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年的進展!

字數:7475   加入書籤

A+A-


    三公九卿,大秦權力的最高層!
    政令自鹹陽起,經由太尉,丞相,禦史大夫,迅速傳達百官,飛訊天下郡縣!
    於是,繼降徭降稅改立秦法,天下人原本稍稍放鬆的生活再次變得緊繃了起來。
    無他,動工需用徭役!
    尤其是涉及全天下的大基建工程,各地郡縣紛紛開始征發徭役。
    當然,相比較於以前,現在糧食產量全麵提高,並且律法經過一定更改,哪怕大規模征徭,隻要不是過於苛刻,不再農忙時節征發徭役,實際上百姓都是能夠活得下去的。
    因為現在的大秦已經完全能夠做到僅靠種地養活一家老小。
    而且因為糧食產量的提升,征發徭役時的夥食自然也相對豐富了許多,不至於出現百姓服了徭役以後身體虛弱,病死餓死的情況。
    當然,說再多征發徭役依舊不可避免的對民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原本在農閑時節黔首是可以利用空閑時間進行一些手工業亦或者從事一些其他的生產經營活動來獲取額外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亦或者家庭積蓄。
    而現在除了要緊的農時以外,他們的閑暇時間幾乎被徭役占據。
    當然,因為是全麵大基建工程,所以征發徭役都是在本郡縣服役,除此之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在本鄉裏服役。
    而服役的主要內容也大多是修橋鋪路勾連水渠灌溉等涉及民生的工程,因此黔首的抵觸情緒並不是很高。
    本地做工,意味著不用離家太遠。
    為本地基建出力,道路橋梁水渠,本地人大部分也能夠用的上。
    因此官府隻要不侵占他們的耕耘時間,並且能夠確保夥食的情況下,黔首的工作熱情還是頗為可觀的。
    說到底,以前的生活太過於壓抑了,黔首才剛剛脫離苦海,因此對於這種大規模征發徭役還是能夠適應的。
    畢竟以前也是這麽過來的,甚至比現在過得還要不如。
    而同時,大秦負責外交的部門“典客”,正式更名為大行令。
    與此同時,在趙泗的授意之下,大行令開始陸續派出外交官出使各國。
    主要目的是建立外交部門,形成定期外交,成立駐外辦事部門。
    和大秦幹涉最深的烏恒和鮮卑最先成立大秦外交部。
    因為匈奴勢大,烏恒鮮卑隻能仰仗大秦鼻息的原因,二者很大方的在王城之內給大秦劃出來占地約三十多傾的土地建立大使館,同時烏恒鮮卑也正式派出外交人手入駐鹹陽著手成立大使館。
    當然,鹹陽乃天下中樞,再加上建築群已經頗為密集,寸土寸金,不可能單獨給他們劃出來一片土地建立大使館,因此最終商議的結果就是專門騰出來了一條街道作為未來的外交街道。
    當然這條街道不可能全部分給烏恒和鮮卑,嚴格來說他們二者隻占據了幾個房子罷了,空出來的是為了方便其他國家的大使館入駐。
    烏恒鮮卑和大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以後,緊隨其後的就是匈奴。
    因為大秦對草原的強幹涉再加上冒頓對大秦的忌憚,因此匈奴的主要發展方向集中在了西方。
    如今的匈奴正在按著大宛猛揍,一頓豬突猛進,如果進展順利的話,用不了多久匈奴就能通過西域副本。
    匈奴打不過大秦是因為大秦太強了,事實上現在的匈奴按著西域各國摩擦還是沒有任何問題。
    當然,因為陰山幾乎徹底被大秦奪走的原因,實際上哪怕匈奴進展再怎麽順利,大秦依舊可以隨時騰出手來插手西域格局。
    畢竟門戶已經被匈奴拱手讓人,想要全麵封鎖大秦向西的道路幾乎是無稽之談。
    因為許久沒有摩擦再加上冒頓的外交政策以及稽粥於秦為質的原因,所以現在的大秦和匈奴外交算是處於蜜月期。
    於是在經曆了磋商以後,冒頓也於王城附近劃出來了三百傾土地供大秦成立大使館,同時匈奴使者也正式入駐鹹陽建立大使館。
    爾後,在酈食其的努力之下,箕子朝鮮也正式派遣使者出使大秦,並且快速的敲定了建立大使館事宜。
    緊隨其後的是葉調國以及真番等東夷南蠻之國。
    爾後大行令開始發力,簽訂了一係列平等友好的貿易條約,並且逐漸放開外貿。
    秦國重樸實,遠不如唐宋時期奢侈品層出不窮,物欲橫流。
    但是國力擺在這裏,秦國是生產力最發達的國家,質量和貨色絕對是一等一的存在,因此不涉及內政軍事的貿易條約迅速簽訂成功。
    誰不想占占老大哥的便宜呢?
