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韓信,死得最慘的戰神

字數:4265   加入書籤

A+A-


    第256章 韓信,死得最慘的戰神
    【這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的珍品,本身就具有小說都寫不出來的傳奇色彩。】
    【想象一下,它曾經一藏深山,二沉深水,七登天子之庭。】
    【曆經千年,輾轉得失數次,最終竟然奇跡般地完好無損地回到了錢家的手中。】
    【天機之玄妙,不外如是。】
    【但更為引人入勝的,是這件鐵券背後所隱藏的真正的神奇之處。】
    【下麵,故事正式開始。】
    ......
    “丹書鐵券?”
    劉邦皺了皺眉,手不自覺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
    這不是他搞出來的東西嗎?
    所謂丹書鐵券,直白一點來說就是“免死金牌”。
    他曾給一些功臣頒發過這樣的鐵券,其中給韓信的那份,他印象尤為深刻。
    那鐵券上刻著:與齊王約信,日後有過,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鐵器不殺。以天地為證、以符券為信。
    這設置了一個幾乎不可能殺人的條件,幾乎是可以全方位免死的丹書鐵券了。
    雖然韓信運籌帷幄、戰無不勝的軍事才能總讓他心生忌憚,每次提及韓信,他就感覺如芒刺在背。
    然而,論功行賞,為了穩住韓信,他又不得不封其為侯,賜予這份特殊的鐵券。
    隻希望韓信日後不要生出異心,背叛他啊!
    畢竟,有了這份鐵券護身,韓信若是心生反意,那可真是不一般的難殺!
    ......
    劉徹對漢高祖劉邦頒發的丹書鐵券自然是有所了解的。
    這些看似給予功臣免死特權的金牌,實際上並未能保障他們的善終。
    持券功臣中不乏獲罪之人。
    畢竟功臣們一旦地位過高,就會功高蓋主,為人忌憚。而且,即使手握免死金牌,也不能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知法犯法的護身符。
    也許丹書鐵券,看似功臣的免死金牌,實則催命符。
    高祖與韓信有約,若殺他,需不見天、不見地、不見光、不見鐵器。
    然而,呂後設法讓人把韓信裝在一個密不透風的袋子中吊起來,命宮女用竹簽慢慢將他捅死。
    韓信一世英豪,在戰場上斬軍殺將,威震四方,最終卻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死於一群女流之手。
    這樣的結局確實令人唏噓不已。
    而此時,天幕中的這番說辭,倒是引起了他的興趣。
    鐵券本身就是一件物品,或者說是皇帝給予功臣們的一種承諾和象征,也可以說是皇帝畫的大餅。
    真正神奇的,是持有鐵券的錢家!
    竟然曆經千年,還安然無恙!
    這本身就是最神奇的事情吧!
    ......
    【提及這丹書鐵券,不得不先從錢鏐這位傳奇人物說起。若要用“人傑”來形容他,恐怕都顯得過於謙遜。】
    【他去打仗,就能碾壓當時橫掃天下的黃巢。】
    【他治理水患,就被百姓們供成了“海龍王”。】
    【他去通商,使吳越地區成為千年以來的貿易繁榮之地。】
    【他給妻子寫了一句詩,就成了流傳千古的最美情書。】
    ......
    蘇軾回憶起了他被貶為臨安通判期間,當地兒童總是傳唱的《陌上花》。
    “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當地百姓說,這歌詞背後隱藏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當初錢鏐的妻子每年春天都要回臨安老家。某年春天,錢鏐想念妻子,於是揮筆寫下了這封深情款款的信。
    他聽聞此事後,心中湧起萬千感慨。
    那首歌的旋律含思宛轉,聽之令人心生淒然,但又讓他覺得其詞鄙野。
    於是靈感迸發,揮毫潑墨,寫下了《陌上花》三首,作為這首歌的替代。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後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當時打動他的,或許是那個“歸”字吧。
    ......
    【然後,他順手去平定叛亂,當朝皇帝就親自頒發了丹書鐵券。】
    【這鐵券上明確記載,隻要不是謀反的大罪,錢鏐本人可免死9次,而他的子孫也能享受3次這樣的特權。】
    【錢鏐的一生都順風順水,這丹書鐵券對他來說,更像是一件收藏品,從未真正派上用場。】
    ......
    洪武年間。
    朱元璋對於天幕中關於錢鏐的描述稍顯不滿。
    錢鏐的厲害之處,遠不止於此啊!
    錢鏐曾效力於臨安指揮使董昌麾下,驍勇善戰,屢立戰功。
    當董昌在越州自立為帝,建立大越羅平國之際,錢鏐並未盲目追隨,甚至寫信規勸董昌,與其孤守一隅稱帝,不如當一個節度使,如此可保終身富貴,並勸董昌向唐朝謝罪。
    隻是董昌並不聽勸,於是錢鏐請旨討伐董昌,以平定叛亂。
    因此,唐昭宗賜予他鎮海、鎮東兩鎮節度使的職位,並賜予他丹書鐵券,並恕其九死。
    後來錢鏐先後被唐朝、後梁、後唐封為越王、吳王、吳越國王。
    如此有勇有謀,有治國才智之人,在唐末那樣的亂世,卻都一直都沒稱帝,而是將吳越國治理得日益富庶。
    錢氏政權,也是曆史上難得的沒有昏君的政權了。
    這也是他好奇錢鏐的丹書鐵券,想要觀賞的原因。
    ......
    【曆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轉眼就到了宋朝。】
    【先後有三位皇帝調閱了這個丹書鐵券,而後又很有禮貌的還給了錢家,順便還與錢家通了個婚。】
    【正因如此,當宋朝編纂《百家姓》時,錢姓便被排在了皇族趙姓之後,位列第二。】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1369年,即洪武二年。】
    【太祖朱元璋也起了好奇心,調閱了錢鏐鐵券,而且這位洪武帝為了檢驗其上刻字的深淺,竟然抽出了佩刀,把第一行的最後一個“朔”字給刮去了。】
    【這一舉動,無異於為這份鐵券打上了一個獨特的“防偽標識”,大家去國家博物館看到這個鐵券時記得留意。】
    【當時朱元璋看完後很是感慨,隻能說牛人都佩服牛人,所以朱元璋也很有禮貌的歸還了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