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90 章 降書
字數:3683 加入書籤
隨著東水門、臨江門和朝天門這三座重要城門的相繼陷落,朱文正和廖永忠所率領的軍隊在這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
這場戰鬥的勝負,似乎在一開始就已經注定,毫無懸念可言。
然而,在這一片混亂與殺戮之中,有一個身影卻格外引人注目。
他便是戴鼎,此刻正站在城樓上,孤身一人麵對著如狼似虎的敵人。
他的身體早已傷痕累累,身上的衣服也破爛不堪,仿佛經曆了一場慘烈的廝殺。
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他的肩頭上竟然插著三支羽箭,鮮血不斷從傷口湧出,染紅了他腳下的土地。
盡管如此,戴鼎依然毫不退縮,他緊握著手中的武器,拚死抵抗著敵人的進攻。
直到朱文正終於無法再容忍戴鼎的負隅頑抗時,他毫不猶豫地親自上陣。
隻見他迅速解下係在後背上的長弓,然後張弓搭箭,動作如行雲流水般一氣嗬成。
在這混亂的戰場上,朱文正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緊緊鎖定著城頭的戴鼎。
他手中的弓弦被拉得如同滿月,箭矢在弦上微微顫動,仿佛隨時都能破空而出。
就在這一瞬間,朱文正猛然鬆開弓弦,箭矢如同閃電一般疾馳而出,直直地射向戴鼎。
這一箭的威力巨大,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在亂軍之中準確無誤地擊中了戴鼎,將他從城頭上射落下來。
殘存的守軍們眼見主將戴鼎倒地,殘留的最後一絲抵抗意誌,頓時瓦解。
他們麵麵相覷,心中的恐懼和絕望交織在一起,最終紛紛放下手中的武器,選擇投降。
這場戰役,在廖永忠和朱文正,二人的英明指揮下,毫無懸念地以福建水師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令人驚歎的是,他們僅僅折損了五艘戰船,傷亡人數更是不到兩百人。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守衛重慶的明軍卻付出了數千人的慘痛代價。
當朱文正親手將一麵代表著秦王的日月星辰圍繞著“朙”字旗在朝天門的城頭上升起時,整個場麵都被這麵旗幟所震撼。
江上的水師船隊見狀,立刻鳴響三聲禮炮,炮聲震耳欲聾,響徹整個巴渝地區。
這三聲禮炮,不僅是對勝利的歡呼,更是向世人宣告著川渝大地正式進入了秦王的時代。
戴鼎這個主心骨一旦倒下,重慶城內便陷入了一片混亂。
他就像一座山,凝聚著城內的人心,如今山崩地裂,人們的信心,也隨之崩塌。
重慶知府張旭,在戴鼎的庇護下,原本還能勉強維持局麵。
但現在,戴鼎一去,他便如失去了依靠的孩子,茫然失措。
指揮使戴鼎不僅有赫赫戰功,還有信國公這樣的大靠山,其地位自然穩固。
按察副使陳斌,則代表著皇上和朝廷,權勢滔天。
相比之下,張旭這個知府顯得微不足道。
他的官職最低,卻承擔著最繁重、最辛苦的工作。
無論在戴鼎,還是陳斌麵前,他都隻能唯唯諾諾,受盡委屈。
即使沒有叛軍攻城,張旭這個受氣的小媳婦,遲早也會向朝廷遞交辭呈。
畢竟,在這兩位“惡婆婆”的壓迫下,他這個毫無背景的舉人,日子過得簡直是度日如年。
然而,當張旭看到城頭上那一麵泛黃的日月旗時,他的心中卻湧起了一絲希望。
盡管這麵旗幟的樣式與以往大不相同,但它畢竟還是大明的旗幟啊!
這讓張旭不禁有些自欺欺人,正三品的指揮使戴鼎,尚且不能自保。
難不成,還能指望他一個五品文官,率領百姓去跟叛軍拚死一戰嗎?
這種行為,又跟讓老百姓去送死又有什麽分別呢?
在“鎮海號”的甲板上,張旭率領著幾名下屬,他們畢恭畢敬地將剛剛寫好的降書呈遞給了朱文正。
降書上麵的墨跡還未幹透,仿佛在訴說著張知府的無奈與委屈。
張旭的聲音略微有些顫抖,他說道:“下官,還望將軍憐憫本地百姓,約束軍紀,勿使生靈塗炭。”
他的目光緊盯著朱文正,眼中透露出深深的憂慮和恐懼。
張旭心中最為擔憂的事情,便是這支叛軍進城之後,會否像曆史上那些殘暴的軍隊一樣,燒殺劫掠、淫辱百姓。
這種事情在過去,可是屢見不鮮,而他實在不願意看到自己所管轄的地方遭受如此浩劫。
朱文正接過降書,他的笑容格外爽朗,似乎對這份降書毫不在意。
他大步流星地走向張旭,然後用力地拍了拍張旭的肩頭,一臉親熱地說道:“還請張府台放心,我福建水師今日進城,是奉了蜀王之命,前來平亂。
不論是過去,還是今後,我福建水師,仍然是朝廷的水師!”
朱文正的話語鏗鏘有力,透露出一種絕對的自信。
然而,張旭的心中卻依然難以平靜,他不知道這位將軍是否真的能夠信守承諾,保護城中百姓的安全。
無論朱文正所言是真是假,隻要他們沒有公然扯起造反大旗,那麽至少在朝廷的旨意明確下達之前,就沒有人能夠對他的話語提出一丁點兒的質疑。
話一說完,朱文正毫不猶豫地將手中那封所謂的降書撕成了無數碎片,仿佛這些紙片是他對敵人的蔑視和不屑的象征。
張旭眼睜睜地看著那封“投名狀”在一瞬間化為滿地的碎紙,心中一直高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畢竟,就算朝廷事後追究起來,由於這封關鍵證據已毀,也將無從查證他是否通敵賣國。
朱文正嘴角含笑,對張旭說道:“還得有勞張府台,張貼安民告示,以安撫城中的百姓。
此外,本官還會下令取消之前的戒嚴令,讓城內的商鋪恢複正常經營。”
張旭自然明白朱文正這番話的深意,叛軍首領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一切都會維持現狀,他絕不會派兵進城滋擾百姓。
張旭連忙拱手作揖,滿心歡喜地回應道:“下官在此代表本地百姓,多謝將軍的大義之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