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D國的工業評估
字數:3774 加入書籤
這些武器,已經出現在國府的德械師中,隻是數量非常有限而已。這武器溫三的軍械部早已經搞到手了,隻是目前還沒有仿製出來。
僅僅這麽一點東西,溫三根本就看不上,也不可能換到他的手中的東西。
不過談判桌上的事情,肯定是相互之間的心理博弈,以及談判人員的智慧較量。真的跟戰場上相互廝殺沒有太大的差別。
別看明麵上雙方都一團和氣,顯得非常的友好。真到了這種時候,那是一點情麵都不會講的,巴不得用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利益。
有一點讓漢斯等人非常的吃驚,溫三是如何得知他們這些尖端科技的?畢竟那個年代的通訊並不發達,兩國相隔距離太遠。
相關科技都是處於高度保密的狀態,甚至連他們的本國人都未必知道,隻有高層核心人物,才有權利知道這些東西。
但溫三就是知道,仿佛早已經安排間諜人員打入了他們的內部一樣。這讓漢斯不免有些緊張,對溫三的看法也加深了幾分。
這個人的能量真的太大,不但隨時能冒出一些新穎的觀察,一些新奇的設想,仿佛他對未來的將要發生的一些事情,也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半天談判下來,雙方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一方漫天要價,一方坐地還錢。
當然,必要的談判肯定還是要進行下去的。雙方都想要對手掌握的東西,這就需要更高層次的人來做決定了。
不過在這個時期,跨洲際通訊還是有些麻煩的,至少在徐州,並沒有這樣的設備供漢斯使用。
他們得先聯係在魔都的總領事館,然後通過那邊的設備再聯係國內。
這中間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何況還要等待國內核心高層進行反饋。
所以下午的判斷再次變得友好起來,不再爭論那些尖銳的問題。因為雙方都知道,有些東西,漢斯也沒有一言而決的權利。
還好漢斯把一些重要的資料都傳回了本國,甚至直接送達到了元首的辦公室。
他們除了要核查漢斯的情報,同時還要認真分析特戰部隊的真實戰力。還有一個重點就是清查可能存在間諜人員。
隻是這些東西,不可能一下子能就搞明白的。
元首也初步回應,讓漢斯的團隊繼續跟溫三這邊進行深入交流,掌握更多的技術資料,以及特戰部隊的真實數據。
可溫三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誘餌已經撒出去了,怎麽可能不停的投喂?
對方不拿出相應的好處,他是不可能提供更多資料的。
這樣的談判是非常耗時間的,雙方隻能就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進行來回拉扯。誰也占不到多大的便宜。
對於溫三提出的要求,元首的第一反應當然是直接拒絕!
這可是他手上最厲害的戰爭利器,怎麽可能把相關技術拿給別人?從本能上說,這交易根本沒得談。
然而當他們的軍事人員認真分析了特戰部隊的作戰能力之後,一下子就認真了起來。
就漢斯當前傳回來的資料,就讓好些將軍上頭。這東西對任何一個軍事主官,都有極大的吸引力。
最後得出來的結論是值得用一些科技去換取這種特殊部隊的訓練之法。
元首在看了評估結果之後,立馬就找來了工業部長,召集一些專業人才進行相關評估。
主要的評估是溫三集團到底有多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他們如果拿到這些圖紙,能不能造出同樣的裝備。
關於溫三的工業基礎,漢斯那邊其實還是比較清楚的。
由於他們起步很晚,各方麵幾乎都是零基礎起步,製造能力真的非常低下。何況溫三掌握的礦業資源也非常有限,別說設備,就連金屬基本都得依賴進口。
也就是說,就算溫三集團,拿到d國的技術圖紙,短時間內也很難生產出相關裝備來。
特別是發動機這一塊,這可是絕對的核心技術,他們隻要稍微動一點手腳,對方甚至可能看都看不明白。
另外,溫三手上懂德語的專業人才也非常的稀少。這些專業圖紙,還真未必看得明白。
總之,溫三集團就算得到了相關圖紙,也將會麵臨極多的困難。
這就是d國工業技術專家對溫三團體的評估,雖然有些過分,但很大程度也是事實。
得到這個結果,元首的心思也變得活躍了起來。
不過他還是擔心,自己的技術圖紙因此泄露出去。道理很簡單,如果溫三拿到圖紙之後,解決不了生產的問題,勢必還會尋找別人進行合作,如果這個合作對象不是他們的話,技術泄密的可能就很大了。
“這方麵,必須要作嚴格的限製,不允許他們跟別的任何國家合作該裝備的生產。”元首鬆口了,不過還是加上了嚴格的限製條件。
就是欺負溫三這邊的工業基礎能力。何況他們還打算在發動機技術這一塊做些手腳,很可能溫三拿到這些圖紙,也隻是一堆廢紙。
總結起來就是可以適當的退步,答應用一些裝備圖紙換回特戰部隊的訓練之法。
不過在談判的過程中,還要進行多方限製,並且要部分細節上,要占到足夠多的便宜。
當漢斯得到這個消息之後,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
他也知道,國內高層肯定是做了詳細評估之後,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算是給自己鬆了綁,增加了談判的籌碼。
雙方第二次展開談判的時候,立馬就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溫三得知對方願意拿兩種坦克的圖紙進行交換的時候,也是一陣的驚喜。
他是真沒想到,自己開出的高價,對方砍價的力度還是不夠大。
至於得到圖紙之後,將會麵臨什麽樣的困難,溫三自然也有足夠的心理準備。
比如說德文翻譯的問題,溫三早就搜羅到了相關的人才。這些人才大多都有海外留學的經曆,機械製造方麵的人才,他更是特別的注重。
早在發展工業之初,就讓朱明遠大肆搜羅相關人才了。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