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改造蘇軾計劃,歸心似箭
字數:8163 加入書籤
蘇軾何時成為衛淵小迷弟的?
大概是聽說衛淵陣斬七將的時
那時,大周境內,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在傳頌這段故
說衛淵是‘霍去病’、‘衛青’、‘關羽’,說他威震天
再後來,聽說衛淵當街殺了一名遼使,又聽說他在皇宮當中擊敗了遼夏兩國使者.
以及衛淵殺倭等等事跡.
當聽得多了,蘇軾就想見一見這位,猶如東升旭日的衛淵,見見這個被全民推崇至極的無敵大將
更是這個時代,最為耀眼璀璨的星辰,沒有之
此刻總算是如
對於蘇軾的好意,衛淵直接拒絕了,導致前者內心極其失
他剛研究出一種鮮美肉質的做法,非常可口,打算讓衛淵品嚐,可惜沒這個機會
主要是,衛淵不敢讓他
堂堂一位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在文壇又有著不小的地位,讓這麽一個人物給自己做飯,隻怕傳出去要讓全天下的讀書人給噴死
而且,一旦官家得知此事,隻怕也不太妥
於是,衛淵隻讓隨行的夥夫做了些簡單吃食,與蘇軾小酌了兩
飲酒期間,蘇軾恭敬詢問道:
“衛侯爺,不知您能否詳細的向下官說說您的經曆?下官想為您寫部話本立傳,不知衛侯爺您可願答應?”
著書立傳?
聽到蘇軾的要求,衛淵直接搖頭拒
蘇軾不解,詢問道:“衛帥為何不肯?您威震天下的事跡,該讓後世人知曉才”
“盡管翰林院等諸司也會記載當朝官吏言行事跡,可一時半刻,無法廣為流傳,被更多人知”
“下官為您立傳,也隻是想讓更多的後世人知道您的功”
衛淵本想說,蘇軾這樣的做法,隻會讓自己猶如被放在火爐上烤一
他現在最不缺也最不能要的就是名望
但一旦說出這種事情,他擔心蘇軾會變得不純
至今為止,蘇軾仍是那個不曉得什麽是陰謀詭計與朝堂政治鬥爭的熱血青
蘇軾最大的成就,或者說,在文化上的最大成就,就該是那些詩詞歌
因為,這片土地上經過數千年的沉澱,也就出現過像他這樣的兩個人物,一個是他自己,另外一個,就是李
如果一個人沉浸在世俗,是會失了在詩詞歌賦上的靈
所以,衛淵用了另外一種方式,告知蘇軾,
“你認為,自我發跡以來,無論是陣斬七將亦或雁門大捷,都是我個人之功?”
蘇軾下意識一愣,脫口道:“不然呢?”
衛淵道:“在你眼中,我武力無雙,有萬夫莫當之勇,但如若真的在戰場上,我身陷重圍,你覺得,我能殺多少人?”
蘇軾微微皺起眉頭,“下官雖然跟著鳳翔刺史去戍衛渭州,但並未親自登門指揮守城之戰,下官猜不到,也沒想過這個問”
“你沒想過,但是我卻想”衛淵正色道:“就算是在我全盛姿態,麵對一千人圍攻,至多隻能殺四五十人,就會力竭身”
“如若敵軍用弓弩射之,我可能當場就會被射成刺蝟,更不用說殺敵”
蘇軾認真地想了想,並未反
衛淵繼續道:“個人勇武終是有限,憑借個人勇武,也很難左右一場局部戰役的勝”
“無論我陣斬七將亦或雁門大捷,都不是我一人之功,而是成千上萬的邊軍將士站在我的身後,沒有他們,就沒有今時今日的衛”
說到這裏,他忽然將杯中酒水一飲而盡,站起身來,負手而立,繼續道:
“世人說我知兵,精通練兵之道,用兵之術,所指揮戰役無一敗績,這不是我的能耐,是跟隨我出征殺敵的將士之功,是為了糧餉籌措而殫精竭慮的戶部,是調集各方軍隊統一配製的兵”
“是不斷造出軍器的工部與軍器監,是奔波在最前方,不計傷亡代價的皇城司密探,是數萬萬大周子民的鼎力相助,是他們,我才能打勝”
“不然,就憑我個人,焉能有此造化?”
