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腦門上長出通天紋了!

字數:7128   加入書籤

A+A-


    很快,永琰賜下的聖旨抵達了西安。
    王傑在城樓下設祭壇宣讀聖旨,讓張秀才接旨。
    張秀才確定了此事的真實之後,很快下城接旨,確定自己得到了陝西提督的職位,並且被封一等子爵,並且進入了鑲黃旗之中,成為了帶清社會中的統治階層——旗人階層。
    張秀才對此感到很高興。
    作為一個對於帶清官僚體製略有些了解的秀才出身的讀書人,他自然知道帶清這個八旗體製意味著啥。
    雖然作為漢人,他隻能進入漢軍之中,但是他加入的是鑲黃旗,鑲黃旗作為八旗首旗,地位是很高的。
    八旗內部有滿洲、蒙古、漢軍之分,聽起來好像是二十四支,但實際上,八旗從來都隻是八旗,沒有二十四支之說。
    甭管你是什麽出身,加入鑲黃旗,你就是鑲黃旗旗人,然後才在鑲黃旗內部分出滿洲、蒙古、漢軍之分。
    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雖然有獨立的旗籍,但是並沒有獨立的旗主,八旗旗主始終隻有努爾哈赤家族以及他們的後代們。
    各旗旗人正式自稱一直都是名字和旗籍在前,然後才說自己是滿洲、蒙古、漢軍。
    因此甭管你是滿洲人還是蒙古人還是漢人,加入以皇帝本人為旗主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三旗,你在八旗內的地位就是比其他五個旗的旗人要高。
    正因為鑲黃旗作為八旗首旗,地位最高,所以鑲黃旗內的漢軍人士一般都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代就跟隨後金政權的那一批人,稱之為陳漢軍。
    皇太極本人是非常信賴和倚重八旗漢軍的。
    清軍入關之前,八旗漢軍的地位很高,很重要。
    相對於利益權力關係錯綜複雜的八旗滿洲,由皇太極一手提拔建立起來的八旗漢軍更像是皇太極的私兵,對於皇太極的命令絕對服從,成為皇太極壓製滿洲內部反對者的重要力量。
    能夠加入鑲黃旗,基本上就是帶清統治下一個漢人出身的人能夠在統治階層內抵達的最高點。
    更別說有了陝西提督的實職,張秀才就能帶領軍隊,確保自己的安全。
    一日之間,從一個“反賊”成為帶清帝國內的實權人物、高層領導,一下子翻身做主人,張秀才高興得幾乎想要跳一支舞。
    書裏說的果然沒錯。
    如果想要改變人生命運,除了十年寒窗苦讀考科舉之外,殺人放火受招安也是一條不錯的路,隻要能活下去,就能改變悲慘的命運!
    蘭芳十年、帶清興安元年三月十二日,張秀才統領的西安義軍共五萬餘人正式投降帶清,大開西安城門恭迎陝甘總督王傑進入。
    王傑進入的時候,發現全城士兵和張秀才手底下的軍官文士們都恢複了帶清發型,一條金錢鼠尾十分合乎規製。
    於是他笑著發問。
    “之前本官聽說你們都割了辮子,重新蓄發,怎麽現在一個個都是如此標準的大清發飾?”
    “此前不懂事,走了錯誤的道路,現在重新歸正,當然要撥亂反正了。”
    張秀才諂媚道:“下官既然已經進入鑲黃旗漢軍,成為旗人,當然要以旗人的標準要求自己,絕對不能鬆懈,王大人您說呢?”
