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公祭

字數:3405   加入書籤

A+A-




    南國的穿越生活!
    乾寧四年末,嶺南擴軍事宜基本完成,各軍又進入了繁忙的整訓時間。大批新兵進入軍中,數量雖然大大增加,未經訓練,嶺南軍整體實力反而有所下降。
    劉隱與軍府供軍司這段時間以來,製定訓練計劃,主持新兵換裝,製定軍冊軍籍,忙得腳不沾地。年前,諸項事務大多完成,劉隱終於抽出一點時間來。
    臘月二十七,劉隱以統軍府名義發布命令,在州城北靠近高星山處,劃定一片土地建立大型公墓及衣冠塚。以後嶺南軍士卒戰死都會埋葬在這裏。
    同時將每年的臘月二十八定為嶺南軍公祭日,在這一天劉隱率軍府官員和各軍統領前來祭奠。
    曆次戰役嶺南軍戰死士卒數千人,尤其葉廣略攻貴州,親衛都兩千人死守,堅持到援軍趕到,兩千人馬到最後僅剩四百人。
    劉隱對這支死守孤城的小部隊,給予了最高賞格。雖然劉隱提倡的是存人失地,人地皆存,但嶺南已經一統,守城作戰以後也會越來越多,需要有軍隊能夠做出表率。
    程寶這次因戰功被劉隱直接升任都指揮使,以親衛都殘存的四百人為主體,新組建一支四千人的部隊,名為鐵壁軍,人員俱從墾荒建設兵團中征募,這是一支純步戰的隊伍,專職守衛廣州。
    鬱水沿岸的建設兵團成員,全是得益於劉隱新政的人,此時征召他們守衛廣州,忠心程度可謂嶺南軍中第一。
    臘月二十八,劉隱率領一幹人等前往粗粗劃定為公墓區的城北主持公祭。城中上千商賈、百姓,以及閑的蛋疼的讀書人,自發前來圍觀。
    龐大的隊伍一路行至高星山,軍府人員早就準備好香案三牲最高的三牲規格還是劉隱特意安排的,既然要提振軍心士氣,當然是要一步到位劉隱也找了趙光裔這名槍手連夜寫了篇祭嶺南忠魂文。
    四百鐵壁軍列隊香案之前,一陣鑼鼓齊鳴。周傑代表軍府上香、奠嚼、獻饌之後,劉隱捧著趙槍手的祭文照本宣科,聽的圍觀百姓混混欲睡。終於劉隱讀到英靈不滅,忠骨永存,尚饗。眾人行叩首禮,禮畢完成祭奠。
    眾人本以為祭禮結束,卻見劉隱戰於陣前,高聲道“我嶺南軍曆次戰沒人數為兩千七百五十一人,傷殘三千五百三十六人,每一個的名字都記錄在案。戰死者劉隱為他建公墓、衣冠塚,永享嶺南血食,妻兒子女俱由軍府供養成人;傷殘者軍府撫恤,軍府將每年固定劃撥一筆款項,作為撫恤金,傷殘者每月都可以從中領取錢糧,我劉氏在嶺南一天,這份錢糧便絕不會斷。”
    “此地日後將豎起一座座英靈碑,凡為我嶺南犧牲者都在此碑,刻石勒名,永垂不朽。”
    至此公祭結束,眾人趕回廣州。這一消息也隨著圍觀眾人之口傳遍廣州城,隨後飛向嶺南各地,再次掀起一股參軍熱潮。
    ······
    統軍府。
    劉隱剛回府中不久,周傑、倪曙等文官便聯袂來訪。
    見禮畢,劉隱笑道“幾位前來所為何事?”
    幾人交流了一會眼色,最後還是周傑硬著頭皮道“大帥,建衣冠塚和英靈碑,能使士卒歸心,我等明白節帥心意。隻是大帥如此重用武人,本朝玄宗前車有鑒啊。”
    劉隱臉色一沉“怎麽?諸位還怕我嶺南也來個安史之亂?”
    “節帥,嶺南兩年來戰亂不息,全靠士卒奮戰才保廣州平安,我等自然明白的。隻是嶺南粗定,各軍分駐各地,廣州城即便算上蠻僚軍,也不過兩萬餘人。節帥豈不聞強幹弱枝,重內輕外?倘若邊疆有事,我等怕廣州不能震懾宵小啊。”
    劉隱道“各軍將領俱是隨我征戰連年,軍中各級官將也都是從親衛都調撥,忠心耿耿。此外供軍司掌管各軍用度,借用水力運轉各地駐軍,諸位又什麽擔心的呢?”
    倪曙道“諸軍對節帥忠心耿耿,這是一定的。可是節帥能保證各軍遠離中樞日久,能一直保證忠誠嗎?”
    劉隱瞅了幾人一眼,周傑、倪曙、趙光裔,俱是軍府文官,嘿嘿一笑明白了。
    “幾位也不用賣關子了,說吧,你們想怎麽辦。”
    趙光裔“自古以來……”
    劉隱打斷他“說重點。”
    趙光裔尷尬了一下道“本朝因藩鎮節度使割據一方,造成中樞不穩,朝廷毫無權威。我等想請大帥不再設立節度使,避免地方尾大不掉。以文官擔任地方主官,武將備禦而已。”
    劉隱聞言不語,手指輕輕敲著桌案,半晌才道“邊州之地,情勢複雜,若武將權力過小,如何能做好備邊?”
    趙光裔忙道“文官主政,武將備邊,自古以來莫不如此。一旦武將把持權力,為建功擅起邊釁,中樞勢必被拖入其中,更不用說勢力做大成割據之實了。至於備邊事宜,軍府自可製定計劃,邊將領受軍令便可。”
    周傑倪曙也頷首讚同。
    劉隱麵上不見表情,心中暗想文武之爭啊,果然地盤大了爭權奪利就來了。中央集權當然是大勢所趨,但並不是現在。嶺南正處於勢力上升期,疆域的極速擴展,出現了大量權力空白,這片空白不論文武可都是盯著呢。但武將們為了避嫌不敢先提出來,文官們可就沒這麽多忌諱了,向劉隱伸手要權那是再自然不過。
    文武天生不對付,誰都想要更多的權力。但劉隱是君,和他們的立場是不同的,不管是文官壓倒武官,還是武官壓倒文官,都不符合劉隱的利益。他要的是平衡,要的是有力都向外使,大家和和氣氣升官發財豈不是極好的?他不想成為第二個李曄,受藩鎮任意擺布。更不想成為幾十年後的那個大送王朝,對外不管對契丹還是西夏,送歲幣就行了,如果還解決不了問題,那麽超級加倍。
    而且劉隱可不是個耳根子軟的人,要是家裏那位小琳兒吹吹枕頭風,劉隱可能還要猶豫一會再拒絕她,眼前這些老幫菜來吹風,那就更不可能了。
    想到這裏,劉隱說道“文官主政,武將備邊,我同意。但文官主行政,不得幹涉軍隊。武將備邊,也同樣不得幹涉行政,文武並舉,方是正途。我嶺南不搞文武相製,也不搞文武分途,隻要有能力,出將入相有何不可?”
    “此後,各地刺史既可由文官擔任,武人亦能擔任。但是,刺史不得領兵,不管文武。”
    “軍權,隻屬於軍府。”說到這裏,劉隱指了指自己,“軍權隻屬於我。”
    周傑三人見劉隱已經如此說,隻得應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