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周鄭交質:一場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如何最終化解?
字數:4924 加入書籤
通史演義!
卻說的是鄭莊公得知公孫滑起兵進攻之後,向群臣請教應該如何應對。公子呂說“斬草不能除根,等到春天再發。公孫滑本來已經逃過一劫,現在衛國出兵支持他,是因為衛侯不知道共叔襲擊鄭國的罪行,所以才出兵幫助滑,以救祖母為借口。據我愚見,我們可以寫一封信給衛侯,說明情況,衛侯一定會收兵回國。公孫滑已經孤軍奮戰,我們不必出兵就可以把他擒獲。”鄭莊公說“好。”於是他派人寫信給衛國的君主。衛桓公得到這封信,讀道“寤生再拜奉書,衛侯賢侯殿下我家門不幸,骨肉相殘,確實對鄰國感到愧疚。然而封京賜土,並不是我不與賢侯友好;而是因為叔段倚寵作亂,實在不恭。我顧念先人世代守衛的重要性,不得不除此害。我的母親薑氏,因為溺愛叔段的緣故,內心不安,避居潁城,我已經親自去迎接她回來奉養。如今公孫滑不明是非,奔投大國,賢侯卻不知道他的行為不合道義,反而派兵前來。我們並沒有得罪賢侯,希望賢侯能與共同聲討亂賊,不要傷害唇齒之誼。我們國家非常幸運!”衛桓公看完這封信後,大驚道“叔段不義,自取滅亡。我原本是為了幫助公孫滑而興師,但現在看來,我實際上是在助紂為虐。”於是,他立刻派使者召回了本國的軍隊。然而,使者還未到達,公孫滑的軍隊已乘機攻下了廩延,毫無防備。鄭莊公勃然大怒,命令大夫高渠彌率領二百輛戰車前來爭奪廩延。這時,衛國的軍隊已經撤回,公孫滑勢單力薄,無法抵擋,於是放棄了廩延,逃回了衛國。公子呂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衛國的郊外。衛桓公趕緊召集群臣,商議戰守之計。公子州籲進言道“水來土掩,兵到城下,當然要迎戰,還有什麽好猶豫的?”但是大夫石碏則反對他的意見,說“不行,不行!鄭國的軍隊前來,是因為我們幫助公孫滑發動叛亂所致。前麵鄭莊公已經寫信來了,我們不妨寫回信,承認我們的錯誤並道歉。這樣就不需要派遣軍隊出征,就可以讓鄭國軍隊撤回去了。”衛桓公說“你們的話說得對。”於是他命令石碏寫信給鄭國伯爵,信上說“致書於鄭賢侯殿下,我向您行禮致敬。我誤聽了公孫滑的話,認為上國殺死了他的弟弟並囚禁了他的母親,使得他無處可逃,所以出兵支持他。但是現在我讀到了您的信,得知京城的太叔有叛亂之舉,我非常後悔。我立即收回了派出去的軍隊,如果您能夠諒解,我願意把公孫滑縛起來歸還給您,並且恢複我們以前的友好關係。希望您能夠考慮一下。”鄭莊公看完信後說“既然衛國已經承認錯誤,那我還要求什麽呢!”
卻說鄭國的國母薑氏。當她聽說莊公要出兵攻打衛國時,她非常擔心公孫滑會被殺害,而且太叔也已經被廢黜了。於是她向鄭莊公懇求“請您想一想我們先君武公的遺願,留下公孫滑一條生路吧!”鄭莊公因為顧及國母薑氏的麵子,而且公孫滑孤立無援,無法采取行動,於是他寫信回複衛桓公。信中隻說“我接受了您的建議,撤回了軍隊,希望我們能夠恢複友好關係。公孫滑雖然有罪,但是他是共叔段的弟弟,還有這個孩子,希望您能夠留在上國,以便延續共叔段的祀祖之禮。”與此同時,鄭莊公還收回了派往衛國的高渠彌的軍隊。公孫滑最終老死在衛國。這是後來的事情了。
接下來說的是周平王因為鄭莊公長期不在位,偶然遇到虢公忌父來朝,兩人很投緣,於是周平王對虢公說“鄭國的公爵和他的兒子已經掌管政務多年,現在已經很久沒有履行職責了。我想讓你來管理政務,你不要拒絕。”虢公跪地磕頭說“如果鄭伯不回來,那麽國內一定有緊急情況。如果我代替他管理政務,鄭伯不僅會怨恨我,還可能會怨恨您,陛下。我不敢接受這個任務!”他再三謝絕了這個任務,然後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早先,鄭莊公雖然身在鄭國,但派人留在王都,打聽朝廷裏的事情,隨時匯報。今天平王想將政務分給虢公,鄭莊公怎麽會不知道呢。