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士族老爺們的春天終於到了!

字數:5109   加入書籤

A+A-


    方孝孺,字希直,浙江台州府寧海縣(今浙江寧海)人。
    一字希古,號遜誌,曾以“遜誌”名其書齋,因其故裏舊屬緱城裏,故稱“緱城先生。
    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
    方孝儒聞名於史的事,當屬開辟‘誅十族’的故事。
    此事是真,但也算以訛傳訛。
    朱棣靖難之役後,惜方孝儒之才,也曾起了收攏之心。
    隻是方孝儒寧死不從。
    朱棣大怒之下,調陳瑛為都察院僉都禦史,調查方孝儒及其同黨。
    這陳瑛是個正兒八經的酷吏,急於立功之下,瞅誰都像是逆黨。
    經過他調查之後,‘發現’方孝儒的逆黨裏不止有他的親戚、朋友和學生。
    還有親戚的親戚,朋友的朋友。
    陳瑛大喜,伸手一揮:抓,統統滴抓回來!
    最後一數,竟然多達八百七十三人。
    這按照國榷的說法,這個人數早就遠超九族之外,蔓延到了十族。
    所以不是朱棣要誅方孝儒的十族,而是方孝儒的親戚、朋友、學生遍地都是,實在是太多了。
    抓著抓著,殺著殺著,就變成了十族...
    後世記載,建文忠臣以‘齊黃方練’為首。
    這方孝儒可是連個功名都沒有,官職也不過是五品翰林學士,卻能排到第三,可見其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文人為什麽這麽捧他?
    這還要細數建文上台之後,他做出的幾件‘豐功偉績’。
    第一,文人上台必撤軍權。
    在他的建議和引導下,裁撤陝西興州、遼東營州、內蒙開平等各處北方衛所。
    這樣一搞,草原就鬆了口氣。
    要不是朱棣後來遷都北平、數征草原,明朝估計都等不到土木堡之變,就得出事。
    第二,裁撤朱元璋在各府衙門設置的檢校。
    檢校是什麽?
    檢校就是老朱在文官中設置的特務機構,職責就是監督地方官員,和錦衣衛職能類似。
    方孝儒把檢校一撤,天下官員徹底歡騰,人人載歌載舞。
    沒了檢校的掣肘,他們在地方那不一個個都跟土皇帝一樣?
    這也為明中後期,地主、士族開始大肆土地兼並,埋下了禍根。
    再三,弄完了檢校,他又把手伸到了科舉上。
    雖然沒有一上來就明目張膽的廢除科舉,但他卻提出了保舉法——
    凡朝廷五品官員以上及各縣縣令,皆可向朝廷推薦‘才子’當官。
    他這就是直接開曆史的倒車,和宋朝的薦舉製有啥區別?
    宋朝的冗官那麽多,就是因為這薦舉製。
    這麽一搞,士族徹底嗨皮。
    大明經他這麽一玩,寒門、百姓還想有出頭之日?
    做夢呢。
    方孝儒這一舉動,直接就斷送了寒門、百姓的晉升之路。
    至於第四,雖然對百姓的直接影響不大,但是官員們卻愛死他了——提升文官品級。
    六部官員?
    直接正一品!
    布政使?
    不要客氣,正二品拿去拿去!
    不止是給這些大臣們原地升官,還新增了許多職位。
    什麽左右侍中啦,僉都禦史啦,隻要能想到的,那就統統安排上。
    至此,老朱辛辛苦苦搞了那麽多年的文武平衡,算是徹底被他打破了。
    武將至此走向下坡路,直至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武將再無地位。
    給各位文官老爺們原地升官後,老方覺得自己做的還不夠,還需繼續努力。
    身為文人中的領頭羊,雖然官不高,但咱責任大啊!
    於是忽悠好朱允炆後,再次原地大手一揮——
    洪武朝被老朱處理的那些官員,全部翻案!
    包括但不限於那些貪官、庸官、懶官。
    茲要是你洪武爺處理過的,那就沒說的,翻案!
    啥,你被流放了?
    來來來,朝廷給你報銷路費,趕緊回來吧寶貝!
    啥,人都死了,家產也都被沒收了?
    嗨,洪武爺怎麽能這麽做事呢,太不地道了!
    趕緊趕緊,數數你家被沒收了多少家產,我讓陛下都還給你!
    神奇的是,最後居然都還了。
    崽賣爺田不心疼,也不知朱允炆是怎麽想的?
    雖然給貪官們翻了案,可架不住以後有人再犯怎麽辦?
    總不能指著老方一次次的撈人吧?
    等老方百年以後可怎麽辦?
    好辦!
    一勞永逸!
    改大明律!
    老朱的屍體還沒涼透呢,他定為萬世之基的大明律,就被方孝儒大筆一揮,改了。
    官員們集體歡呼,老方簡直是聖人啊!
    但光保護貪官還不夠,老方像個操心的老媽子,還得為這些士族考慮。
    於是他做了最後一件‘大好事’。
    江蘇、浙江、福建、江西等行省的士族,全部免稅!
    舉國歡騰。
    士族老爺們的春天終於到了!
    方孝儒老先生,真乃文士之知音,在世之聖人啊!
    照他這麽玩下去,用不了幾年,都不用朱棣動手,朱允炆自己就得把大明玩沒了。
    這次方孝儒為什麽這麽急著來杭州?
    還不是因為朱允炆在這。
    朱允炆那可是文官集團用了幾近二十年,才培養出來的‘明君’啊!
    而方孝儒雖然官職不高,卻是這場儲君之爭背後牽線的核心人物。
    但隨著朱允熥崛起,他如何能不著急?
    洪武二十四年,陛下就曾想過遷都。
    而遷都的對象,就是漢唐都城——現在被更名為西安府的長安。
    同年七月,遷五千富戶於西安府。
    八月,又派太子朱標巡視西安。
    說是巡視,其實就是考察。
    當時文官集團就已經暗潮湧動。
    彼時雖淮西武勳已倒,浙江派苟延殘喘,但在朝中依舊極具實力。
    可朱元璋一旦遷都西安,會損失這些官員身後的家族多少利益?
    他們可都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啊。
    當時老朱似乎就察覺出了什麽。
    朱標離京不久,老朱就給他發了一封敕書:“慎舉動、節飲食,嚴宿衛、觀君子、遠小人。”
    這幾句話之前,還有一句話——雷起東南。
    朱標很聽話,到了西安之後果然飲食住宿處處小心。
    即便是這樣,老朱依然不放心。
    同年十月,調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涼國公藍玉於陝西陳兵,以壯聲勢。
    至此,朱標才算是徹底安全。
    謹慎小心的在西安畫好地圖,於同年十一月返回應天。
    年末,朱元璋宣布遷都西安,遷都所有事宜,皆交由太子朱標負責。
    可五個月之後,朱標還是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