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為什麽大明將亡之際,藩王都袖手旁觀

字數:4971   加入書籤

A+A-


    第章  為什麽大明將亡之際,藩王都袖手旁觀

    朱元璋此刻心中矛盾重重,如同天人交戰。

    殺,還是不殺?

    胡惟庸一案,株連甚廣,多位開國功臣牽涉其中。

    李善長在過去確實幫助了他很多。他確實不忍罪之。

    然而,如果不殺,李善長始終是個隱患。

    一旦有變,大明江山恐將不保。

    朱標敦厚,難以駕馭這些開國元勳,而這些老臣對朱標並無敬畏之心。

    他不能容忍曹魏時期司馬懿那樣的權臣再度出現,更不能讓朱家的江山受到威脅。

    他有些拿不定主意。

    於是,他將視線投向了馬皇後。

    隻見馬皇後輕輕搖頭。

    馬皇後本就對他清算開國功臣的事情頗有芥蒂,覺得大家背地裏罵他們朱家過河拆橋。

    他當時隻問反問了馬皇後一句,皇後可知司馬懿?

    馬皇後無力反駁,隻剩歎息。

    如今天幕曝光了李善長的結局,馬皇後還是不忍老臣喪命。

    他懂了馬皇後的意思,是要他放過李善長。

    朱元璋深吸一口氣,轉向李善長,沉聲問道:

    “李善長,若你返京,你可知道將會麵臨什麽?”

    李善長冷汗涔涔,他知道自己的命運懸於一線。

    “上位,臣願意帶全家老小一同離京。”

    “臣以性命起誓,絕不會做那司馬懿。”

    朱元璋頷首,看著跟著自己打天下的老臣,終是做了決定。

    “李祺一家可留在京城。”

    李善長恍惚了一下,連忙叩拜謝恩。

    “謝上位開恩,臣即刻離京。”

    朱元璋擺擺手,示意李善長趕快下去。

    而此時,下一個視頻開始播放。

    【為什麽大明快要滅亡的時候,各地的藩王都在袖手旁觀?】

    【他們眼看著大廈將傾,卻無動於衷,最終京城淪陷於農民軍之手,崇禎皇帝自縊於眉山之上。】

    【難道他們真的不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嗎?】

    ......

    洪武年間。

    朱元璋心中湧起一股難以名狀的驚愕與憤怒。

    他有些難以置信!

    那些他曾經寄予厚望的大明藩王,竟然會如此冷漠!

    身為朱家子孫,難道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嗎?

    他給朱家子孫分封藩王,就是希望這些藩王能夠守護好大明江山。

    如果藩王真心為大明著想,那麽大明的疆域將堅如磐石。

    如果藩王起兵謀反,如同老四那樣。

    總歸大明江山還在朱家人手中。

    可是,現在天幕卻告訴他,在大明將傾之際,那些藩王竟然置若罔聞,無動於衷!

    朱元璋的憤怒如同火山般爆發,他瞪大了眼睛,聲音充滿了憤怒與失望。

    “這群不孝子孫!”

    “咱分封藩王,給你們豐厚的封地和優渥的生活,就是希望你們能夠忠誠於大明,守護好這片江山!”

    “可是等到大明危難之時,你們在幹什麽!”

    “你們冷眼旁觀,眼睜睜看著大明亡國!”

    “身為朱家子孫,難道沒有一點責任和擔當嗎!”

    朱元璋憤怒之下,猛地拍了一下龍椅,震得整個大殿都仿佛在顫抖。

    “真是氣煞我也!”

    朱標看著天幕的信息,心中不免有些難受,但他努力保持冷靜,試圖安慰朱元璋。

    “父親息怒,或許這其中有什麽隱情。”

    朱元璋冷哼一聲,他也希望如此。

    ......

    永樂年間。

    朱棣對“藩王”這個名詞無比敏感。

    畢竟他在登基之前,就是藩王。

    如果是他的大哥朱標繼任皇帝,他必定是熱衷北伐、捍衛邊疆的藩王。

    都怪朱允炆那臭小子,逼得他造反。

    而他在上位之後,為了其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統性,他不得不給予藩王們在洪武朝所受到的特權。

    然而,鑒於自己曾經的造反經曆,他又不得不對藩王們做出必要的防範。

    因此,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進行清算與平反。

    朱允炆的弟弟,先降封,再廢為庶人。

    他站錯隊的弟弟遼王,自然會遭受貶斥。

    對於**而亡,撕下建文朝廷“仁義道德”假麵具的湘王,他內心充滿了感激。

    所以他在登基之後不久,便派人前往荊州,為湘王及其王妃重立衣冠塚,並將建文朝廷賜予的惡諡“戾”改為“獻”。

    在建文時期被廢的幾位親王,自然也得到了平反和複封。

    當然,這一切並非出於仁慈,而是為了穩定政權。

    當他的統治日益穩固後,他對那些恃寵而驕,甚至暗懷異心的宗室們同樣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打擊。

    而他也削減了藩王的軍事權力,以確保他們無法再對皇權構成威脅,防止藩王造反。

    朱棣心中驚疑不定,麵色突然難看了幾分。

    難道這就是藩王們在大明危難之際無動於衷的原因嗎?

    因為他們手中沒有兵權,即使有心為國家出力,也顯得力不從心,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大明亡國。

    若真是他的原因,那他豈不是大明的罪人?

    ......

    【朱元璋的後代,這些曾享受了兩百多年榮華富貴的龍子龍孫們,在國家遭遇危機時,作為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們表現出來的對大明的熱愛卻遠不及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長期受壓迫的平民百姓。】

    【這裏有兩個故事,或許能揭示一些真相。】

    ......

    洪武年間。

    朱元璋的臉色顯得異常複雜。

    朱家子孫,他都寄予了極高的期望,而且給了極其優厚的生活條件。

    然而,這些朱家子孫的表現卻讓他深感失望。

    他們不僅未能如他所願地守護大明江山,甚至連對大明的熱愛都顯得如此淡薄。

    這讓朱元璋感到十分憤怒與不解。

    這簡直就是端起碗吃飯,放下碗罵娘!

    朱元璋的臉色逐漸鐵青,怒火在心中燃燒。

    他分封藩王,設立宗親製度,難道是個笑話嗎?

    :..0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