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範蠡的離去:為何選擇放棄一切?

字數:5756   加入書籤

A+A-




    通史演義!
    夫差聽說越軍已經入城,伯嚭已經投降,於是他和王孫駱以及他的三個兒子,逃到了陽山。他們白天趕路,晚上走,肚子餓得難受,口幹舌燥,眼睛都看花了。旁邊的人摘來生稻穀,剝去皮後給他們吃。吳王夫差嚼著生稻穀,趴在地上喝溝裏的水,問身邊的人“我吃的這是什麽東西?”身邊的人回答說“是生稻穀。”夫差說“這就是公孫聖說的,‘不得火食走章皇’。”王孫駱說“吃飽了再走!前麵有個深穀,可以暫時躲避一下。”夫差說“這個妖夢已經應驗了,我命在旦夕,暫時躲避有什麽用?”他們就在陽山上停下來了,夫差問王孫駱“我之前殺了公孫聖,將他的屍體扔到了山巔,不知道他還有沒有靈力?”王孫駱說“您可以叫他一聲試試。”夫差於是大聲喊道“公孫聖!”山中也回應著“公孫聖。”夫差連呼三次,山中都回應了。夫差心裏害怕,於是轉移到了幹隧。句踐率領一千人追了過來,將他團團包圍。夫差寫了一封信,係在箭上,射入越軍。士兵撿到箭後交了上來,文種、範蠡二人一起打開信,看到上麵寫著“我聽說狡兔死,良犬烹。敵國如果被消滅,謀臣必定難逃一死。大夫為何不想辦法保住吳國,為自己留一條後路呢?”文種也作了一封信,用箭射到吳軍營中,信上說“吳國有大錯六條殺了忠誠的臣子伍子胥,這是第一條大錯;由於直言敢諫而殺死公孫聖,這是第二條大錯;太宰用花言巧語進讒言,而偏聽偏信重用他,這是第三條大錯;曾無故數次攻打齊國和晉國,這是第四條大錯;吳、越兩國同樣受封於天朝,卻不斷侵犯進攻,這是第五條大錯;越國謀殺吳國的前王,不知報答仇恨,卻放虎歸山,留下後患,這是第六條大錯。有了這六條大錯,要想不亡國,辦得到嗎?從前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肯接受。現在天把吳國賜給越國,越國豈敢違逆天意!”夫差看了這封信,讀到第六個大過時,流下了眼淚,說“我沒有懲罰句踐,忘記了先王的仇怨,成為了一個不孝的兒子,這就是天命棄舍吳國的原因!”王孫駱說“我請求再去見越國的國王,請求他寬恕我們。”夫差說“我不想恢複國家,但如果他同意我們做他的附屬國,並世世代代侍奉越國,那就是我們想要的了。”王孫駱到達越軍的陣營,但種和蠡不讓他進去。句踐看到吳國的使者流著淚而去,心中頗為憐惜,就派人去對吳王說“我考慮到您過去對我們的情意,請您到甬東去,給您五百家,讓您在這裏終老。”夫差含著淚回答說“大王您寬恕吳國吧,吳國也是您的屬地。如果滅亡了國家,廢棄了宗廟,而隻給我五百戶人家,我老了,不能再去當平民百姓了,我隻能以死來結束!”越國的使者離開了,夫差仍然不肯自殺。勾踐對文種和範蠡說“你們為什麽不去抓住他並處決?”文種和範蠡回答說“作為臣子,我們不敢對君主執行誅殺,希望主公您親自下令。天道自有安排,不應該拖延時間。”於是勾踐手持步光劍,站在軍隊前,派人告訴吳王夫差“世上沒有萬歲的君主,總有一死,何必讓我們的軍隊對您使用武力呢?”夫差於是長歎了幾聲,環顧四周,哭泣著說“我殺了忠臣伍子胥和公孫聖,現在自殺已經太晚了!”他對身邊的人說“如果死者真的有知覺,我在地下沒有臉見伍子胥和公孫聖,一定用三層厚的羅帳遮住我的臉!”說完這話,夫差拔出佩劍自刎而死。王孫駱解開衣服蓋在吳王夫差的屍體上,然後用帶子在旁邊上吊自殺。句踐下令以諸侯的禮儀將夫差葬在陽山,讓士兵們每人扛一筐土,很快就堆成了一個大墳墓。他的三個兒子被流放到龍尾山。後來,人們將這個地方稱為吳山裏。詩人張羽有一首詩歎道“荒台獨上故城西,輦路淒涼草木悲。廢墓已無金虎臥,壞牆時有夜烏啼。采香徑斷來麋鹿,響屧廊空變《黍離》。欲吊伍員何處所?淡煙斜月不堪題!”楊誠齋的《蘇台吊古》詩寫道“插天四塔雲中出,隔水諸峰雪後新。道是遠瞻三百裏,如何不見六千人?”胡曾先生在詠史詩中寫道“吳王恃霸逞雄才,貪向姑蘇醉綠醅。不覺錢塘江上月,一宵西送越兵來。”元代詩人薩都剌的詩寫道“閶門楊柳自春風,水殿幽花泣露紅。飛絮年年滿城郭,行人不見館娃宮。”唐代詩人陸龜蒙在詠西施的詩中寫道“半夜娃宮作戰場,血腥猶雜宴時香。西施不及燒殘蠟,猶為君王泣數行。”
