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大明皇帝要有腔調!

字數:7226   加入書籤

A+A-


    其他造反的家夥且不說,王傑覺得朱光鼐是非常可惡的。
    因為他本身是帶清的官員,是個縣令,正兒八經的進士,結果居然背叛皇帝做了叛徒,還起兵造反,宣稱自己是什麽大明皇帝!
    大明還有個屁的皇帝!
    當年李自成、張獻忠和多爾袞殺了多少大明皇族子弟?
    幾乎都快殺絕了!
    你一個北方人還敢自稱大明皇族?
    也就是騙騙那些無知的愚民罷了!
    但是不得不說,有些時候這種名頭真的很重要。
    反清複明這四個字從始至終都是帶清的噩夢,不管他們怎麽做都是這樣的,朱光鼐雖然是個假貨,但是隻要舉起這麵大旗,總能得到一些人的支持,更別說他還是個縣令,能調動的資源更多。
    於是乎在很短的時間內,朱光鼐就拉起了一支軍隊,並且接連攻克了郃陽縣、澄城縣,還通過關係勸說拉攏了白水縣縣令,一舉控製了整個同州府北部,擁兵超過三萬。
    這下子這家夥自稱大明皇帝的勁頭就更足了。
    不僅公然打起大明旗幟,還很有自信的宣稱蘭芳政權的首腦趙學寧也是大明皇族後裔,隻要趙學寧願意“歸順”他的大明帝國,就封趙學寧為世襲罔替鐵帽子王,與他共享天下。
    空手套白狼不過如此。
    為了讓自己的皇帝身份更加坐實,朱光鼐很快就“大封群臣”,給手下一票原先的縣丞、縣尉、衙役、師爺之類的人物封這個將軍那個將軍,這個尚書那個尚書。
    給自己已經去世的老爹老娘上尊號,封自己的妻子為皇後,小妾為貴妃,長子為皇太子,把自己的縣衙當做臨時皇宮。
    然後又宣布要招秀女,在自己控製的地區搞選秀,給自己招募嬪妃,又派人選址準備新建皇宮,要住在配得上自己身份的地方。
    他覺得縣衙已經配不上他皇帝的身份了。
    於是在還沒有把勢力完全發展起來的時候,他就已經把派頭做足了。
    對於他的這個行為,部下也不是沒有人勸他。
    比如那個與他交好的縣令就勸他,現在不要搞得那麽鋪張浪費,應該先招兵買馬,擴充軍力,征伐四方,等實力強大了再搞這些排場也來得及。
    朱光鼐表示不行。
    “我既然稱帝,就要有帝王氣勢,如果沒有帝王氣勢,還算什麽皇帝?這皇帝,要的就是一個氣勢,氣勢足夠,足以折服眾生!
    眼下老皇帝被抓起來了,小皇帝剛剛登基沒有任何威望,正是我們展現氣勢宣示正統的時候,這個時候怎麽能落後呢?”
    朱光鼐的言論把部下都給說的一愣一愣的,沒人說得過他,於是大家也就都算了,就這樣吧。
    結果朱光鼐這邊還在積極選秀,給自己在幾個縣城區域內使勁兒的矮子裏麵拔高個,盡量選擇漂亮姑娘,然後王傑就殺過來了。
    王傑殺過來的時候氣勢洶洶,一邊行軍一邊就把勸降文書送到了朱光鼐那邊,讓他趕快投降,看在以前同朝為官的份上,還能原諒他一次。
    但如果他執迷不悟,一定要和朝廷作對,一定要做這個勞什子的大明皇帝,那就休怪他無情。
    朱光鼐打探了一下,得知王傑抵達之前已經消滅了兩支反清義軍,兵力兩萬餘,實力不弱。
    話雖如此,朱光鼐認為自己在四縣之地根基穩固,有三萬兵力,沒有地方團練的威脅,三萬打兩萬,優勢在我。
    於是朱光鼐傲慢的把王傑的使者趕走,還讓他反過來帶回去一封招降詔令,讓王傑帶兵來投靠自己。
    他的意思就是王傑也是漢人,朱光鼐也是漢人,同為漢人,為什麽要給夷狄之君當牛做馬?為什麽不能正大光明抬頭挺胸做個漢人,而要在大清做你的二等公民?
    你不覺得臊得慌嗎?
    王傑看到這封詔令的時候大為惱火,一把將其扔到火堆裏燒毀,然後回信給朱光鼐。
    【君為漢人,為何要考大清科舉、為大清之進士?】
    王傑的意思很明確,你別在這裏給我裝什麽大尾巴鷹,大家都是一樣一樣的!大家都是追求功名利祿的俗人!
    既然是這樣的俗人,那就老實承認,不要裝腔作勢粉飾自己,你什麽德行我還不知道?
