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51 章 兵備道

字數:3672   加入書籤

A+A-


    朱樉見狀,笑了笑,解釋道:“這個兵備道啊,是我特意增設的一個官職,隸屬於按察使司。
    它的主要職責是整頓當地的軍務,同時還要協調邊防事務。
    目前,這個職位是正五品的文官。”
    孟端聽完,心中不禁一沉。
    他原本以為這個新職位會是一個武將的職務,沒想到竟然是個文官。
    而且,他對文官埋頭伏案的工作已經十分的厭倦,這讓他感到非常為難。
    兵備道這個官職,實際上是曆史上明朝弘治年間才出現的。
    它是文官集團為了以文馭武而設立的一種產物,目的是讓文官能夠掌控軍事力量。
    孟端苦著臉,向朱樉求情道:“殿下,能不能讓我重新當回武將啊?哪怕隻是個七品的把總也好啊。我實在對文官的工作一竅不通,恐怕難以勝任這個兵備道的職務啊。”
    朱樉嗬嗬一笑:“你可別小看了這個兵備道,雖然是正五品的文官,但是統領貴陽轄區內的衛所兵馬,有監督屯田、維護驛站、修築城防、稽查軍紀、參與司法、訓練地方民壯之責。”
    聽到這裏,孟端心中恍然大悟,原來秦王的意圖是想用文官來製衡武官。
    這種做法雖然在曆朝曆代都頗為常見,但孟端仍然覺得秦王此舉有些操之過急。
    他環顧四周,發現除了劉璟之外,並無他人在場。
    於是,他稍稍壓低了聲音,對秦王說道:“殿下,依微臣之見,這讀書人執掌兵權,是否有些為時過早呢?”
    秦王朱樉微微一笑,解釋道:“兵備道並非常設官職,而是一種臨時派遣的差事。
    目前,孤隻是在邊疆地區設置此職,以應對當前的局勢。”
    孟端聽完秦王的解釋,心中的疑慮稍稍減輕了一些。
    他暗自琢磨著,秦王畢竟也是武人出身,又怎會真心實意地偏向那些隻會咬文嚼字的讀書人呢?
    想到此處,孟端終於如釋重負,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而且,孟端轉念一想,這個兵備道雖然隻是個五品官,但它的職權卻著實有些大得驚人。
    光是貴陽附近,就有不少於三個千戶所,這意味著這個兵備道不僅掌管著民政事務,還手握軍事大權,甚至連司法權力也在其掌控之中。
    可以說,這個兵備道就相當於將貴陽知府、衛指揮使以及巡按禦史的權力集於一身。
    這樣的職位,除了沒有征收賦稅和任命官員的權力外,簡直就是一個小號的節度使。
    對於孟端來說,這樣的權力配置正對他的胃口。
    畢竟,貴州雖然地處偏遠,但總比他在京城時整天無所事事,隻能操練幾個衙役要強得多。
    想到這裏,孟端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欣喜之色,他毫不猶豫地一口答應了下來:“承蒙殿下厚愛,孟某今日就卻之不恭了。”
    朱樉見狀,也滿意地笑了起來,他對著一旁的劉璟吩咐道:“小劉,替我送送孟兵備。”
    劉璟聞聽此言,急忙站起身來,畢恭畢敬地做了個請的手勢,說道:“恩公,這邊請!”
    送走了孟端之後,劉璟並沒有立刻離開,而是順著原路返回,徑直走進了牙帳。
    他的步伐顯得有些沉重,仿佛心中壓著一塊巨石。
    進入牙帳後,劉璟的目光落在了秦王朱樉身上。
    朱樉正坐在虎皮大椅上,麵帶微笑地看著他。
    然而,劉璟臉上的表情卻充滿了疑惑,絲毫沒有掩飾。
    劉璟之所以如此疑惑,是因為兵備道的事情。
    他作為秦王的“心腹謀士”,對於這個職位的設立竟然一無所知。
    這讓他不禁開始懷疑,秦王是否故意對他隱瞞了這一重要信息。
    劉璟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開口問道:“大王,為何會突然設立兵備道一職呢?”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質問的意味。
    朱樉似乎並不在意劉璟的態度,他依舊微笑著回答道:“老孟不是因為你才丟了官職的嗎?我倒是很想還他一個四川布政使,可惜啊,現在的我,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
    劉璟當然明白朱樉的意思。
    洪武初年,一省的最高行政長官左右布政使是正二品,但在洪武十三年,廢除了丞相以後,布政使的品級又降為了正三品。
    朱樉的言下之意很明顯,就是說四川那裏,現在還不歸他管。
    與此同時,劉璟敏銳地察覺到秦王話語中的敷衍與推脫之意。然而,他並未因此而動怒,因為他深知自己初來乍到,無論是與楊士奇、鐵鉉這樣的資深前輩相比,還是與卓敬相比,都顯得資曆尚淺。畢竟,卓敬比他早到幾個月,而他劉璟不過是個初來乍到的新人罷了。
    秦王對他暫時缺乏信任,這一點劉璟完全能夠理解。
    但此刻,劉璟心中最為憂慮的,卻是另外一件事。
    他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然後恭恭敬敬地向秦王啟奏道:“啟奏大王,這兵備道一職雖然職位較低,但權力卻頗為重大,實不亞於前朝的達魯花赤啊。”
    劉璟稍稍停頓了一下,目光落在秦王的臉上,仔細觀察著他的表情。
    見秦王的臉色並無異常變化,劉璟心中稍安,於是繼續說道:“前朝的藩鎮割據之禍,至今仍曆曆在目啊!”
    達魯花赤,在蒙語中意為掌印官、鎮守者,主管軍政大權,是所在地方、軍隊和官衙的最高裁決者,也是最大的監治長官。
    這個職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權力之大,足以左右一方局勢。
    達魯花赤這一官職,主要是由蒙古諸王的陪臣來擔任。
    早在成吉思汗時期,當蒙軍攻下各個城市後,都會設立達魯花赤這一職位。
    然而,到了元世祖忽必烈時期,情況發生了變化。
    由於蒙古諸王支持阿裏不哥,忽必烈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下令讓漢人世侯取代蒙古人擔任重要地區的達魯花赤。
    但是,忽必烈去世後,他的繼任者們為了與草原上的諸王達成和解,又削減了漢人世侯的權力,重新讓蒙古王公貴族擔任達魯花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