,要是可以的話,大家甚至可以集合力量一起幹掉台島的清軍。
    畢竟站在反清的立場上,大家都是一致的,應該可以聯合起來搞搞事情。
    .
    但是結果卻並非如此。
    趙學寧也是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林爽文起義還真的威脅到了蘭芳勢力的安危。
    林爽文起義之後很快控製了彰化一帶,集合了大量人力物力組建軍隊,然後帶著軍隊主力南下,很快在諸羅縣一帶獲得了廣泛的響應,諸羅縣清軍無法與之對抗,隻能困守縣城,諸羅縣大部為起義軍所掌控。
    起義軍勢頭一片大好。
    但之後的事情就有點不對勁了。
    林爽文本身是漳州人,跟著他起事幹仗的也多是漳州人,諸羅縣一帶的漳州人投靠林爽文之後,居然有人把矛頭指向了潮州派的蘭芳勢力和其他泉州、惠州人勢力。
    尤其是被視為潮州派的蘭芳勢力。
    那些常年和潮州派物理對決的諸羅縣漳州人眼饞潮州派控製的大量土地和財富,向林爽文建議把他們滅掉,把他們的土地和糧食都搶來,這樣就能擴大起義軍的勢力了。
    林爽文覺得也沒什麽不可以的,他之前也聽說蘭芳派係為首的潮州人勢力武德充沛,和漳州人勢力打成一片,雙方仇怨很大,於是就分兵一支進攻笨港和鹽水港的蘭芳勢力農莊。
    蘭芳這邊本來還打算摒棄前嫌,大家一起對付清軍,結果一轉頭發現起義軍衝著自己來了。
    不單單是蘭芳勢力,諸羅縣周邊其他和漳州派係有大仇的勢力也遭到了起義軍的進攻,泉州人惠州人等等派係控製的土地莊園都遭到了起義軍的攻擊。
    這一下就給蘭芳勢力搞不會了。
    你他娘的不是反清嗎?
    你打的不是清軍嗎?
    伱現在打我幹什麽?
    難道說……
    壞了!
    咱成清軍了!
    於是蘭芳勢力無可奈何,隻能一邊嚐試與他們談判,一邊奮勇抗擊,力保自身不受侵害。
    但是談判始終沒有結果,這群紅了眼的家夥什麽都不聽,也不提什麽條件,似乎非要把他們置於死地不可。
    這個事情被趙學寧得知以後,趙學寧深感鬱悶、無奈。
    他發現自己錯誤的估計了兩廣和福建地區激烈的械鬥給民間帶來的互相仇視和撕裂性質的對立所引發的一係列連鎖反應,也意識到自己利用械鬥之風把發展自身勢力的局限性。
    確實快,也確實因地製宜了,確實能讓三省之地的蘭芳武裝力量快速發展且不受到清政府官方的注意與限製,很好的隱藏了自身的屬性。
    但是當蘭芳勢力控製三省之後,這也會成為一個巨大的內部隱患。
    大家日常械鬥在一起打的天花爛漫的,突然其中一幫人冒出來說我要統治你們,爺發達了,然後你們彼此之間還有械鬥的仇怨,換了你,你慌不慌?
    移民是一個解決方案,但是移民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每個人都願意離開家鄉去開拓新家園的,所以除了移民之外,還要盡可能從內部解決問題、轉移矛盾。
    不過好在趙學寧有解決的方案。
    目前看來,最有效的行動就是把宗族矛盾轉移到滿清官府和滿清權貴身上,讓大家都初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樣就能穩定局勢。
    眼下的問題解決了,再輔以移民方略,解決長遠的問題,告訴大家夥兒其他地方還有很好的土地沒有主人,等著大家去耕種,隻要去,好處大大的有!
    經濟層麵的問題解決掉了,其他層麵的問題也就好解決了,到那時候,蘭芳政府也會成為大家心裏有份量講理的政府,處理事情也會事半功倍。
    屆時,蘭芳強大的宣傳機器全力開動,把械鬥的主要問題全都推到清政府身上,讓三省之民認為他們都是被逼無奈才會互相動手,因為最好的土地都被權貴奪走了。
    他們的互相廝殺隻是為了生存,而不是有什麽天生的血海深仇,大家隻有一個敵人、一個仇視目標,那就是滿清權貴。
    這套打法或許是最有效也是唯一有效的宣傳打法。
    須知,就算是著名的一山不容二虎的自然法則,在食物充沛的情況下,也會被打破,連凶暴的老虎都能打破自然規律群聚在一起,更何況是人類呢。
    不過就眼下來說,林爽文起義軍很顯然並不打算和蘭芳勢力講道理,他們紅了眼睛,拒絕談判,無法協商,那麽也隻能打下去。
    搞不好到最後,甚至會鬧出蘭芳勢力配合清軍一起打擊林爽文所部義軍的荒唐事情……
    這要是出現了,可就是十八世紀後期東亞大區的一場最富有黑色喜劇色彩的鬧劇了。
    很不幸,趙學寧的預料能力還是那麽的優秀。
    他猜對了。
    他沒有相關記憶的一個荒唐的事實就是在這場起義中,確實有很多其他籍貫的民眾因為被林爽文起義軍侵犯了利益所以選擇與之敵對,轉過來配合清軍作戰,成為林爽文起義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沒有聯合應該聯合的去打擊應該打擊的,卻擴大了打擊麵,以至於自己被孤立,反而被清政府爭取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這群配合清軍打擊林爽文所部的民眾被清政府稱為“義民”。
    到林爽文、莊大田被平定之後,弘曆為了嘉獎這群義民的“仗義之舉”,把他們主要奮戰的諸羅縣的縣名改稱為——嘉義縣。
    而現在,蘭芳勢力加入進去之後,也被迫成為了這群“義民”當中的一員。
    這下好了,爺真成清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