    朱光鼐被王傑懟了一下,心思被拆穿,很生氣,於是決定“禦駕親征”。
    他率領三萬“大明王師”,雄赳赳氣昂昂的從韓城縣出發,迎戰王傑。
    二月九日,兩軍在芝川鎮擺開陣勢,展開遭遇戰,朱光鼐命人高豎大明王旗,派人在陣前喊話,讓清軍之中的漢人不要為虎作倀,趕快投靠大明軍隊,不要繼續為大清賣命。
    大清皇帝都給人家抓走了,正在全國巡演呢,你們給這樣一個皇帝效忠,不覺得很可笑嗎?
    還真別說,這番話說出來,清軍陣中一些被強征來的士兵和之前被俘獲的義軍士兵開始交頭接耳,軍陣有不穩的跡象。
    王傑大怒,立刻安排軍隊主動進攻,使用火炮轟擊朱光鼐的軍隊,朱光鼐的軍隊大部分都是剛征集來的農民、礦工、販夫走卒,沒什麽戰鬥力和組織度,被大炮一轟,頓時陣型就亂了。
    看著朱光鼐的軍隊不堪一擊,王傑下令正紅旗副都統克沁率領一千八旗騎兵向朱光鼐的軍隊發起衝鋒,朱光鼐的軍隊果然不敵,開始潰散。
    王傑大喜,下令全軍出擊,“大明王師”遂在清軍的進攻下土崩瓦解,全麵潰散,朱光鼐在身邊衛士的保護下僥幸逃得一命,快馬返回韓城縣,打算重振旗鼓,繼續作戰。
    結果當他回到縣城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城門已關,他根本進不去。
    之前與他交好的白水縣縣令黃弘仁重新穿上了帶清官服,帶著一群帶清官兵裝束的士兵對著城外的他放箭開槍。
    .
    “怎麽勸伱都不聽,就是要奢侈享樂,哪裏有帝王之氣?分明是小人得誌!如此小人行為,斷然不能長久!與其跟著你被王傑殺死,不如投降王傑,說不定還能混個好官職!”
    說完,黃弘仁一聲令下,城門大開,準備好的三百名士兵衝出城撲向了朱光鼐。
    朱光鼐大驚失色,拚命廝殺想要逃出重圍,但是最終失敗,親衛全部戰死,他自己被生擒。
    朱光鼐被生擒之後怒斥黃弘仁不仁不義,黃弘仁則不屑一顧的狠狠嘲諷他,然後率領城內“反正”的官員士兵在城外等待王傑的軍隊。
    王傑得知消息之後,立刻領軍前來韓城縣,見到了反正的黃弘仁,以及被生擒的朱光鼐還有他的家人,以及那些還沒有來得及正式舉行冊封典禮的剛剛才選上的“秀女”們。
    “朱光鼐大逆不道,然勢力頗大,下官恐為其所害,遂假意投降,待朝廷大軍至,立刻反正,將其生擒,獻給朝廷和皇上!”
    黃弘仁一臉諂媚的看著王傑。
    王傑私下裏猜測出了這裏頭的貓膩,覺得黃弘仁多少有點問題,但是用人之際,他並不打算戳穿黃弘仁的小心思,大笑著擁抱了黃弘仁,立刻表示要上奏朝廷,給黃弘仁加官進爵。
    朱光鼐以及他的家眷還有一係列代表“大明皇室”的違禁之物被一起打包送去了太原,朱光鼐建立的隻有區區三四個月的“大明政權”就這樣被消滅了。
    韓城縣被攻克之後,其餘三個縣望風而降,王傑在同州府北部整頓軍隊,收納投降的士兵,斬殺心存異誌的叛逆之人,恢複了帶清在同州府北部的統治。
    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在朱光鼐被押送往太原的路途中,給他找了個機會掙脫束縛,奪了一把刀,殺了兩個清兵,隨後被發覺的清兵團團圍住。
    眼看生還無望,他就橫刀自刎了,臨死前留下一句話。
    “大明沒有苟延殘喘的皇帝!”
