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5章 手槍調查

字數:3690   加入書籤

A+A-


    射擊隊隊員,退役的解放軍戰士,或者曾經在公安係統內部工作的人。
    這年頭,陳青峰雖然不了解,但是他隱約覺得國內一些先富起來的人已經有了各種的需求。
    比如那些三溫暖,還有娛樂性場所,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需求。
    最早接觸毒品的也是這些有錢人的圈子,有的人為了尋求刺激,很早就接觸到了這些東西,然後把自己害了個傾家蕩產。
    當然,其實還有另外一件事兒。
    那就是殺手這個圈子。
    都說斷人財路,猶如殺人父母,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前幾年,鬧得沸沸揚揚的國債事件,當時幾個當事人,一天的損失幾乎在這個年代,都是老百姓敞開了幻想都想象不到的天文數字。
    在這種情況之下,殺手這個行當自然也就成了需求之一。
    不過,這個行業不是那麽好接觸的,想找一個成熟的殺手,要的是口碑,而且還有隱蔽性。
    如果輕易就能找到這個家夥,那那些有錢人也不會找這些人動手了。
    李金濤的屍體沒有發現太多的痕跡,但是手槍使用的子彈比較特殊。
    在這種情況之下,之前在關外發生的另一起凶殺案就成為了具有重要參考意義的案件。
    陳青峰抽絲剝繭,對當年那起案件進行了細致的調查。
    那個案子也是無頭案,現在兩個案子並在一起看,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使用了同一把凶器。
    不過之前那個案子有個細節,死者並不是站在那裏任由凶手殺戮,雙方曾經在樹叢之中展開追逐,所以現場留下了不少痕跡。
    而這一點也給陳青峰帶來了更多的信息。
    “三年前那個案子,我仔細看了一下現場的情況,這個案子有一些值得參考的地方!首先就是在樹叢中留下了凶手的腳印,通過步幅可以推斷出凶手的身高,大概在一米八左右!這個身高已經很高了,而且凶手的形象偏瘦,所以這樣的人應該很好辨認!”
    個子高高的,瘦瘦的,開槍的時候狠辣,不留情。
    但是這個人的槍法不是特別好,用的是手槍,不過殺人的時候,第一槍都是打在不致命的地方,等到對方喪失了反抗能力之後,再近距離解決對方。
    李金濤的案子是這樣,三年前的案子也是這樣。
    “第一,可以排除射擊運動員這條線路了!”
    “那你的意思是凶手有可能是公安或者退役的軍人?”
    “我覺得後者的麵兒比較大,不過這種槍不是國內通常的槍支,使用的範圍比較小……”
    槍支也是一條關鍵的線,子彈是如何獲取的,這一點很重要。
    據陳青峰所知,一般流入國內的都是一些蘇聯時期的舊槍,這些槍威力更大,而且相對獲得也容易一些,歐洲的那些槍進口的比較少。
    除非是有特殊需求,否則的話,不會進口這麽多。
    並且渠道上也不太經濟劃算。
    陳青峰看著資料上記錄的這把槍,除了這兩起案件之外,暫時沒有發現其他的痕跡。
    也就是說這個凶手輕易不動手,一旦動手就能吃好幾年,有點像古玩店的老板,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根據技術部門的推測,這支槍型號比較老,可以說在國外幾乎是古董級別的。
    這種情況之下,陳青峰突然有了一個想法。
    “有沒有可能,這支槍是戰爭年代留下的!”
    “什麽?”
    “我記得,我們家老爺子曾經跟我說過,像這種小口徑的手槍,要麽是戰爭年代,一些女性防身用的,要不然就是給軍官配備的,當年槍支管理很亂,我在安城的時候,很多人家都有獵槍,甚至還有一些社會青年喜歡拎著氣槍到處打鳥,我也是這兩年才把槍支管起來了,不過,直到現在我都不敢說安城這邊的禁槍情況有多麽盡善盡美!”
    陳青峰推測,這支槍既然上了年頭,很有可能是戰爭年代遺留下來的,隨著這個思路來說,也有可能凶手的祖上曾經當過高官!
    想到了這裏,陳青峰又安排宋紅軍,繼續沿著這個線索去查。
    ……
    案子沒有偵破,那就有一個重大的問題,現在長江機電怎麽辦。
    剛剛給政府交了一億多的稅,現在這筆稅金已經打消了一切的質疑,省裏麵原本停滯的審批流程,現在又重新啟動了起來。
    財經辦的負責人給陳青峰剛剛打電話,說,剛剛省裏的銀行已經批準了關於長江機電,貸款申請的事情!
    不過,陳青峰得知,這筆錢是納稅金額的三倍左右。
    ……
    放下電話之後,陳青峰沉默了。
    現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等海外的調查機構出來的調查報告,還有就是宋紅軍這邊的動作還能快一點。
    接下來的幾天,報紙上傳來的都是壞消息。
    長江機電順利的拿到了政府部門的貸款,同時,石門那邊也向這家企業投資了大把的資金。
    這家公司的一期項目開始正式開展了建設,奠基儀式將會在一個星期之後舉行。
    陳青峰看著報紙上這些人坐在一起,簽署協議,然後握手的樣子。
    心裏不由得長歎一聲。
    他這個吹哨人到底是沒有製止這場悲劇。
    陳青峰印象中,國內的市場有不少類似的企業,最早的藍田案,當時也是一個學界的學者,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最終把一個靠不斷吹噓故事,在股市創造奇跡的企業拉下了神壇,後來還是這個人,捅破了當年互聯網行業一家大型公司的神話。
    導致創始人跑到國外,至今不敢回來。
    而長江機電,陳青峰的印象裏,國內並沒有這一家強悍的企業,甚至九十年代,他的印象裏這家企業的印象都不深。
    可如今這家企業在冀省的大地上火得如火如荼,陳青峰猜測,這家企業多半就是類似於藍田或者後麵那家互聯網企業的存在。
    然而,現在他拿不出這種關鍵的證據,所以現在他說出來的任何話都會被認為是在潑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