於是,他立即駕車前往周朝,朝見完畢後,上奏說“臣子蒙受聖恩,我們父子相繼執掌政務。臣確實沒有才能,有辱於職位,願意辭去卿士的爵位,退回到自己的封地,以守住臣子的氣節。”周平王說“您長期沒有擔任職務,我一直心懷憂慮。現在看到您來了,就像是魚兒得到了水一樣,您為什麽要放棄職位呢?”鄭莊公再次奏道“我國內有太叔發動叛亂的問題,我長期不在崗位上,現在國家的事情基本上處理完畢,我星夜趕到周朝。聽到路上傳來的消息,說您想讓虢公來分擔政務。我雖然才能遠不及虢公,但我怎麽敢空占職位,讓您陛下受到責難呢?”周平王聽到鄭莊公提到虢公的事情,感到非常慚愧和尷尬,勉強說道“我和您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麵了,也知道您國內有事情。我想讓虢公在您回來之前代管政務數日,等待您的回來。但是虢公再三推辭,我已經同意讓他回到自己的國家了。您為什麽還要疑慮呢?”鄭莊公又說道“政治是屬於國王的,而不是屬於我個人的。用人之權也是由國王來掌管的。虢公非常有才幹,我應該退讓給他。否則,其他的官員會認為我貪圖權力,不明事理。隻希望陛下能夠認真考慮這件事情。”平王說道“你和你的父親對國家有大功,所以相繼把國家大事交給你們處理,已經四十多年了,君臣之間相處融洽。現在你懷疑我對你的信任,我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清白呢?如果你一定要證明我的信任,我就命太子狐到鄭國去作人質,怎麽樣?”莊公再次拜辭平王,說道“治理國家或罷免官員,都是臣子的職責,哪有天子將人質委托給臣子的禮儀呢?我擔心天下人會認為我製約了君王,臣子實在不敢接受!”平王說道“不是這樣的。你治理國家有方,我想讓太子到鄭國去觀察風俗,順便解除眼下的疑慮。你如果堅決推辭,那就是在怪罪我了。”莊公再三推辭,不敢接受平王的旨意。群臣上奏說“按照我們公議,如果國王不派人作為人質,就無法消除鄭莊公的疑慮。但是如果隻是派遣陛下的太子作為人質,又會讓鄭莊公違背臣子之義。不如讓君臣互相交換人質,這樣才能消除彼此之間的猜忌,維護上下之間的恩義。”周平王說“這個建議非常好!”於是鄭莊公先派人將他的世子忽待送到周朝作為人質,然後向平王謝恩。周王同時也派遣太子狐前往鄭國作為人質。史官對周鄭交質一事進行了評論,認為至此君臣之間的禮義已經完全廢弛。有詩說道“腹心手足本無私,一體相猜事可嗤。交質分明同市賈,王綱從此遂陵夷!”
自從進行人質交換之後,鄭莊公留在周朝協助管理政務,一直沒有發生任何事情。周平王在位五十一年後去世,鄭莊公和周公黑肩共同管理朝政。鄭莊公派人將自己的世子忽待送回鄭國,同時迎回太子狐來繼承周王的位子。太子狐非常悲痛父親的去世,沒有能夠陪伴在他身旁,並無法為他送葬。由於過度的悲痛,他在繼承周王位子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林嗣接替他的位置,成為周朝的桓王。各個諸侯國都前來哀悼他的去世,向新登基的天子朝拜。虢公因為先到達周朝,表現得十分合乎禮儀,備受人們喜愛。
桓王因為父親太子狐曾經作為人質被留在鄭國而去世,又看到鄭莊公長期掌管朝政,心中疑慮重重。他私下與周公黑肩商議說“鄭莊公曾經讓我父親作為人質留在他的國家,這說明他不尊重我。現在君臣之間的關係恐怕不太和諧。虢公執政非常恭敬,我想讓他來分擔政務,您認為怎麽樣?”周公黑肩上奏說“鄭莊公為人殘忍,少有恩德,不是忠誠的臣子。但是我們在東遷洛邑的時候,晉國和鄭國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我們在改元之後立即奪取鄭國的政權,交給虢公掌管,鄭莊公一定會非常憤怒,可能會采取傲慢的行動,我們必須要謹慎應對。”桓王說“我不能坐以待斃,我的決定已經做出了。”
