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愚昧與可恨

字數:4240   加入書籤

A+A-


    朱允熞的擔心並非空穴來風。
    援朝之初,哪怕再不支持的官員,在這個滿朝文武必須上下一心的時候,也必須亮明一致對外的堅決態度。
    否則,就會被打上‘叛奸’、‘賣國’的烙印,然後被人攻訐。
    尤其是龍椅上麵坐著的那位,可是手握兵權,心狠手辣一點不亞於洪武爺的永樂帝。
    但隨著援朝之戰正式進入反攻,勝利指日可待的時候,如何平穩國內政局,才是接下來的核心主題。
    在他們看來,仗已經打完了,恢複生計才是接下來的主要任務。
    打仗陛下要指著那些傻大黑粗,但治理國家你還能靠他們?
    到最後,還不是要靠他們這些熟讀聖賢的讀書人?
    讀書人幫皇帝治理天下,那才是應當應分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嘛。
    但作為皇帝,你不能一邊讓咱們這些士大夫幫你幹活,一邊又挖咱們的牆角,掘咱們的墳啊。
    學閣、農閣的那幾個‘假’讀書人在幹什麽?
    您派他們去地方又是清丈土地,又是建立免費蒙學,這不是要斷咱們的根嗎?
    這樣下去不行,沒有了咱們這些士族支撐,大明必亡啊!
    當李朝捷報一封接一封的到達京師,官員們的心思卻早已不在戰場,回到暗流湧動的朝堂。
    文人的戰場不在舞槍弄棒,而在筆鋒研血。
    當初彈劾路確、魏圭、童福山、蘇根生等人,隻是他們的第一步。
    目的就是拖延他們的腳步,讓新政不能再這麽施行下去。
    但核心的問題,必須解決蘇謹!
    晉國公不亡,那他們這些士大夫就得死!
    看似沒有硝煙,但背後卻是兩個意識的碰撞,是毫無退讓的階級對立。
    在這些士大夫看來,無論是英國也好,南朝安氏也罷,還是那個孤懸海外的倭島,都不過是疥癬之患。
    真正的心腹大患,不在外而在內!
    永樂元年臘月二十八,這個舉國上下歡騰慶祝著勝利,準備迎接新元伊始的日子,都察院驟然發起衝鋒!
    接二連三的奏疏,如雪花般飛入皇宮,紛紛落在朱棣的案頭。
    奏疏之上所言所指,俱指向之前朝廷委派欽差下到地方清查,蘇謹學生犯事一案。
    與都察院奏疏同時抵京的,還有各道、各府、各州、各縣的彈劾奏疏。
    將奏疏稍稍總結,所言內容大致相同,均在說欽差辦案之時,路確等人毫不配合,依舊我行我素,肆虐地方。
    “派出去的人怎麽說?”
    朱棣的眉頭微微蹙著,將這些奏疏隨意推到一邊,眼中滿是嫌棄。
    “辦案的人還沒有明確罪名,不過他們幾次上書,確是提到過,路確他們幾個不太配合。”
    “配合?還要怎麽配合?”
    朱棣的表情十分平淡,一年多的皇帝生活,早已習慣了喜怒不形於色。
    “要不要朕把錦衣衛派出去,幫他們把路確、魏圭、童福山統統抓回來,丟到都察院的衙門,好方便他們安插罪名?”
    “陛下息怒。”
    近來,姚廣孝已經越來越少進宮,而是專心在弄他的講經。
    隨著朱棣登基,人生對他來說已經圓滿,他終於證明了自己。
    隻是這個證明付出的代價有些大,他的姐姐現在已經不再和他來往,認為他是反賊。
    今日被陛下急急召進宮,他就知道沒有好事。
    “其實這些事,陛下一言可決,貧僧大膽推測,陛下可是在擔憂什麽?”
    朱棣一怔,深邃的目光掃向姚廣孝,定定的看了他許久,才長長歎了口氣。
    “打天下易,治天下難啊,朕算是體會到父皇當年那如履薄冰的心情。”
    “陛下乃千年聖主,區區小事自不會放在眼裏。”
    “不放在眼裏容易,可若真不當回事,這天下怕是馬上要亂了。”
    翻出紀綱呈上來的密報:“兩淮各府、各州、各縣,這幾個月頻頻出現百姓對抗清丈,與官差對峙的情況,傷了不少人。”
    這件事姚廣孝早有聽聞,“是那些士族裹挾的吧?”
    “不然呢?”
    朱棣冷笑:“百姓知道些什麽?清丈田地,攤丁入畝對誰最有好處?還不是這些朕的子民!”
    “可大師你看看他們都幹了些什麽?助紂為虐,對抗皇差,就差造反了!愚昧、可恨!”
    姚廣孝無心勸解,眉頭緊皺。
    若隻是一縣一地,此事還好解決,隻需要調用衛所,出兵彈壓即可。
    但現在規模如此龐大,兩淮之地又是稅收重地,一旦激起民變,很容易出大亂子。
    援朝之戰正處於關鍵的時候,若這個時候後院起火,整個大明將會處於動亂之中。
    不得不說,這些士族真的很會挑時候。
    陛下剛剛那一句‘該死’,恐怕說的不是那些被裹挾的百姓,而是背後的人。
    “他們想要什麽?”
    姚廣孝皺著眉,顯然這個問題不需要答案。
    “他們要什麽?他們要土地,要罷學堂,要繼續壟斷讀書的資格,要這天下萬萬百姓,繼續受他們的剝削和欺壓!”
    “要朕做一個耳聾眼瞎的好皇帝,什麽也不聽,什麽也不看,與他們這些賢臣良士共治天下!”
    朱棣的殺機終究鋒芒而出,“大師你曾勸朕,不可學先帝那般狠厲,要手段溫和一些,
    可你看看,朕的手段倒是溫和了,可他們一個個全都開始蹬鼻子上臉!”
    “不殺一批,難削朕心頭恨意!”
    “是。”
    姚廣孝也不是什麽慈善之人。
    之前勸陛下莫輕易大開殺戒,是覺得靖難之役死了太多人,恐坐化之後入地獄,難成明佛。
    也有部分原因,是在顧慮身後名,不想在史書上被這些文人罵的太慘。
    但今天他們能對小蘇下手,明天下一個目標,難道就不會是自己?
    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可以,但前提是士大夫要聽話,不能老想著做主人,不能倒反天罡。
    姚廣孝忽然笑了。
    “當年彌勒教作亂之時,教義乃以殺證道,貧僧這次倒不妨學一學這教義,做一做這‘十住菩薩’,陛下,您準備何時動手?”
    “不急。”
    顯然,朱棣早有了打算。
    “朕這次就讓他們好好的查,往深了查,查的越狠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