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16 章 劉三吾的提議。

字數:3662   加入書籤

A+A-


    他回答道:“我之所以發笑,是因為你們雖然都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但身上卻有著書生的迂腐之氣啊。”
    他頓了頓,接著說道:“你們也不想想,如果本宮的二弟真的是那麽容易對付的人,父皇又何必把他放在身邊,還要親自去看管呢?”
    朱標嘴角微揚,輕笑出聲:“若能像三弟和四弟那樣被外放京城,前往邊塞之地就藩,豈不是美事一樁?”他的話語中透露出對這種自由生活的向往。
    劉三吾等人聞聽此言,心中忽地一動,憶起了之前的一樁舊事。
    這位秦王素以愛折騰而聞名,曾身陷敵營,卻能孤身一人成功打開局麵,令人驚歎。
    不僅如此,他還能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於敵人後方拉起一支隊伍,公然造反,其能力和膽量實非常人所能及。
    更值得一提的是,當年在鳳陽老家時,秦王更是以一己之力,斬殺了將近四百名窮凶極惡的倭寇。
    如此英勇善戰之人,一旦失去了王位這道枷鎖的束縛,恐怕會如脫韁野馬一般,肆意馳騁,讓那位洪武大帝在其人生的後半輩子裏飽受困擾。
    想到此處,劉三吾的臉上不禁浮現出欣喜之色,他微笑著對朱標說道:“恭喜殿下,秦王如今擺脫了禮教的羈絆,想必用不了多久,他便會如那猛虎出籠一般,攪動天下的風雲,掀起軒然大波啊!”
    朱標點了下頭,緩緩說道:“你所言甚是,如果是放在以前,秦王無疑是本宮最大的威脅。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局勢已大不相同。
    魯王和他背後的郭家人,已然對本宮的位置虎視眈眈。”
    他的聲音漸漸低沉下來,透露出一股壓抑的憤怒。
    說到此處,朱標突然猛地捏緊拳頭,像是要將所有的憤恨都傾注其中一般,然後狠狠地砸在麵前的桌案上。
    隻聽得“砰——!”的一聲悶響,那桌案似乎都被這股力量震動了一下。
    朱標的臉色也因為這劇烈的動作而變得有些漲紅,但他的目光卻越發銳利,直直地盯著前方,仿佛能透過虛空看到那令他憤恨的魯王和郭家人。
    稍作停頓後,朱標深吸一口氣,讓自己的情緒稍稍平複,接著沉聲道:“從今往後,希望你們都能牢記本宮今日所說之話。”
    他的語氣嚴肅而鄭重,讓人不禁為之一凜。
    朱標繼續說道:“本宮可以輸給秦王,因為他不但是我的同胞兄弟,更是有足夠的實力與我一爭高下,成為我的對手。”
    說到這裏,朱標突然發出一聲冷笑,“嗬——!”
    那笑聲中充滿了不屑與鄙夷。
    他緊緊咬著嘴唇,似乎是在努力克製著內心的憤恨,然後從牙縫裏擠出一句話:“但是,魯王那個小娘養的醃臢玩意,本宮絕對不會讓祖宗留下來的江山,落入他這樣的人手中!”
    朱標之所以會如此痛恨魯王朱檀和他的母親郭寧妃,這其中的緣由還得從他的父皇朱元璋的一次突發奇想說起。
    那一天,朱元璋不知為何突然心血來潮,竟然下令讓身為嫡長子的朱標去為已經去世的孫貴妃披麻戴孝,並且還要熬夜守靈。
    這對於朱標來說,簡直就是一種奇恥大辱!
    要知道,在封建禮教中,嫡庶之分可是非常嚴格的。
    嫡子是正妻所生,地位尊貴,而庶母則是妾室,地位低下。
    按照常理,諸侯之家都絕對不會出現嫡子給庶母守孝這種荒唐事,更何況朱標還是老朱家的嫡長子,大明的皇太子呢!
    於是,朱標當著朱元璋的麵,毫不畏懼地怒聲反駁道:“諸侯之家都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我貴為太子,怎麽能去給庶母守孝呢?”
    朱元璋一聽,頓時火冒三丈,他覺得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當即拔出腰間的寶劍,氣勢洶洶地追著朱標在宮裏四處亂跑。
    這一追,就是整整一天。
    從那一天起,仇恨的種子便在年少的朱標心中悄然種下。
    而更讓他難以接受的是,這件事竟然發生在他的親生母親馬皇後還健在的時候。
    馬皇後是朱元璋的原配妻子,也是朱標的生母。
    她一向仁慈善良,備受眾人敬重。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皇後,卻被自己的丈夫手持寶劍逼著去給孫貴妃披麻戴孝。
    這不僅讓當時不在場的二弟朱樉覺得憤憤不平,對於作為當事人的朱標來說,更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苦。
    盡管他寧死不屈,但這件事最終還是落到了剛滿十二歲的五弟朱橚頭上。
    然而,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屈辱感,卻像一道深深的傷痕,永遠地刻在了朱標的內心深處。
    這種事情,即使在大戶人家中也絕對不會發生——嫡出的長子竟然要去給小妾守孝!
    這簡直就是荒唐至極、違背常理的事情。
    更不用說,朱標可是大明朝的儲君,是未來的皇帝,是東宮太子啊!他的身份何等尊貴,怎麽能遭受如此奇恥大辱呢?
    劉三吾、汪睿和朱善三人對朱標的恨意完全能夠感同身受。
    馬皇後是正妻,是一國之母,而孫貴妃最多隻能算是小妾。
    就算她再怎麽受寵,也絕無可能讓嫡長子去為她守靈。
    更何況,太子可是君啊!
    按照儒家的傳統禮教,太子妃作為大兒媳,其地位都要遠遠高於孫貴妃這個小妾。
    想到這裏,劉三吾、汪睿和朱善三人對視一眼,彼此心領神會。
    劉三吾當機立斷,率先開口說道:“啟奏殿下,老臣願率領百官前往正陽門前伏闕,向陛下陳情,為殿下討回公道!”
    所謂伏闕,就是指官員們拜伏在宮闕之下,向皇帝上書奏事,訴說冤屈。
    這是一種非常嚴肅且莊重的行為,通常隻有在遇到重大冤情時才會采取。
    這種群體性政治抗爭行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文帝時期。
    當時,名滿天下的大才子賈誼遭受貶謫,這一事件引發了軒然大波。
    朝廷官員和普通民眾紛紛匯聚到宮門前,他們跪地伏拜,懇切請願,希望漢文帝能為賈宜伸張正義、洗刷冤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