    對於這種首鼠兩端的小人,王傑很不喜歡,也根本談不上信任。
    但是麵對到處都是叛軍的局勢,他必須要做出一個姿態,以此分化、迷惑義軍,讓義軍不會全力反清,不會鐵了心的和朝廷大軍作對。
    否則再多幾個李政那樣的人,他這仗也就不用打了。
    總而言之,恢複了對西安的占領,是帶清在戰略上的一個勝利。
    收降了張秀才手底下的五萬多人之後,王傑把其中三萬人挑選出了兩萬精銳編入自己的軍隊裏,使得自己的軍隊人數增加到了六萬人之多,而張秀才依舊統領兩萬自己的舊部,歸屬王傑指揮。
    在張秀才的號召下,整個西安府的義軍在短時間內都陸續歸降帶清,隻有極少數人堅持不願意再次歸降帶清。
    於是作為投名狀,張秀才親自帶領自己的軍隊去往藍田縣討伐堅決不願意投降帶清的義軍小頭目徐香。
    徐香隻有兩千部下,張秀才多次勸降,徐香堅持不投降,還痛罵張秀才是有奶便是娘的混蛋,是漢奸,不得好死,氣得張秀才臉色漲紅,揮軍猛攻藍田。
    徐香兵力少,抵抗不住,很快戰敗,戰鬥到最後一刻也不投降,最後戰死,張秀才把他的腦袋砍下來,屍體則挫骨揚灰,又把生擒的他的部下和家眷全部坑殺,以此泄憤。
    經此一役,王傑稍微相信了一點張秀才,給予了張秀才一定的信任,隨後便開始籌劃向鳳翔府進軍,討伐鳳翔府一帶的反清義軍。
    也就在這個時候,王傑忽然接到了永琰的聖旨。
    聖旨中,永琰決定把王傑抬入旗籍,並且也讓他進入了鑲黃旗。
    同時,永琰還有特殊規定。
    進入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的漢軍旗人,和三個旗的蒙古人一樣,都可以同時擁有同一旗中滿軍旗人的政治待遇。
    王傑愣了好一會兒才意識到當前的特殊情況使得永琰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
    他居然決定把上三旗三個部分的旗人一並提拔為最高等級的旗人,並且從中抹掉了滿洲、蒙古和漢軍的界限。
    這……
    不可謂不是一個超大的政治事件。
    清初入關前後一段時間,因為統治中原的需求,八旗漢軍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比較高,但是到了康熙中期以後,八旗內部有了一些新的變化。
    隨著滿洲貴族統治經驗的日漸豐富,八旗漢軍的政治地位開始下降。
    這一時期,帶清出台了很多的製度,尤其在官製方麵有了諸多的規定。
    帶清的編製崗位叫“缺”,朝廷在製定官缺的時候,分為滿洲缺、蒙古缺、漢軍缺、漢缺四種,不同出身的官員在任命上有很大限製。
    簡單來說,八旗滿洲的人可以擔任帶清國內任何一種官職,沒有禁忌。
    八旗蒙古除了滿洲缺以外,什麽職位都可擔任,禁忌稍稍有一些,但也不大。
    .
    八旗漢軍可以擔任漢軍缺和漢缺,禁忌就比較大了,沒有前兩個層次的選擇權利。
    普通的漢人則選擇的餘地不大,很多崗位是沒有資格銓選的,隻能拚了命的卷科舉,去爭奪那些本就不多的官職,堪稱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除卻普通漢人,八旗體製內滿洲、蒙古和漢軍的差別就在這個地方。
    原本,就算是鑲黃旗漢軍,在官職選擇上也僅僅高於普通漢人,或許有些特例,比如李永芳家族後裔,但整體來說便是如此。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永琰一道聖旨下達,皇帝主掌的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三旗的旗人合三為一,抹掉三族界限,成為一個整體。
    隻要加入這三個旗,無論民族屬性,大清國所有政治資源向你開放!
    王傑激動了。
    作為陝西人,作為一個靠著科舉途徑進入仕途的漢人讀書人,王傑深深的明白漢人入仕的困難程度和旗人、尤其是高等級旗人入仕的簡單程度。
    上三旗的滿洲旗人在出仕的問題上根本就是火箭飛升,完全不可以常理度之,所有提拔都沒有理論上的界限,甚至十幾二十歲就達到漢人普通進士五六十歲的地步。
    而普通漢人是想都別想,乖乖卷科舉、熬資曆,熬的頭發花白,都不一定能觸碰到人家滿軍旗上三旗的起點。
    但是一旦加入旗籍,子孫後代就都有了入仕方麵的特權與快車道,不必再去和幾億漢人玩那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殘酷政治遊戲了。
    他的子孫後代從此可以飛黃騰達,腦門上長出通天紋,直達天際了!
    世上還有比這個更美妙的事情嗎?
