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賢的標準是什麽?

字數:3652   加入書籤

A+A-


    【你父皇坐在龍椅之上,麵沉似水,眼神如刀。】
    【他指著太子,聲似寒霜地怒斥,逆子,朕當年冊封你為太子,並非因你有過人之才。】
    【隻因這是祖宗傳下來的規矩,立嫡立長。】
    【你私下裏搞的那些小動作,你真的當朕毫不知情嗎?】
    【朕一次次地容忍你,是盼著你能迷途知返,改過自新。】
    【沒想到你喪心病狂至此,竟然想要弑父。】
    【你的父皇一聲怒吼,犯下此等篡逆之大罪,你簡直禽獸不如!】
    【太子聞言,涕淚交加,額頭重重地磕在地上,叩首如搗蒜。】
    【大聲辯解說,自己絕無弑君之心,更無奪權之意。】
    【今日發生的一切,皆是因為被奸人蒙蔽挾持,並非他的本意。】
    【但你父皇已然心灰意冷,不願再聽他多費唇舌。】
    【直接命殿前武士將太子拖了下去,打入天牢嚴加看管。】
    【數日之後,從東宮傳來消息,廢太子在囚禁中離奇暴斃。】
    【死因撲朔迷離,有人說是驚懼而亡,有人說是被人暗中下了毒手。】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各朝古人頓時想起來曆史上幾個著名的謀反太子。
    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受到小人江充誣陷他用巫蠱來詛咒漢武帝。
    在不能證明自己清白的情況下,如果乖乖束手就擒,那就是死路一條。
    萬般無奈之下,劉據隻能選擇反抗,以求生存。
    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自小便在各種高壓教育下成長,加之他總是被李世民的多次斥責。
    時間長了,李承乾心裏就產生了逆反心理。
    再加之李承乾天生敏感多疑,還患有腿疾,心中略顯自卑。
    且李世民總是明目張膽的偏愛李泰。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開創的“玄武門繼承製”,破壞了嫡長子繼承製。
    種種原因,導致李承乾謀反。
    所以太子謀逆,真的是受奸人蒙蔽嗎?
    這可不見得。
    不管是主動謀反,還是被動謀反,好像都是太子似乎找不到活路。
    ......
    【不久後,朝中百官便開始紛紛上書,請求你父皇早立新儲,以安天下人心。】
    【經曆了廢太子謀反的這一沉重打擊,你父皇這一次似乎下定了決心,想要打破以往立儲的規矩,擇賢而立。】
    【可是,問題來了,賢的標準究竟是什麽?】
    【能征善戰是賢,博古通今是賢,仁德寬厚是賢,深孚眾望也是賢。】
    【這模糊不清、難以界定的標準,反而像一劑催化劑。】
    【讓你那些原本還算安分的兄弟們,心中都燃起了不該有的欲念。】
    【從那一天起,一場圍繞著儲君之位的明爭暗鬥,便在宮廷內外悄然拉開了序幕。】
    ......
    從立儲之爭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雍正帝,對立賢一事深有感觸。
    自大清建立起,皇位的繼承情況就格外複雜。
    努爾哈赤最初有意立嫡長子褚英為繼承人,但褚英性格暴躁、剛愎自用,最終被廢黜。
    努爾哈赤去世時,並未指定繼承人。
    皇太極德才兼備,贏得了眾人的認可與推舉,登上皇位。
    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可算作是“立賢”。
    皇太極去世時,也沒有指定繼承人。
    最終經過各方勢力博弈,由年僅六歲的順治帝繼位。
    這可以看作是各方勢力妥協的結果。
    順治帝英年早逝,也沒來得及立繼承人。
    因大清初期天花爆發,順治帝的子嗣大多早夭,最終由孝莊太後選定了得過天花的康熙帝來繼承皇位。
    這是出於現實的考慮,畢竟康熙帝得過天花,還成功地活了下來。
    而康熙帝呢,曾兩次立廢太子胤礽。
    在晚年時,又提出擇賢而立的標準。
    而儲位之爭又太過複雜,被後世形容為“九龍奪嫡”。
    而他,正是從其中殺出來一條血路的最終勝利者。
    既然立嫡立長,擇賢而立的製度都有弊端,他便采用了秘密建儲的製度來繼位,不再公開設立太子。
    想到這裏,雍正忍不住輕輕歎了口氣。
    隻希望在這個製度下,能最大可能的避免皇子爭鬥,讓大清的江山能夠長治久安。
    ......
    【起初,你一心隻想明哲保身,遠離這是非旋渦。】
    【對皇位,你從未有過半分的覬覦之心。】
    【奈何你身在皇家,樹欲靜而風不止。】
    【今日,這位皇兄派人送來厚禮,言語間滿是拉攏之意。】
    【明日,那位皇兄又設宴相邀,席間他軟硬兼施,對你威逼利誘。】
    【以往你們兄弟之間雖談不上手足情深,但至少表麵上還能維持著一種和諧的關係。】
    【然而現在,昔日的兄弟情早已蕩然無存。】
    【每個人眼中都閃爍著警惕與算計,仿佛彼此都是敵人,恨不得將所有潛在的對手一一鏟除。】
    【你的一位至親曾私下對你說,殿下你不去爭,不代表別人就會放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