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72 章 曹叡病逝
字數:2386 加入書籤
魏,景初三年(239年)一月,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歸附蜀漢。
至此,蜀漢完整占據了雍涼二州,為日後伐魏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然而,此舉並沒有成為戰爭的導火索。因為,消息還未傳至洛陽,魏帝曹叡就病逝了。
曹魏立刻進入政權交替的動蕩之期,無暇再起兵戈。
魏,景初三年,一月二十二日,魏明帝曹叡病逝。
曹叡病逝前數月便已臥榻不起。然其繼承人之事卻遲遲未定下來。
為了穩定朝局,曹叡早早的就將曹休與曹真召回洛陽主持朝政。
後曹真身體不濟,曹叡又將曹真之子曹爽,燕王曹宇與驍騎將軍秦朗召回,與曹休共同輔政,同時商議繼承人之事。
關於繼承人,因為曹叡的子嗣皆早夭,從宗室過繼的秦王曹詢與齊王曹芳也都隻有七八歲的年齡。而文帝曹丕的子嗣卻仍有很多健在,所以很多魏國朝臣,以及宗室之人對於繼承人一事,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
曹叡心中清楚這些人的想法,但是他並不想讓宗親勢力過多的幹涉皇權。本來想著等曹詢、曹芳兩人再成長一些後,再做最後的決定,然而他的身體卻等不了了。
曹詢、曹芳雖年紀尚幼,但可定下幾名輔政之臣,穩定朝局,確保大魏江山穩固,就像是自己剛剛登基之時那樣。
對於曹叡來講,關於輔政之臣的選擇,比選繼承人還要困難。
因為無論是曹詢還是曹芳,都隻是孩童,還要靠後天的培養。而輔政之人,卻是掌握權柄,直接影響朝政之人。
選出的輔政之人,既要能服眾,有威望,又要可以相互製衡,不能出現一人專權。
目前代為主持朝政的曹休、曹宇、曹爽都是曹氏宗親,秦朗是太祖的養子,也算是宗親。
如果選他們為輔政大臣,恐怕將來皇權會被宗親所控製。還需要選擇兩名士族來相互製衡。
這時,曹叡想到了兩個人,劉放和孫資。
此二人自高祖在世時便掌控機要。曹叡登基後,他們不僅協助他處理日常政務,連出師用兵之事也由他二人親管,能力很是出眾。曹叡對他倆很是信賴,就連朝廷決議的大事,也會找他們商討決定。
孫資、劉放二人出身寒門,與宗親沒有任何關聯,正好可以與他們商討一番。
曹叡先找了燕王曹宇,他與曹宇自小就感情甚篤,心知其性情恭順溫和,身份又擺在那,是輔政之臣的最佳人選。
曹宇確實如想象一般謙遜,覺得輔政之職過於重要,不想攬權,便推拒了。
之後,曹叡想了想便找了孫資和劉放,問其關於輔政大臣之事,比較令曹叡意外的是,其二人推薦了曹爽和司馬懿。
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司馬懿了。其在征吳之戰中拿出了天火丸,成為魏國攻破濡須口的關鍵,立下了大功。
然而,卻讓重病在床的曹叡對其更為忌憚。所以,曹叡令其從吳國撤軍後直接回到駐地,無召不得入都。
而曹爽此人,曹叡也是有些了解的,如今曹休與曹真都在,還輪不到他這個子輩出來擔事。
因此,曹叡對於孫資和劉放的提議,很是不滿。
不過,隨著身體日漸衰弱,他也知道這件事情不能再拖了。
最終,曹叡選了曹休、秦朗以及目前擔任司空一職的衛臻。至於最後一人,曹叡猶豫再三選了前任司空陳群之子,陳泰。
兩名宗室,兩名世家,兩個年長,兩個壯年。相互搭配,相互製衡。
至於繼承人,曹叡將曹詢與曹芳叫至身前,仔細打量一番後,選擇了曹芳。
無他,隻因看著身體更加強壯一些。
曹叡病逝當天,似乎有所預感,將選定的四名輔政大臣以及曹芳叫至床前,低聲道:“朕有愧太祖與高祖,望你等可以替朕守住我大魏江山。”
之後,心中似乎仍有擔憂,但未及說完,就與世長辭了。
而魏國的命運,也與嶽飛上一世在史書上看到的內容,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