衛淵看到蘇軾的臉色已經漸漸沉默下來,索性趁熱打鐵,繼續道:
“蘇先生,你有大才,你的詩詞文章說是冠絕當今也不為”
“你寫得每一首詩詞,都被中原、江南廣為傳唱,是當之無愧的大才”
“你說要為我著書立傳,寫詩詞歌賦,我很榮幸,但我認為,伱應該要放眼看天”
“你的聲音,不該出現在權貴身上,你的文章,也不該隻寫那些大人”
“蘇先生,去看看吧,看看西北草原的塞外風光,看看我邊軍將士是如何戍”
“再去北方的長城,看看那裏的將士是如何風餐露宿,看看什麽叫做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
衛淵言止於
蘇軾像是受到了很大的衝
不知過了多久,他突然深呼吸一口氣,緩緩站起身來,朝著衛淵的背影鄭重作揖道: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蘇軾的詞,不該隻寫盛世,隻寫明月,隻寫風情,隻寫權貴.”
“塞外鶴唳風聲,弓馬騎射,應當要如此!”
“衛侯,下官受教了!”
衛淵轉過身來,將他攙扶起來,語重心長道:
“本帥希望,世人通過你的詩詞歌賦,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戍邊將士的寒苦,讓更多的人都明白,今日太平來之不”
“本帥更希望,讓後世人通過你的文字,了解到有周一代,邊軍將士的風”
蘇軾堅定地點頭道:“下官,明白”
這一刻,他眼前的道路,似乎變得平坦了起
他似乎知道,自己該要什麽
此前,他成為進士時,一心隻想著做官,要一展生平所學,都是後來才慢慢發現,他根本就不是做官的
自從被貶到陝西路之後,蘇軾就常捫心自問,將來的路,該怎麽走?
繼續當官?
可以自己的性格,去了京城,遲早也會被貶到外
至於寫什麽詩詞歌賦,不過是閑暇時刻的無聊之作罷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才是讀書人要該追求的東
但如今,聽到衛淵的長篇大論後,蘇軾突然豁然開朗
與其執著於做官,倒不如隨遇而安,用自己的文采,記錄下當世這個非同一般的盛
旁人記載盛世,是說商貿之繁榮,百姓之富庶,歌姬之豔
此前的自己,也是如
但從今日起,寫一些不一樣的詩詞文章,寫一些旁人沒有寫到的,盛世之下的邊
寫一寫,那些為了穩固盛世而拋頭顱灑熱血的國之英
想到這裏,蘇軾忽然感覺,胸中血液都沸騰了起來,他現在恨不得就跑去賀蘭山,去雁門
“蘇先生,請記住,這個世上,沒有個人英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這個道”
“真正的英雄,是天下人,是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
衛淵也隻是將自己的一些見解說
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一番話,對蘇軾究竟造成了怎樣的影
如果說,蘇軾是豪放派詞人,那麽自今日過後,他就是‘奔放派’
前世曆史上,有宋一代,寫邊塞詩詞的人物極少,因此,才使得某些邊塞詩詞名聲大
倘若邊塞詩詞百家齊放的話,何至於隻讓一兩首詩詞脫穎而出?
衛淵讓蘇軾多寫一些邊軍將士的風采,其實是有著自己的私
當今天下,因為一些士大夫的原因,導致底層百姓們,都覺得當兵低人一等,讀書就是高人一
一個國家,隻有文化而無軍事,是遠遠稱不上文明二字
既有文化又有軍事力量,才可以稱作‘文明
衛淵希望,會有越來越多的讀書人了解戍邊將士的辛酸,知道是誰在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太平盛
如此,十年、百年之後,崇文抑武之風氣必然會得到改
——
半個時辰後,蘇軾不再打擾衛淵趕路,二人相互告
幾名鳳翔府的差吏問蘇軾,
“通判大人,咱們現在要去何處?”
蘇軾看向西北方向,目光似乎落在了千裏之外的賀蘭山上,
“帶你們去爬”
爬山?
