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08 章 朱子論政

字數:3664   加入書籤

A+A-


    這種以小見大的獨特視角和新穎的觀點,猶如一道閃電劃破夜空,讓劉璟眼前一亮,仿佛開啟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他不禁為秦王的洞察力和思想深度所折服,心中湧起一股強烈的求知欲。
    尤其是秦王對胡惟庸案的那一段點評,更是如醍醐灌頂,令劉璟拍案叫絕。
    秦王的分析深入淺出,將曆史的脈絡梳理得清晰明了,讓人恍然大悟。
    “古往今來,皇帝將權力委托給宰相,依靠宰相為首的文官集團來治理國家,無非是皇權對士大夫階層的一種妥協。”
    這句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皇權與相權之間微妙的關係。
    皇帝雖然貴為天子,但麵對龐大的國家機器,也需要借助宰相和文官集團的力量來管理。
    這種妥協並非軟弱,而是一種明智的政治手段。
    “比起掌管兵權,擁有顛覆王朝實力的武將,皇帝在情感和立場上,天然的跟文臣更加親近。”
    這一觀點也十分獨到。
    武將手握重兵,一旦心生異誌,便可能對皇權構成巨大威脅。
    而文臣則不同,他們以筆為劍,以智謀治國,與皇帝的關係更多是基於共同的政治理念和利益。
    因此,皇帝在情感上對文臣更為親近,也是可以理解的。
    “自秦嬴政統一六國之後,他深感國家政務繁多,需要一個得力的助手來協助自己處理這些事務。
    於是,他設立了丞相這一職位,賦予丞相總攬政務、統領百官的權力。
    同時,為了確保國家的軍事安全,始皇帝還設立了太尉,作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
    此外,為了監督百官的行為,防止他們濫用權力,始皇帝又設立了禦史大夫,賦予其監察百官的權力。
    就這樣,秦漢時期的三公九卿製度應運而生。
    三公分別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他們各自負責不同的領域,相互協作,共同輔佐皇帝治理國家。
    這種製度在華夏大地上維係了長達八百年之久,成為了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公九卿製度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相權過重,對皇權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隋文帝楊堅在隋朝建立後,對政治製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確立了五省六部製,將原來的三公九卿製度進行了簡化和優化。
    五省六部製在盛唐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逐漸形成了三省六部製。
    三省分別是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六部則是吏、戶、禮、兵、刑、工六個部門。
    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六部則直接管理國家的各項事務。”
    “這種製度的最大特點就是增加了宰相的人數,使得權力不再集中於一人之手。
    同時,通過將政務分散到各個部門,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對皇權的威脅。
    至此,新的三省六部製徹底取代了三公九卿製,成為了曆代統治者構建國家的框架,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一段曆史的回顧,讓劉璟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的演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直至我朝,洪武皇帝下旨廢除宰相,存續了上千年的丞相製度正式退出了曆史舞台。
    這一舉措無疑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它標誌著皇權的進一步集中和強化。
    然而,這也引發了一係列新的問題和挑戰,如何在沒有宰相的情況下有效地管理國家,成為了擺在明朝統治者麵前的一道難題。
    然而,廢除宰相這一舉措,不僅大大加強了皇權的絕對統治,鞏固了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還杜絕了後世權臣以宰相之名,篡奪皇位的可能性。”
    劉璟心裏暗自思忖著,接下來秦王恐怕會如往常一般,老生常談地論述廢除宰相的利弊得失。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秦王話鋒一轉,並未繼續沿著這個思路展開,而是直接點明了洪武帝為何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毅然決然地做出這一曆代帝王都不敢輕易嚐試的壯舉。
    對於這件事情,秦王有著與眾不同的見解。
    他認為,洪武皇帝敢於廢除宰相一職,原因並非僅僅在於他身為大明的開國之君,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
    表麵上看,大明朝與曆代王朝相似,都是先通過武力奪取天下,而後以文人治理天下。
    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大明朝的衛所製度不僅承襲了北魏、隋唐時期的府兵製,還繼承了元代蒙古人屯兵戍邊的傳統。
    具體而言,大明朝以一千一百二十人為一個千戶所,以五千六百人、五個千戶所組成一個衛。
    全國範圍內,共有三百二十九個衛所和六十五個獨立的守禦千戶所。這些衛所總共擁有兩百七十萬軍戶,連同他們的家眷在內,大約有一千兩百萬的人口。
    這一龐大的人口數量,占據了全國人口總數的五分之一,大約兩成左右。
    由此可見,屯田戍邊是大明朝的一項重要國策。
    通過這種方式,大明能夠有效地鞏固邊疆防線,保障國家的安全與穩定。
    然而,在這些軍戶之中,有十分之二的人負責守衛防禦,而其餘十分之八的人則專注於屯田耕種。
    也就是說,有兩成的人口承擔著守城戍邊的重任,而剩下的八成則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在洪武年間,各地的衛所開墾出的耕地麵積高達八十九萬頃,每年的糧食產量達到兩千四百萬石,這一數字占據了大明賦稅總收入的四成以上。
    如此巨大的耕地麵積和糧食產量,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充足的糧食儲備,也為軍隊的物資供應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綜上所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大明王朝實際上是一個建立在各地衛所基礎之上的國家。
    明朝繼承了元朝的製度,通過軍事殖民和財政自給的方式,實現了對國家的有效統治。
    這也正是洪武大帝敢於廢除宰相製度,親自總理朝政的底氣所在。
    然而,像衛所屯田製這樣高效的集權製度並非完美無缺,毫無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