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裏甲製,鄉約製

字數:4020   加入書籤

A+A-


    第二天一早,孫山早早起床點卯。
    或許因為新官上任,王縣丞這些官吏也陪著孫山早早起來點卯。老大都那麽積極上班了,做手下的哪裏好意思遲到早退。
    大家相互見麵點頭,閑聊幾句,便各找各媽,各幹各的活。
    孫山坐在隻有他一人獨享的“辦公室”連續打了幾個哈欠。
    昨日就種了兩分地不夠,便累得不行。
    看來這副身子一直處於嚴重亞健康,得必須每日保持鍛煉才行。
    身為書童和臨時秘書的桂哥兒連忙給孫山弄了一杯“清醒茶”。
    心疼地說:“山哥,昨日來不及煲雞湯,今日得讓汪嬤嬤煲才行。一來沅陸縣,就忙忙碌碌,肯定累壞了身子。必須好好補一補才行。”
    一大早就談吃吃喝喝,實在不是孫山該有的風格,何況還在縣衙談,這太不應該。
    於是孫山說道:“你讓汪嬤嬤看著辦,她做的飯還不錯,幸好把她帶了過來。”
    難為汪嬤嬤一把年紀陪著汪管家長途跋涉到沅陸隻為了給孫山做飯。
    哎呀,看來手藝好也不是一件高興的事。總之越能幹,幹得就越多。
    和桂哥兒聊了幾句吃飯的事宜後,孫山正式幹活。
    初來乍到,還真沒什麽活幹。
    孫山看了看自己缺席的幾個月,沅陸縣平平安安,平平淡淡,一點波瀾都沒有掀起,好似有他和沒他一樣的效果。
    而且最近的一件大事反而是他在路上剿匪,強而有力地給沅陸縣注入“新聞”的血液,讓百姓還在吃瓜義莊裏的十幾具土匪屍體。
    沒錯,那三個奄奄一息的土匪在無治療無藥物的情況下,前天去了賣鹹鴨蛋。
    孫山得知此事後,也淡淡地“哦”了一聲。
    本想問問土匪有沒有同黨?他們的金銀珠寶藏在哪個山頭?
    隻不過大夫診斷後,說沒有醫好的可能性,孫山想了想與其花費巨額醫藥費吊命,還不如讓他們跟土匪老大團聚好了。
    於是便采取消極的醫療方式,好讓其自生自滅。
    孫山此時此刻正等著辰州府那邊的反應,如果上級要屍體就交給他們,如果不要,就把土匪埋入亂葬崗。
    做土匪也應該想到有這麽一天,他們早應該有這樣的覺悟。
    孫山仔細查看沅陸縣的文檔,得先了解這個縣的根本情況。
    大乾實行省府(州)縣三級製度,孫山正處於三級製度最基層的縣。
    而縣下麵實行裏甲製和鄉約製。
    所謂裏甲製,就是把100戶人家編為一裏,每10戶又為一甲。
    這裏就會誕生裏長和甲長。1個裏長下麵有10個甲長。
    裏長和甲長主要職責就是“催辦錢糧,勾攝公事”。
    “催辦錢糧”就是協助官府催促農戶交稅納糧。
    如果在固定的時候沒有完成官府交給的任務,裏長和甲長會收到一定的懲罰。
    但一般情況下,能做裏長的,家裏不是有權,就是有權,或者有人。農戶要是不繳納糧稅,得使用非暴力和暴力手段了。
    “勾攝公事”就是協助官府辦事。
    比如官府發布告示,裏長就幫忙傳達命令。比如這次孫山插秧禮,裏家需要協助官府督促春耕生產。比如幫助官府捉拿流氓,惡賊。還需要協助官府服役事宜。
    興修水利也要裏長主持等等。
    裏長相當於鎮長,需要協助官府做的事很多,但也是當地德高望重之人,有不少“私權”。
    比如裏長管轄下百姓的婚姻糾紛,田地房屋糾紛,打架鬥毆等都由他們裁決。
    如果不經過裏老的合議裁決,直接到官府狀告,就算是越級告狀了。
    百姓一旦越級狀告,裏長還有權先“不問虛實,先將告狀人杖六十。”
    除了有裏甲製,還有鄉約製。
    所謂鄉約製,就由地方士紳或官員發起,以村社或鄉裏為單位設立。通過道德教化來維護社會秩序和風俗習慣。
    鄉長還承擔了一定社會責任。例如,調解民間糾紛、維持治安、組織鄉民進行修路鋪橋興修水利等等。
    縣以下單位因為有裏長和鄉長的存在,大大地減少官府的管理任務。
    裏長和鄉長管轄下的村民,想要跑到衙門“找事”得必須過裏長和鄉長這一關。
    因為秉持“家醜不外揚”的原則,村民想越級到衙門,幾乎不可能。
    除非是那種“死人及冧樓”的大事,才有魚死網破的勇氣到衙門這邊求主持公道。
    裏長製和鄉長製,大大地給村民束縛,同時也大大地減輕衙門管理的負擔。
    所以能呈現給孫山的事件少之又少。
    這幾個月,沅陸縣缺知縣,也絲毫不影響整個沅陸管轄下的百姓按部就班的生活。
    孫山仔細查看沅陸縣的人口,大約有5萬人,約有1萬戶(每戶約5個人),人口不多也不少。
    一般北方縣的人口少,南方縣的人口多。小縣有的2萬人不足,大縣也不會超過10萬人。
    沅陸縣是個中等縣,5萬的人口也在合理範圍。
    當然其中有不少村民為了不交人頭稅,會隱蔽一些人口。
    鄉紳地主爺會隱藏一些佃農來抗稅。
    加上沅陸山多平地少,整個縣城處於延綿的大山之中,必然有不少山民或者流民,這些人口也不會登記在冊。
    沅陸縣應該會超過5萬人。
    在孫山的概念裏,一個縣5萬人是真的很少,真正的地廣人稀。
    隻不過沅陸的地是山地,在大山深處這裏有一個村子,那裏有一個村長,稀稀疏疏,顯得人跡罕見。
    孫山想了想,來到沅陸,就該為當地百姓謀福祉。
    如果當官不做事,還不如回家種番薯。
    幹一行愛一行,孫山既然選擇走官途,得要熱愛這一行業,並且在這一行發光發達。
    好一個地方官,得必須了解管轄下的真實情況。
    因地製宜,因勢利導,對症下藥,才能更好發展沅陸。
    於是孫山決定趁著閑來無事之際,先把沅陸縣逛一圈,看一看管轄下的真實沅陸。
    還要親自拜訪當地的村民,順便挖掘當地的特色,打造不一樣的沅陸。
    如果啥特產特色都沒有,那麽再想其他法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