就在這時,蘇軾忽然想到,方才衛淵說的一句詞,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衛帥對詩詞一道的研究不輸於我,真是文武雙全,令人歎”
“也不知衛帥那裏可有完整的詞,改日再見到他,定要問一”
傍晚,蘇軾一行人在一處空地上安營紮
他坐在篝火前,準備好文房四寶,望著夜空那輪皎潔的明月,不知在思慮什
忽的,眾人隻見他在一張白紙上寫下《邊軍集》三個
又在邊軍集三個大字下方寫了‘衛淵傳’三字,後來又覺得直呼衛淵名諱不妥,又被他改成‘衛公傳
坐在蘇軾身後側的書童見了,疑惑道:“衛帥不是說了,他不希望先生將他寫在話本裏,先生您怎麽還寫?”
蘇軾笑道:“衛帥說,所有大人物的成就,都建立在小人物的興衰”
“在很多年之前,衛帥也是一個小人”
書童好奇道:“他是怎麽一步步成為大人物的?”
蘇軾笑了笑,“想知道?”
書童點了點
蘇軾並未著急落筆,而是頭枕地,臉朝天,翹著二郎腿,一手握筆,在手指間轉來轉去,一手墊在後腦勺上,喃喃道:
“這還要從武襄公去世,衛侯爺棄筆從戎時開始說”
“武襄公又是誰?”書童年齡還小,對於武將人物,多有不
蘇軾道:“武襄公啊,他是韓相公年輕時代的傳奇人”
書童恍然大悟,“跟現在的衛侯爺一樣?”
蘇軾點了點頭,“衛帥是我們這一代人裏的傳奇人物,此後百年乃至千年,或許都不會出現像他這樣的人物”
不管一些士大夫承不承認,就憑衛淵現在展現出來的軍事才能來說,隻要他還身居高位一日,還在中樞一日,就能保大周太平盛世一
自蘇軾走了以後,衛淵便一路向東,沿著返回汴京的道路前
當日深夜,他與滿甲營的將士們在晉州黃河一帶落
人雖然還未到汴京,但衛淵已經開始著手寫‘改製延邊軍事劄子’了,這份劄子是想給趙禎提前打個預防
王安石在改革吏製,他這邊也不想閑
等到若幹年以後,王安石因改革吏製之功,使得後起之秀都成了他的門生故
衛淵豈能落得好?
大帳裏,蕭逾明一直站在衛淵身後,看著他寫那份劄子,將劄子寫完之後,已經過去足足兩個時辰
蕭逾明問道:“衛帥是否還要用夜食?”
衛淵搖了搖頭,將寫好的劄子遞給蕭逾明,道:“八百裏加急送到汴”
“”蕭逾明恭敬地接過劄子之後,問道:
“官家能同意咱們改製嗎?”
衛淵歎了口氣,“官家若是想讓延邊長治久安,別無他法,唯有改”
“若是官家擔心邊將做大,那這轉守為攻的總略方針也就成了兒”
蕭逾明道:“憑借衛帥傳授給諸多邊將的十六字要訣也不行?”
衛淵正色道:“這天底下沒有百戰百勝的戰術,若僅能憑借這區區十六字就可無敵天下,還需招兵練兵作甚?”
“再說,那十六字,最多隻能做到襲擾敵軍,將來想要打大規模的殲滅戰,必須要將固有軍製更”
蕭逾明不在多言,抱拳退
待其走後,衛淵喃喃道:
“種諤與其說是我的人,倒不如說,我與他之間更像是一種合”
“彭孫這個人可以重用,有他在延邊,賀蘭山一帶,就是我說了”
“接下來,就看顧廷燁這廝能否在延邊立足了,最好將渭州的兵也帶成想種家軍那”
“至於這個康國公,倒是讓我感到有些意外”
要說延邊一行,最讓衛淵看不懂的人,就是康國公
“如果蘇軾能寫出幾首邊塞詩,或可讓百姓深知邊將之苦,這對於邊軍將士來說,也是好事一”
“離家這麽久,也不知壯哥兒與靜姐兒這兩個孩子如何了.”
此刻,衛淵歸心似 <.bisa.,數據和書簽與電腦站同步,無廣告清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