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太平道之論
字數:4426 加入書籤
終於在奚孟修的武力展示下,白珥與蒼眸的聯合確認後,戰士們和那些其實已經搜尋完中院的考古學者退出了墓室。
兩位老教授雖然不舍,但是還是被撤離了。離去前,周教授放棄掙紮要求與奚孟修說話。
“年輕人,你說的對,這個地方確實不算是墓葬,風格上應該更貼近生人住宅。若假設主人是修道人士且已超凡,那麽我們或許可以將這處所在定義為“洞府”。其實到現在為止,我和老唐還有荀道長已經有了初步的判斷,我們推測此地主人生活的年代應該在唐中期到東漢末年這一時段內。我們重新研究過後院的視頻,以那道人的頭冠、袍服還有手上那根九節而懸黃符的手杖,基本可以推測跟太平道有關係... ...”
“另外,年輕人,據我所知,還沒有人給明器像你所說的那樣分類,但是你說的那種分類很有趣,有空的話我們可以交流一下... ...”
目送老教授離去,與一眾超凡人士踏足後院。
接下來要麵對的是那位乘龍龜入定的道人了,雖然前路未卜,但明顯的先前偶爾勃發的那股子敵意小了很多,那種如芒在背的針對感也微弱了許多,這是代表惡意消退?
奚孟修鬆了一口氣,心中自忖:今日這事還難說了結,但總算會少些隱患吧。想著時,不經意斜斜向穹頂的方向看了一眼,似乎看到了外間的天空。
斷葛突兀道:“你在看什麽?”
奚孟修回首輕笑道:“沒... ...在想著太平道的事。大家對太平道有什麽了解嗎?”
他也是靈機一動,想起老周教授所說的推測——道人與太平道有關。若是真如此,想來應該會好奇後來者印象中的太平道吧。
白珥與蒼眸站在後院中默默觀察感應著什麽,麵色越來越凝重。根本沒注意身後幾人的說話。
唐青龍想了想,很果斷地說: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宋青鸞奇異看了看同伴,回憶著說:
“漢末黃巾軍起義的領導者,號稱大賢良師的張角創立了太平道,以《太平經》為經典。黃巾起義被鎮壓後,太平道轉入地下傳播,大多並入了五鬥米道,剩餘支脈應該在南北朝時期就煙消雲散了。”
荀守言目光掠過後院正中那間堂屋中影影綽綽的形象(後院靠裏間奚孟修沒有進入充能點燈),心中一驚有了會意,上前兩步解釋道:
“太平道,是東漢末年時曾短暫存在的道家教化流派。漢靈帝時,朝局糜爛,土地兼並嚴重,高層士族奢靡而小民百姓困苦潦倒。地方官吏豪強極盡盤剝壓榨百姓,加上當時旱澇頻發,導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淪為流民... ...”
流民一起,朝廷又因腐壞而無力遏製平息,流民聚散,紛爭哄搶以求活,成為亂民,亂民肆虐,又裹挾起新的流民,伴隨著饑荒、疾病頻發。巨鹿人張角最初以施符水咒語為人治病,行走四方,招募了諸多弟子,並以此為根據進行傳教。
傳說張角早年修道時,與於吉、左慈、南華真人等相識,得傳《太平經》。入世傳教後以《太平經》為經典,其所立教統即為太平道,其人稱大賢良師。
《太平經》的思想要義是“致太平”,其內容據《襄楷傳》的總結,可以簡單說是:奉天地,順五行,興國廣嗣——並不包含革命意味,在古代反而是安民治國之道。
傳教十餘年,也是民不聊生的十幾年,太平道教眾已經遍布天下。公元184年甲子年,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讖語起事,教中精銳士卒頭戴黃巾,稱為“黃巾軍”。
黃巾起義聲勢浩大,各地教眾紛紛響應雲集,戴黃巾為標識起義,一月之內席卷了大半個漢帝國,但也很快在漢末名將盧植、朱儁、皇甫嵩的鎮壓下失敗。
黃巾起義半年後(184年8月)張角暴病死於冀州,其弟張梁繼續統領黃巾,同年10月黃巾徹底覆滅。
黃巾覆滅後,太平道轉入地下傳播,然後並入其他道派。其術數觀念、符咒等道術、衣冠法儀都被後世道教所繼承。
傳言,唐宋時興盛的摩尼教(明教)也曾穿鑿附會的尊張角為教主。
... ...
