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天然屏障

字數:4138   加入書籤

A+A-




    我在武俠世界裏長生不死!
    “從靈力機械的大規模研究應用到飛機,汽車等新事物湧現,這三年變化是真不小。”
    “要不是親眼見證著這一些發生,非要以為是在做夢。”
    葉昊感歎道。
    葉霄笑了。
    “飛機從無到有,再到大規模的鋪開。”
    “原本的蒸汽機車,短短幾年進化到現在的內燃機車。”
    “水泥,瀝青鋪成的道路,在整個新漢延展開。”
    “就連我們海上的戰艦和商船,也在從木船慢慢像鋼鐵船替換。”
    “這些變化在這幾年尤其明顯,可之所以有今天,是新漢數十年的教育投入遍地開花,是幾十年的技術積累和幾十年間整個工業體係的不斷提升,最終,量變帶來的質變。”
    “不管是天上的飛機,還是我們腳下的瀝青路麵,想要做出來,都需要這些年我們工業,科學領域方方麵麵的積累的技術。”
    “就連小小的軸承滾珠,哪怕隻是一顆,除了新漢,又哪有人能造出來。”
    “這裏麵凝結了新漢千萬工人的汗水!”
    “這個偉大的時代,是新漢一萬人共同締造的!”
    ……
    高原,昆侖山。
    這裏,是中原王朝權利所觸及的極西之地。
    因為地理因素,中南半島複雜的環境,高原的天然封鎖,在到西域的沙漠,漠北的寒冷,將中原之國圍繞起來,使漢文化圈在這一道地理屏障內自成一體。
    在加上黃河,長江,淮河的富饒,使這片大地,天然形成了一個以大河流域為中心的文化圈。
    如今的新漢,在這道同時兼顧了地理,文化屏障的範圍內,達成了前所未有的統一。
    而現在,新漢正打算突破這道天然屏障。
    這不是想想就能做到的事。
    秦皇漢武所能及的極限,西不過昆侖山,北不過漠北。
    對於生產力有限的封建王朝,即便如如何驚才絕豔的帝王,也不可能走出這道屏障。
    因為封建和小農經濟所能的資源,根本不可能跨越如此距離的漫長征途。
    能聯通東西的,唯有從西域走的路上絲綢之路和沿著中南半島向西的絲綢之路。
    即便隻是走商隊,路上絲綢之路也在幾次小冰期的時候沒落。
    唐朝時絲綢之路的繁盛,一部分原因是唐朝時氣候溫熱,西域還有大量依托綠洲建立的小國,作為商路的補給站。
    從宋開始,貫穿近千年的明清小冰期開始了前奏。
    能維持農耕的四百毫米降水線南移。
    對於封建農業國來說,種地是看天吃飯的。
    沒有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可耕種的土地,就會因為江水不足被廢棄。
    原本耕地的範圍是長城以南可耕種,關隴之地便是富饒之地,一國核心所在。
    而從宋朝開始,小冰期其實已經開始前奏。
    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適宜耕種的地區南移。
    原本作為糧倉的關隴地區,變的隻是可以耕種,而最適宜耕種的地區,則變為了江南。
    一方麵是對南部的開發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有了成效,另一方麵也是氣候因素,讓重心南移成了必然。
    而在西域和高原,也同樣有直接的體現。
    唐時溫熱,高原的氣候也變的適宜耕種。
    有了充足的糧食,才有了強大的吐蕃王朝。
    吐蕃人善戰,一直受限與高原生存資源緊張,不能得勢。
    一朝糧食充足起來,人口上來,其強大便不可阻擋。
    若不是盛唐更為強大,能壓吐蕃一頭,曆史都要被改寫。
    而西域同樣如此。
    有西域三十六國的說法,可其實根本不止三十六。
    溫熱時期的氣候條件,讓西域有不少綠洲,而西域諸國也依靠著這些綠洲存活。
    到了宋元之時,西域諸國便已經衰落,甚至不少消失在了沙漠中。
    再後來,西域諸國就隻留下傳說。
    隨著小冰期到來,西域沙漠的那些綠洲枯竭,就連地下水都徹底幹枯,曾經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沙漠中的明珠,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成為生命的禁區。
    這也是路上絲綢之路再無唐時繁榮的根本原因之一。
    到了新漢,幾十年時間,國力空前強盛,可氣候變遷,是沒辦法的。
    小冰期已經悄然開始,南方不曾下雪的地方,冬天也能看到雪了,甚至泉州的港口有一年都封凍了。
    按理來說,這年歲,新漢的勢力範圍,會收縮才對。
    可新漢並不是傳統農業國。
    新漢在推翻封建建立新製度的同時,也完成了一定程度的工業化。
    不論是糧食產量,還是各種機械帶來的龐大生產力,都能讓新漢做一些以前不敢想的事。
    比如,頂著小冰期的debuff,強行向外擴張。
    大規模水利工程建設,培養耐寒作物,化肥以及科學種田的普及,讓新漢在氣候條件變差的情況下,糧食增產數倍。
    即便沒有達到四百毫米降水線要求的地區,也通過開掘地下水,引河湖的水,以及積蓄雨水來滿足耕地需求。
    在西域,除了極個別地區因為條件不滿足選擇了將當地人遷出外,大部分地區也通過修建各類設施,保障了當地供水。
    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項目,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堅定的在沙漠中紮了根,讓大自然的變化,無法逼退人類的腳步。
    相比於經濟利益,西域的各項工程更重要的是戰略意義。
    而高原上,新漢也放棄了傳統農業,而是將重心轉向礦產資源開發,高寒地區特有藥材和一些特殊藥材培養,加上高原南部森林的一些特殊產出。
    於此同時,為了改變高原地區特殊地質條件帶來的隔絕,高原也是新漢最早使用瀝青鋪路的地區。
    直到現在,新漢產出的大部分瀝青,都供應到了高原地區。
    剩餘的部分則主要供應在燕京到新城這條南北大幹線上。
    聯通燕京和新城這兩座新漢最重要的城市意義自然不用說。
    而在高原修煉,更是對整個新漢來說,意義重大。
    高原地區本來就是新漢統治最薄弱的地區。
    而從這裏向西,在路修通的情況下是相比於走西域更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