    當然,趙泗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貿易。
    建立貿易,是為了建立聯係,建立聯係,則是為了打探情況。
    條約簽訂以後,大行令同時開始組織人手成立商隊,實時考察各國情況。
    當然除了商隊以外還有一定的學術交流,嗯……說是學術交流有點過分,純粹就是大秦單方麵的碾壓。
    在趙泗的意誌之下,大行令除了組織商隊也組織了一批士子前往各國進行學術研討。
    他們的作用可以看成是後世的歐洲傳教士。
    一方麵是宣傳大秦的名聲,另一方麵則是進行文化宣傳,其次就是為了接觸各國政治。
    學子,商隊,一明一暗……趙泗的野心幾乎可謂是昭然若是。
    實際上趙泗也並沒有想過吞並太多國家,但是不管吞並不吞並,能夠多多了解對方的信息總是好的。
    而伴隨著各國大使館的建立,外交體係的初步成功,貿易的初步開放,民間商業尚且處於複蘇狀態,跨國貿易倒是頗為紅火。
    尤其是鹹陽,作為首善之地,各國外交官雲集的地區,這裏也匯聚了最多的稀奇之物。
    當然,偶爾也會發生一些不那麽友好的事情。
    譬如某些國家惡意打探秦國政治消息,譬如一些關乎於外貿的商業和經濟糾紛……
    鋪的攤子越大,事情自然越多,同理,趙泗有心刺探他國,就免不了他國對於大秦的試探。
    當然,文化上的剽竊趙泗其實是不介意的,甚至政治上的模仿趙泗也大力讚成。
    他要嚴防死守的隻有技術罷了……
    文化越像,政治模式越雷同,吞並的時候,才越方便。
    如果不是為了表現得不那麽明顯,趙泗甚至恨不得派百家學子給這群番邦蠻夷進行一係列政治改革。
    .
    外交暫且不提,將作少府也開始發力。
    首先就是薪酬和工作內容的改革……
    現在的大秦嚴格意義上並沒有奴隸,最起碼律法上是不存在奴隸這種說法的,而將作少府裏工作的絕大部分手工業者,自然也不再是隸臣妾身份,但實際上作為舊時代的殘留再加上其他因素,他們和以前的日子沒什麽兩樣。
    一樣受到人身管控的同時還沒有薪酬俸祿。
    在趙泗的三令五申之下,芫恭迫不得已忍痛放錢……
    而與此同時,於膠東隴西等地的將作少府分支也在緊密的籌備和建設當中。
    趙泗是打算在軍事雲集的地區直接建立軍工廠的,同樣受將作少府管轄,但優點在於可以就地建設,就近發放,不用再從鹹陽轉運。
    當然,弊端也有……邊地本來就混亂,再建立起來大規模軍工廠,一旦被攻克,也就意味著敵人不僅得到了一個城池那麽簡單……
    然而,隴西膠東一帶現在來看是邊地……
    未來,或許就是腹地了。
    再這方麵趙泗想的比較長久,統一地球不太可能,帝國極限擺在這裏,但是橫跨歐亞未必不可以嚐試一二。
    再不濟成為整個歐亞地區的話事人總歸沒什麽問題,領土隻要夠大,膠東隴西一帶就算是腹地。
    治栗內史那邊倒是簡單了許多,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增產!