    王傑為此激動萬分,乃至於感激涕零,當場麵朝太原的方向三跪九叩,以表達自己對永琰的感恩之心。
    除了這份讓王傑自己感到十分欣喜的聖旨之外,王傑還得到了一份聖旨。
    關於挑選合適人群加入上三旗漢軍序列的詔令。
    永琰認為之前的戰爭之中,由於太上皇的政策失誤和蘭芳軍隊的大屠殺,使得八旗丁壯損失慘重,除主動出逃的兩紅旗之外,各旗兵丁折損都超過六成,其中上三旗折損率超過八成。
    八旗乃大清根本,上三旗更是八旗之中的根基,上三旗旗人損失太多,對於國家來說不是好事。
    所以,經過慎重的思考,永琰決定重新開啟入旗的工作,就從皇帝主掌的上三旗開始。
    永琰讓王傑注意挑選優秀的漢人軍官、士兵報上名來,然後朝廷會根據王傑的名單挑選優秀的人才進入上三旗之中,以填補缺失的旗人員額。
    這份聖旨的內容比起上一份更讓王傑感到激動。
    因為這意味著清政府終於要改變自乾隆初年以來對滿洲人過於倚重的局麵,而開始重視漢軍旗人了。
    這對於天下漢人來說,無論是文人還是武人,都是一個大好機會。
    這就說明他們憑借自己的功勞進入帝國上層的機會大大增加了。
    這多是一件美事!
    考慮到這一點,王傑就召集來了軍隊裏中層以上的全部軍官武將,連帶著張秀才的部下都被喊了過來,大家一起開了一個會,會議上王傑宣布了這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
    為了讓一些不了解情況的人了解八旗製度的特色,王傑還特意將這個特色掰開揉碎了講了個清清楚楚。
    最後,他做了一個總結。
    “上三旗兵丁折損超過八成,這是國家的災難,對於吾等來說,卻也是一個機遇,眼下天子聖明,抹掉上三旗滿洲、蒙古和漢軍的界限,隻要加入上三旗,即可享有全部員缺的選擇之權!
    諸位隻要努力,入選上三旗,無論是鑲黃旗、正黃旗還是正白旗,隻要入選,更是前途無憂、子孫享福,如此一來,諸位的家裏是要給伱在族譜上單獨列上一頁紙的!”
    王傑微笑道:“所以諸君,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千萬不要放過這個機會!”
    部分武將、軍官大為驚喜,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爭取腦袋上長出通天紋。
    但與此同時,也有一些軍官心裏直犯嘀咕。
    他們想著帶清之前強勢的時候使勁兒打壓他們這些漢人,現在旗人死的差不多了,又讓他們加入八旗,給待遇給官位,說得好一點是施恩,說的難聽點不就是快死了找墊背的嗎?
    他們這個時候玩命加入八旗,萬一改明兒蘭芳北伐,把帶清滅了,皇上都沒了,他們這些八旗的人不是要殉葬嗎?
    他們可是聽說了,蘭芳的政策是對旗人通殺,一個不留的,但凡是個旗人,都能要你命。
    如此一來,這個所謂的好待遇還是個好待遇嗎?
    眾將領和軍隊的激情程度並沒有達到王傑的預期,這一點,王傑冷靜下來之後倒也是有所覺察。
    不過當下這個情況,軍隊有這樣的反應也能算是正常,所以王傑並未過多的在意。
    在他看來,隻要不斷獲得勝利,在巨大的利益刺激之下,不怕沒人加入八旗。
    到三月中下旬,陝西清軍先鋒已經進入了鳳翔府,開始在鳳翔府當地探查當地義軍的具體情況。
    很快,他們得知,鳳翔府當地有三支主要義軍,分別是號稱青蓮大仙的孫青蓮所統領的“青蓮軍”、以及號稱鳳翔大將軍的劉滿山統領的“鳳翔軍”,以及號稱秦王的趙六所統領的“天道軍”三支義軍。
    三支起義軍裏,劉滿山的實力最強,擁兵最多,攻城略地,據說已經擁兵超過三萬,聲勢浩大。
    趙六統領的天道軍兵力也差不多到了三萬,隻有青蓮軍兵力稍微少一點點,但也沒少到哪裏去。
    反正這三支起義軍基本上掌控了整個鳳翔府,鳳翔府的官員、地主團練武裝不是已經覆滅,就是投降了起義軍。
    所以進攻鳳翔府的任務並不輕鬆。
    盡管如此,受到一定激勵的清軍也沒有打算退縮,八萬多清軍在王傑的統一指揮下厲兵秣馬,準備向鳳翔府發起強勢的進攻。
    清軍在陝西的順利進展自然也被蘭芳得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