荀守言說的很客觀,很像是史家敘言,盡量不偏不倚的,不臧否針砭。
奚孟修暗暗向荀守言豎起大拇指,這道長對這段曆史的總結很到位,就算是他現從網上搜索百科信息,也不見得能找到如此清晰簡潔明了的客觀描述。
荀守言向奚孟修微微稽首,兩人都仔細關注著不遠處那間堂屋中可能出現的反應。
蒼眸白珥兩位本來就在盡展所能,意圖觀測到接下來要應對的目標的虛實。剛才奚孟修詢問關於太平道時,這二位根本沒有分心關注,其他人都發了言的,卻獨獨斷葛沒有言語,他也似乎是個說不出來相應內容的人。
“那等傾頹亂世,一介道人十餘年間奔走四方,治病救人,不知道看過了多少人間疾苦,人稱大賢良師卻也不能解民倒懸,不知道他心中的悲苦絕望,又有誰在乎呢... ...”
眾人聞聲,齊齊矚目那個沉默了許久的劍客。
“他隻是個道人,傳教說道或許在行,但是起義造反堪稱外行中的外行,哪怕教眾遍布漢土,一朝起事天下響應,也堅持不到一年就被覆滅,自己還暴死軍中。”
奚孟修偷偷瞄了一眼蒼眸白珥,隻見兩人麵色震撼,似是見到了什麽奇異壯舉。
斷葛聲音停頓了一下,繼續道:
“他本就行治病救人之舉,真不知道自己的身體狀況嗎?而且還是一個修道有成之人,居然暴死。何如說,他是在赴死,他在領著千萬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絕望餓殍赴死。赴一場幾乎是九成九必敗的死亡之會。”
“若能得萬萬僥幸取勝,掀翻腐朽的局勢,當然可以解救民眾;若應勢敗亡,那就用一場絕望流血的犧牲去喚醒那個垂病昏聵的大漢;若還是喚不醒,那就讓這遍布天下的星火,以反複死灰複燃來動蕩天下,來奏響鼎革大漢的號角,來作為昔年強盛而英雄輩出的大漢的最後的挽歌。”
用魯迅的話來說就是: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與斷葛說的很有些異曲同工的意思。
奚孟修突然有些震撼於張角赴死之說,張角救民無望後產生強烈的自毀欲望... ...
斷葛又再頓了頓,才道:
“依我看來,那道人是個英雄,心懷蒼生,逆勢執劍,從容赴死,死亦無悔!”
然後,斷葛似是詞窮,也似終於發表完觀點了。
斷葛對於張角的英雄之論,堂皇有據,實屬難得之論。眾人都對他刮目相看,著實是佩服這個先前一直沉默冷酷的劍客,也是萬萬沒想到他對於這一段曆史有如此的史觀學識。
可他的話居然還沒說完,又接著說道:
“我知道你們的意思,無非是想說這些緊密相關的言辭,看能不能引動此地主人。”
“但是,我想說的是,太平道存世時間並不長,結合這洞府的風格,這位最早也就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修士一步步活到唐時,然後自封於此,就算這位是太平道再傳,至少唐中期之前,那也是一千多年以前了,當時的語言習慣和文字發音可是與現在有很大的區別。就算我們講述太平道的曆史,評價推崇太平道的祖師,這洞府的主人可能聽不懂的。”
“我雖然平時話少,不代表我不能組織好語言來作長篇大論。為劍者習慣直接果斷,不代表不會動腦子。”
“對了,大賢良師叫什麽名字來著?”
就在斷葛一轉口風,問出大賢良師名字時,這處洞府後院裏麵一聲炸響,牛吽般的嗡鳴聲浪將正中那間屋子半開的殘朽木門震飛。
眾人齊齊一驚,白珥更是忽然叫道:
“小心!戒備!”
l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l.com手機版閱讀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