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朱棣也想在大明考行測

字數:4797   加入書籤

A+A-


    第章  朱棣也想在大明考行測

    【正確答案:四。】

    【答案詳解:因為未被吹滅的六支蠟燭會燃盡,而被吹滅的四支蠟燭最後則會保留下來。】

    .......

    “原來如此!”

    朱家三代哭笑不得。

    這可不是算術題,是思維題了。

    他們猜測著。

    可能華夏後世的科舉考試,更看重頭腦靈活、思維創新?

    朱家三代好歹是見多識廣,一下就明白了答案的含義。

    大部分古人看著這個答案還是腦子繞不過彎。

    “天幕莫不是誆我!”

    “怎麽還剩四個呢?”

    “十支蠟燭少了四個,不是六個嗎?”

    “不對啊,要是未被吹滅的六支蠟燭沒有燃盡,那不就是十支嗎?”

    還沒等他們思考清楚,下一道題又出現在天幕中。

    ......

    【第五題:甲、乙、丙、丁四人,每人隻會鷹、法、德、漢四種語言中的兩種。沒有一種語言大家都會,但有一種語言三個人都會。另外,甲不會法語,但當乙與丙交流時需要甲當翻譯。乙會漢語,丁雖然不懂但他們能交流。沒有一種語言甲乙丙三人都會。沒有人既懂德語又懂漢語。據此可以推知,三個人都會的語言是:】

    【一、鷹語;二、法語;三、德語;四、漢語】

    ......

    上一道題就已經有很多人沒明白,現在各朝古人又被這道題徹底繞暈了。

    聽不懂!根本聽不懂!

    題目這麽長一段話,看著都頭暈眼花。

    他們看了看選項,字少。

    嗯,肯定選第四個漢語!

    ......

    【正確答案:一。】

    【答案詳解:已知甲不會法語,但乙與丙交流時需要他當翻譯,那就說明乙和丙沒有都會的語言,甲則會乙和丙各自所會的兩種語言中的一種。】

    【已知乙會漢語,丁不懂漢語,但能跟乙交流,說明乙和丁有一種都會的語言。】

    【已知沒有人既懂德語又懂漢語,所以乙不懂德語。】

    【假設乙會鷹語,丁不懂漢語,但能跟乙交流,則丁會鷹語,乙丙兩人不能單獨交流,則丙會法語和德語,所以,甲會德語和鷹語,則甲乙丁都會鷹語。】

    【假設乙會法語,則甲會漢語和鷹語,乙丙兩人不能單獨交流,則丙會鷹語和德語,有一種語言三人都會,則丁會法語和鷹語,所以甲丙丁三個都會鷹語。】

    ......

    嬴政眼皮突突直跳。

    後人出這種題目為何意?

    是在暗示朕什麽嗎?

    後世上竟然還有這麽多種語言!

    而且漢語竟然不是大家都會語言!

    統一!必須統一!

    必須讓世界都說漢語!

    ......

    永樂年間。

    朱瞻基嘖嘖稱奇,對後世的考題生出了濃厚的興趣。

    “後世的考題還挺有意思的。”

    “盡管這解析初看似乎有些曲折複雜,但細細思索,一步步跟隨其邏輯,竟然感覺自己的思路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種引人入勝的感覺!”

    對於朱瞻基的這種反應,其實並不令人意外,這與後世華夏許多人熱衷於解謎推理遊戲的心理頗為相似。

    朱高煦嘟囔著:

    “我最不喜歡這種彎彎繞繞,好好的題目不能出得直接點嗎?”

    “整這出,把人都要繞暈了!”

    朱瞻基看了二叔一眼。

    二叔果然腦子不太靈活呢。

    “爺爺,咱要效仿後世,科舉出與之類似的題目嗎?”

    朱棣思索片刻之後開口。

    華夏後世即使人人平等,也需要官員來執行政策。

    選拔官員,依然是重中之重。

    既然如此,華夏後世設計這些看似離譜的考題,必定蘊含著深刻的用意和深遠的思考。

    “雖然這些題目很離奇,但是也是在大明試驗一番的。”

    “大明的科舉考試目前采用了八股文格式,限製頗多。”

    “或許可以將其加在殿試之中,用於挑選才思敏捷之人。”

    “就是這題目,該如何出的問題?”

    “瞻基,你思維開闊,就由你來負責吧。”

    朱瞻基有點傻眼。

    這題該如何出啊!

    ......

    天幕又接著播放了一些奇葩考題。

    行測中五花八門的考題,讓各朝古人不斷懵逼。

    這得是知識麵有多廣,腦筋轉得有多快,才能回答對這些問題?

    各朝讀書人紛紛汗顏,要是他們生在華夏後世,這些題目,隻怕都答不上來幾個。

    華夏後世的學子,要學習的範圍也太廣了!

    李世民此時也終於明白了“癲”這個字的含義。

    他感覺後世的考試內容無比廣泛,上至天文星象,下至地理風土。

    凡是後人能想到的,都能考到。後人想不到的,也會考到。

    而且,這些考題彼此之間可以說毫無關係。

    所以華夏用這種題目來選拔官員,究竟是要考察人哪些方麵的能力呢?

    他本來還想著華夏後世能快速崛起,一定是同這個考試內容選拔出來的優秀官員有一定關係。

    大唐正值科舉改革之際,他還生出了效仿後世考試內容的念頭。

    然而,在看到後世的考試題目之後,他感覺後世人在準備考試之時,精神狀態一定不是很好!

    若是他坐在考場,麵對的全部是諸如此類的問題,怕是要瘋!

    或許,這也是考試的目的之一,保持積極的心態!

    亦或是,能選對的考生都是運氣極好之人,這樣的人當官,可旺國運!

    所以,能通過這個考試之人,一定是人中龍鳳!

    至少,考試精神就讓人值得敬佩!

    李世民頓時生出不少敬意。

    在眾人感慨之際,下一個視頻開始播放。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