    朱光鼐起事被平定之後,王傑統領的軍隊增加到了四萬人。
    地方士紳得知王傑的戰績和實力,紛紛感到畏懼,於是主動拜見他,給他提供了糧食和酒肉,還有不少錢財,希望得到他的寬恕。
    王傑利用這些錢財和酒肉糧食補充了軍需,又重新任命官員,要求他們為大軍提供後勤支持,然後便準備北上討伐在延安府甘泉縣起事造反的原縣尉李政。
    這家夥假托大唐皇帝李世民轉世,要帶領大家反清複唐,重現大唐江山,並且很快自稱秦王,要求延安府各縣向他效忠。
    有些縣答應了他的要求,主動投降,換取了新生的“大唐政權”的“元老”地位。
    有些縣則認為李政隻是一個跳梁小醜,根本不能成事,所以拒絕了他,還嘲諷他。
    李政大怒,親自帶領三千名士兵進攻延安府治膚施縣,發起了偷襲,然後偷襲得手,殺死了膚施縣令和延安知府,遂以膚施縣為國都,宣布建立大唐國,自己直接稱帝。
    一時間,李政聲望大漲,延安府各縣很快向他投降,甚至連鄰近的鄜州都有幾個縣向李政投降,表示願意加入大唐政權。
    而且李政和朱光鼐不一樣,勢力增大以後沒有急著奢侈享受搞排場,而是積極訓練軍隊,應對可能到來的清軍的進攻,數月之間整頓了兩萬餘軍隊。
    與此同時,當地方上出現打著帶清旗號的團練武裝的時候,李政就會出兵攻打這些團練武裝,消滅他們奪取物資的同時,也可以鍛煉軍隊的戰鬥力。
    通過這種方式,李政給自己的軍隊裝備了不少優質兵器,火炮有二十多門,鳥槍和抬槍有三百多支,還有三百多副盔甲,相對於其他反清義軍,他們的裝備可謂“豪華”。
    整頓軍隊四處征戰的同時,李政也沒有忘記打探清軍的行動消息,很早就得知山西清軍出擊,並且攻破了幾支反清義軍的消息。
    李政對此有些擔憂,一邊派人積極調查清軍動向,一邊整兵備戰,預備在鄜州和清軍先打幾場。
    二月中下旬,隨著朱光鼐的覆滅,王傑的軍隊開始向鄜州前進,李政調集兵力在洛川和仙宮河一帶與清軍交戰,兩軍打得勢均力敵難分高下。
    後麵因為兵力比較少,李政主動撤軍,讓出了洛川縣,在廂西河一帶組織軍隊和清軍對戰。
    清軍騎兵受限,不能衝擊,火器又因為下雨天沒有保存好,以至於火藥受潮而無法使用,但是李政的部隊卻很好的保存了火藥,於是在放晴之後用火炮轟擊清軍,清軍陣型大亂,李政趁機揮軍掩殺,擊退了清軍。
    王傑出兵以來第一次戰敗,讓他十分惱火,遂調集重兵進攻李政,以優勢兵力進擊壓迫,李政遂放棄防線後撤,退入延安府境內,利用地形優勢對清軍進行積極防禦。
    他在主要進兵道路上設下多重防禦,讓清軍的進攻十分困難,又在進兵道路兩旁的山地多布置伏兵,襲擊清軍運糧部隊,威脅清軍後勤糧道,使得清軍難以前進。
    王傑意識到自己遇到了一個能打仗的對手,意識到這個李政不一般,遂用了十二分的精力應對,利用自己的兵力優勢,用穩紮穩打的方式壓迫李政,試圖逼退他們讓出進兵道路。
    但是李政並不退讓,一邊扼守要地,一邊派出精銳部隊從山路、小路偷襲清軍後方糧道,使得清軍糧道不穩,難以前進。
    王傑多番設防,始終難以應對神出鬼沒的李政麾下的“唐軍”,這讓他十分苦惱。
    他綜合判斷了一下局勢,認為如果繼續下去的話,陝西的情況會很不妙,因為叛軍有很多支,有實力平定他們的清軍,卻隻有自己這一支。
    但是讓王傑沒有想到的是,或許是老天爺看帶清太慘了,有點過意不去,所以勉為其難的稍微幫助了一下帶清。
    整個陝西之地實力最強的反清義軍是西安府的三支義軍的聯盟,即王小二、陳大刀與張秀才這三支。
    他們協力打敗了清軍正規軍,又攻克了西安,殺死西安知府,夷滅滿城,震動陝西,聲威大漲。
    於是三支義軍繼續行動,到處攻城略地,很快就把西安府內所有正在抵抗的清政府勢力和地方團練武裝全部掃平,勝利的消息是一個接一個,越來越多的人來投靠三人,三人麾下武裝數量越發增多。
    但是隨著不斷獲得的勝利,三人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他們覺得他們之間必須要選出一個說話算數的老大了。
    原先辦事情都是三人商量著來,可現在他們都覺得這樣的情況不應該繼續下去。
    三名義軍領袖裏,張秀才文化水平最高,王小二武力最強,陳大刀年齡最大。
    三人攻克西安之前斬雞頭燒黃紙歃血為盟結為兄弟,以陳大刀為大哥,張秀才為二哥,王小二為三弟,本來三人關係挺和睦的。
    但是進入西安之後,王小二直屬的士兵變得最多,張秀才那邊則得到了更多文人的追隨,隻有陳大刀普普通通,沒得到多少人的效力,於是勢力、聲望日漸衰弱。
    於是當三人的勢力變大、開始需要一個統一的指揮係統來理清楚各自的定位和關係的時候,矛盾就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