    再趙泗的授意之下,治栗內史開始麵向諸子百家招募助農官。
    助農官的工作內容就是深入到各郡縣鄉村普及農家總結出來的最新也最科學的農作物耕耘和種植技術。
    說是官,其實隻是編外人員,沒有權利,工資也很低。
    但是!助農官經曆和成果算政績。
    如果不當官的話自然不做數,但是走仕途這個政績會納入參考,因此參加的人自然不在少數。
    至於成效現在倒還沒有展現,畢竟糧食生長需要時間,黔首的學習能力也沒那麽強,農業方麵,五年時間隻能夠初見成效。
    最最重頭戲的,自然是軍事方麵上的改革。
    首當其衝的就是嶺南……
    嶺南六十萬兵團經過遴選以後,初步篩選出來了六萬人馬成為常駐的脫產士卒。
    脫產士卒!
    也就是說不進行任何生產活動隻負責作戰任務的士卒。
    原本趙泗已經準備批閱了,卻接到了叔孫通的奏折,於是趙泗大手一揮,勒令趙佗將六萬兵馬削減到三萬。
    原因很簡單,六十萬裏麵挑出來的六萬人,固然隻取了十分之一,然而能夠稱得上優質兵源的,卻依舊不超過三萬。
    剩下的三萬有點湊數,脫產士卒的成本太高,不是出不起這個錢,而是這個錢花在劣質兵源上比較浪費。
    於是嶺南的軍事構成從原本的六十萬生產建設兵團變成了五十餘萬的屯田兵以及三萬的脫產士卒。
    屯田兵的稅很重,他們種的地除了自己的口糧以外,還要供養三萬脫產士卒,可以說是入不敷出,鹹陽這邊還得進行一定程度的支持。
    當然,這僅僅是權宜之策,等到嶺南徹底開發完畢,也就沒有屯田兵這種特殊兵種了,土地將會完全屬於他們,同樣他們也不需要再承擔作戰任務和供養士卒的任務。
    開發完畢的嶺南自然也不需要那麽多脫產士卒駐紮。
    至於隴西和趙泗的封國情況大差不差。
    隴西一帶完全脫產的士卒有五萬,剩下的是建設兵團,除了屯田以外還要放牧。
    而趙泗的封國有點畸形……怎麽說呢,兵有點多了……目前整個趙國的兵力加起來約摸有三十萬,其中有八萬是完全脫產的士卒。
    說句不好聽的,整個趙國所有的額外收入,恐怕都被用來練兵了。
    嗯……效果倒是很顯著,如果真有什麽問題,趙泗隻要能夠跑路到趙國,哪怕傾大秦之力,也不能短時間能夠攻克滅亡。
    “告訴張蒼,讓他裁軍,哪用得著供養這麽多軍隊?”趙泗揉了揉眉心下達了一份政令。
    “大秦在建設,趙國也不能落下,不能拖後腿。”
    時間飛速流逝………
    一年時間轉瞬即逝……
    當然,對於整個國家的建設工程來說,一年時間確實算不得什麽,現在僅僅算得上是初見成效。
    但是酈食其出使的箕子朝鮮那邊卻達成了新的進展。
    箕子朝鮮君王箕準和衛氏的矛盾逐漸加劇,伴隨著前國相箕平之死,衛滿逃回衛氏封地以後,箕子朝鮮和衛氏的戰爭已經注定要打響了。
    同時衛氏也第一時間以獨立勢力派人出使大秦,並且請求和大秦建立外交聯係,獲得大秦的認可。
    嗯……衛氏嚴格意義上算是箕準的家奴,並不算獨立勢力。
    當然,如果可以得到大秦的承認,那衛氏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將自己的封地稱之為衛國。
    大秦目前正處於生產建設當中,並不方便出兵幹涉,趙泗在經過深思熟慮以後,答應了衛氏的請求。
    也就是說,再大秦的眼中,衛氏算是完全獨立於箕子朝鮮的勢力。
    當然不是為了給衛氏站台,而是為了激化衛氏和箕子朝鮮之間的矛盾。
    衛氏不獨立,那就隻能算是內部政治鬥爭。
    箕準還可以通過政鬥的方式來解決,亦或者衛氏通過其他手段解決箕準篡位。
    大秦插手他國內部政治鬥爭,顯得有些名不正言不順,其次內部鬥爭比較溫和,不管哪一方獲勝,國力的削弱都相當有限。
    但是一旦衛氏獨立,二者就勢必要真刀實槍的做上一場。
    大秦有足夠的底氣插手二者之間的幹涉,並且讓他們打生打死,讓他們打的停不下來。
    直到,打到大秦能夠騰出手來解決他們。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