第二天,桓王在早朝時對鄭莊公說“您曾經是我父親的臣子,我不能讓您居於班次之下,您可以自行決定。”鄭莊公回答說“我已經擔任太久時間政務了,現在我要請辭了。”他惱恨地離開了朝堂,對別人說“這個年輕人不厚道,不值得擔任輔佐之職!”隨即駕車回到了自己的國家。鄭莊公的兒子忽待率領官員們走出城郭,迎接他們回國,並詢問他們回國的原因。鄭莊公將周王不尊重自己的話重複了一遍,所有人都感到不滿。大夫高渠彌走上前說“我們周朝的兩代君主都得到了您的輔佐,這是巨大的功勞。而且早先太子曾經作為人質留在我們的國家,我們從來沒有對他們失禮。現在卻放棄了我們的主人,去用虢公來分擔政務,這是非常不公正的!為什麽不率領軍隊攻打周朝,廢除現在的國王,然後立一位有才德的王族後代呢?天下的諸侯誰不畏懼我們鄭國,我們的勢力可以擴大到方伯之位!”潁考叔說“這樣做不行!君臣之間的關係就像母子之間的關係一樣親密。主公不忍心去仇恨自己的母親,又怎麽忍心去仇恨自己的君主呢?我們隻需要忍耐一段時間,然後前往周朝覲見,相信周王會有悔意的。主公不要因為一時的憤怒而傷害了先王為國捐軀的節操。”大夫祭足說“在我看來,兩位大夫的話都有道理,應該兼聽並采納。我願意率軍直接進攻周朝的邊境,借口年景不順,前往溫洛之間尋找食物。如果周王派人來責備我們,我有辦法應對。如果周王沒有任何反應,那麽我們可以前往周朝朝見國王,現在還不算太晚。”鄭莊公聽了之後準許了他的建議,並派祭足領軍馬,讓他自由行動。
祭足巡行到溫、洛邊界,說“我國正遭受年成不好、糧食短缺的困境,我向溫大夫求借一千鍾的糧食。”溫大夫因為未奉周王之命,所以拒絕。祭足說“現在正是二麥成熟的時候,完全可以用來解決糧食問題。我們自己有能力取得,何必求您呢!”於是,他派遣士兵們準備好鐮刀,分頭去收割田裏的麥子,全部割取後滿載而歸。祭足親自率領精銳軍隊往來接應。溫大夫知道鄭國的軍隊強大,不敢阻止。祭足在邊界停戰了三個多月後,又前往成周一帶巡視。當時是七月中旬,他看到田地裏的早稻已經成熟了,於是吩咐士兵化裝成商人的樣子,將車藏在各個村莊中,等到深夜三更時分,一起動手將稻穗割下來,然後在清晨五點之前完成收割。在成周的郊外,稻子被他們收割一空。等到守將發現了這件事,出城點兵追趕,但鄭國的軍隊早已經離開了很遠的地方。兩份文書同時送到洛京,向桓王報告說鄭國的軍隊偷割了麥子和禾苗。桓王非常生氣,就想發兵去質問鄭國。周公黑肩上奏說“雖然鄭國的祭足偷了麥子和禾苗,但這隻是邊疆地區的小事,鄭國的國君未必知道。因為一點小的憤怒而拋棄了尊貴的親戚,這是非常不合適的。如果鄭國的國君心裏不安,他一定會親自來道歉和修好關係。”桓王批準了這個建議,隻命令邊境地區加強防範,不要容許外國軍隊入境。對於割麥和割禾的事情,則不再計較。
鄭莊公發現周王並沒有追究鄭國盜取禾麥的責任,但他仍然感到不安,於是決定前往周朝朝見國王。就在他準備動身的時候,有人報告“齊國的使臣來到了。”鄭莊公接見了來使,使臣傳達了齊僖公的命令,邀請鄭莊公前往石門相會。莊公本來想要和齊國結盟,於是前往石門赴約。兩位君主見麵後,相互歃血結盟,約定互相稱兄道弟,共同應對未來的事情。齊侯問“您的兒子世子忽有沒有結婚?”鄭莊公回答說“還沒有。”僖公說“我有一位年紀雖然還沒到成年,但才智出眾的女兒。如果您不嫌棄,願意讓她成為您兒子的妻子。”鄭莊公連連謝過齊侯的好意。等到回到鄭國,鄭莊公把此事告訴了世子忽。忽回答說“妻子和丈夫相配,所以稱為配偶。現在鄭國比齊國小,大小不相稱,我不敢高攀。”莊公說“這門親事是彼方提出來的,如果我們和齊國成為甥舅關係,凡事都可以依靠他們,我兒為何要推辭呢?”世子忽又說“丈夫應該立誌自強,不能依賴婚姻關係。”鄭莊公很高興兒子有自立自強的誌向,於是不再強迫他接受婚姻。後來齊國的使者來到鄭國,得知鄭世子不願意成婚,回去向齊僖公報告。僖公歎了口氣說“鄭世子真是謙讓至極了!我的女兒還很年輕,我們可以再考慮這個問題。”後人有一首詩諷刺那些貪圖權貴、攀附高門的富家子弟,認為他們還不如鄭忽辭婚的行為明智。這首詩說“婚姻門戶要相當,大小須當自酌量。卻笑攀高庸俗子,拚財但買一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