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6章 有錢了

字數:3882   加入書籤

A+A-


    “小馬,咱們來省裏多久了?”
    “哎呀,這時間可不短了,我來的時候衣服沒帶夠,這幾天氣溫降的厲害,我還擔心,要不要讓家裏寄點衣服過來……”
    終於處理完了省裏的事情,陳青峰坐在汽車上,一路返回了安城。
    這段時間,省城發生了不少事情,甚至驚動了首都那邊。
    好在現在一切都解決了,陳青峰回到安城,還有一堆的事情在等著他。
    前幾年謀劃的發電廠項目,如今已經到了最後收尾的階段。
    等過幾天就要裝機實驗試運營了。
    還有,之前,安城這邊搞的航天材料基地。
    經過深加工之後,一些用在建築上的新型材料已經問世了。
    麵對著這種比原本的材料更優質,更廉價,也更美觀的新型鋁型材,很多地方都開始大批量采購。
    尤其是安城這邊在地產上的投資不斷增加,因此產品一問世,安城本地就消耗了不少,而且也因為安城臨近首都,所以首都這個大市場,也給安城的鋁加工行業帶來了希望。
    總之一句話,陳青峰當初定下的紡織和電解鋁,兩條腿走路,如今,紡織這條腿已經粗壯起來了,電解鋁這條腿,雖然還沒有強壯起來,但起碼也能把安城給支撐起來。
    這就讓安城這邊的財政變的情況更好了一些。
    因為財政的寬裕,所以之前一些民生上的問題亟待解決,如今也到了該兌現的時候了。
    周一的時候,很久沒有在安城露麵的陳青峰,出現在了市裏的班子會上。
    陳青峰一出麵。
    陶強先是出麵做了一番歡迎。
    “老陳這段時間在石門那邊辛苦了,現在石門那邊的事情告一段落,咱們安城這邊很多事情也得提上日程了,正好陳市長今天也回來了,咱們大家一起議一議吧!”
    陳青峰這幾天在回來的路上都想好了。
    安居工程那邊,在市裏的新城區。
    如今那裏入住率已經很高了,但是配套的學校還有醫院,目前還有些缺陷。
    市裏有一些老牌的醫院,但是設施什麽的都是七八十年代的理念,首都那邊有一些醫院,現代化程度已經直追國際最高標準了。
    尤其是前幾年,跟國外合作的友好醫院。
    當時,直接就讓國內的醫療行業,看到了,什麽是國際先進水平。
    還有南方那邊,有一些富裕的港商捐贈了醫院,設備更是直追香江那邊。
    安城這邊醫療的底子比較差,所以新城區那邊,很多人生了病,還得往城裏折。
    “咱們新城區那邊,如今也有不少同誌搬過去住了,咱們市裏也多次去那邊進行考察,我是這樣想的,現在那邊的居住環境已經解決了,但是配套的教育和醫療問題,反而成為了新城那邊亟待解決的問題。”
    “陳市長,我記得看過之前的設計方案,是有過規劃的,對吧!”
    袁慶生於是連忙說道:
    “是,新區那邊確實有規劃,但是之前醫院蓋好之後已經荒廢了,原因就是沒有資金,另外,學校那邊,建築的主體已經完工了,就到了最後的收尾階段,也是因為資金的問題……”
    聽到這裏,在場的幾位同誌互相看了看。
    誰都明白這是怎麽回事,當初這些全都是閆文泰留下來的爛攤子。
    陳青峰想了想,然後開口說道:
    “我記得咱們市醫院,不是來了首都大醫院的專家嗎,專家的資源得充分利用起來,我覺得不如讓首都的專家,給我們一些建議,看看那所醫院如何才能正規運營,還有就是學校那邊,以前是錢的問題,現在咱們安城的財政負擔得起,我覺得光有一所小學是不行的,還得有中學,尤其是高中,在安居小區那邊居住的,都是一些市裏科教文衛係統的同誌,知識分子有不少,今後孩子的教育也是一個重要的事情……”
    手裏有錢心裏不慌。
    以前蓋個小學校都摳摳搜搜的,最後還爛尾了,現在要一口氣從小學幹到高中。
    甚至陳青峰還想弄個幼兒園。
    畢竟現在雖然是獨生子女政策,可還是人口的紅利期。
    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些教育資源可以利用很久。
    既然錢不是問題,那自然大家一致通過。
    接下來就是等待著安城火電廠的發電機組舉行的試運營儀式了。
    這個發電廠陳青峰已經盼了很久了。
    從奠基到現在離正式投產隻有一步之遙。
    隻要這個發電廠正式運營起來,安城的紡織廠和電解鋁行業,成本將會把國內的對手遠遠的甩在身後。
    要知道,為了這個項目,他和省裏跟電力係統打了不知道多少官司。
    最終看在恒成紡織廠的份上,省裏才按照安城這邊的主張拍了板。
    ……
    要想馬兒跑得快,就得把馬兒喂飽。
    所以,恒成紡織廠的事情也得加緊解決了。
    開完會之後,陳青峰把袁慶生單獨留下,然後叫到了辦公室這邊。
    “老袁,上回恒成紡織廠那邊,最後怎麽定下來的!”
    “情況是這樣的,大部分同誌都在就業協議書上簽了字,答應來安城這邊工作,當然都有實際的家庭問題,所以家屬那方麵,他們還是住在現在單位的小區裏!”
    陳青峰看著袁慶生遞過來的資料。
    這些人當中,年輕人自然願意出來闖一闖,現在整個冀省都知道安城這邊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可是對於一些中年人和快退休的人員來說,離開石門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了,一來上有老下有小,跑到外地去工作,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家庭就無法兼顧。
    還有就是一些快退休的人員已經沒有幾年需要工作的,就是想要盡快混個退休。
    陳青峰看著袁慶生的資料。
    知道了,能夠解決到這種程度,已經解決了大部分的問題。
    “這樣吧,通知一下安城紡織,新來的工人師傅,搞一個歡迎活動,最好能有新人和老人一起參與,大家盡快融合一下,還有就是留守在石門這邊的,咱們也得充分利用起來,不願意來的就讓他們學習一下,看看能不能幫幫咱們跑跑業務,或者有一些技能的,咱們就成立一個三產公司,比如修水電,通馬桶,總之一句話,把這些人組織起來,不做到為公司盈利,起碼要能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