    當越王勾踐進入姑蘇城,占據了吳王的宮殿,百官們都來向他道賀。伯嚭也在其中,他依仗著過去和勾踐的交情,臉上露出了得意的神色。勾踐對他說“你是吳國的太宰,我敢讓你屈服嗎?你的主人在陽山,你為什麽不跟他去?”伯嚭感到慚愧,退了出去。勾踐派人抓住他並殺了他,還滅了他的全家,說“我是為了報答伍子胥的忠誠!”
    句踐安撫了吳國的民眾,率領軍隊北渡江淮,與齊、晉、宋、魯等諸侯在舒州會合,然後派人向周朝進貢。那時候周敬王已經去世,太子名叫仁繼位,被稱為元王。元王派人賜予句踐袞冕、圭璧、彤弓、弧矢,並封他為東方之伯。句踐接受了這個封號,其他諸侯都派人前來賀喜。那時候,楚國已經滅掉了陳國,對越國的軍事實力感到害怕,也派人前來修好。句踐為了維持與楚國之間的關係,割讓了淮河上遊的一部分領土給楚國,並割出了泗水以東的一百裏土地給魯國,也將吳國侵占的宋地歸還給宋國。其他諸侯都很滿意,尊越國為霸主。
    越王勾踐回到吳國後,派人在會稽修建了賀台,以彌補過去被棲息的恥辱。他在吳國的宮殿文台上擺設了酒席,與群臣歡聚一堂,命令樂師演奏《伐吳》的曲子,樂師們拿起琴來彈奏。歌詞這樣說“吾王神武蓄兵威,欲誅無道當何時?大夫種蠡前致詞吳殺忠臣伍子胥,今不伐吳又何須?良臣集謀迎天禧,一戰開疆千裏餘。恢恢功業勒常彝,賞無所吝罰不違。君臣同樂酒盈卮。”
    台上的群臣們都非常高興,笑聲不斷,隻有勾踐麵無喜色。範蠡私下歎息道“越王不想把功勞歸於臣子,已經開始懷疑和猜忌了!”第二天,範蠡進宮向越王告別說“臣子聽說,國君受辱,臣子應當以死相報。從前,大王在會稽受到侮辱,我之所以沒有死,是想要忍辱負重,為越國爭取到今天的勝利。現在吳國已經滅亡了,如果大王能夠免去我在會稽的死罪,我希望能退休,養老在江湖之間。”越王感到十分悲痛,眼淚順著麵頰滑落,淚水濕透了衣襟,說“正是因為有你們的幫助,我才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報答你們,你為什麽要離開我呢?如果你留下來,我們可以一起治理國家,如果你離開我,你的妻子和孩子將會被處死!”範蠡回答道“臣雖死不足惜,但是妻子和孩子又有什麽罪過呢?生死隻由大王決定,臣已無所顧慮。”那天晚上,範蠡乘坐小船出了齊女門,涉過三江,進入五湖地區。至今在齊門外還有一個叫做蠡口的地名,就是範蠡涉過三江的地方。第二天,越王派人去召範蠡,但範蠡已經走了。越王臉色變得很不愉快,問文種“我們還能追上範蠡嗎?”文種回答說“範蠡具有無法預測的智慧和計謀,是無法追回來的。”文種剛一走,就有人遞過來一封信。他打開一看,原來是範蠡的親筆信。信上寫道“難道你不記得吳王曾經說過的話嗎?‘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國的國王長得像長頸鳥,嘴巴像喙,他忍辱負重而且嫉妒功勞。他能和我們一起共同麵對困難,但不能和我們一起享受安樂。如果你現在不離開,災難就會降臨!”文種看完信後,想要召回那個送信的人,但已經不知道去向了。他覺得有些不開心,但還沒有完全相信信中所說的話。他歎了口氣說“範蠡怎麽這麽過於擔憂呢?”
    幾天後,勾踐的軍隊回到越國,帶著西施一起回去。越王夫人暗中派人將西施引出,把她綁在石頭上,沉入江中,說“這是導致國家滅亡的東西,留著她有什麽用?”後來有人不知道真相,誤傳範蠡載著西施出走,並將範蠡載入五湖傳說中。於是就有了“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這句話。實際上,範蠡單獨乘船離開越國時,就連妻子都舍棄了,更何況是吳國宮廷的寵妃呢?範蠡怎麽會私自載著西施離開呢?還有一種說法是範蠡擔心越王再度迷戀西施,才用計謀將她沉入江中,但這種說法同樣是不正確的。羅隱有一首詩為西施辯護,詩中寫道“家國興亡自有時,時人何苦咎西施!西施若解亡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另外,越王想起範蠡為越國所做的貢獻,便收留了他的妻子,並授予他百裏之地的封號。越王還讓工匠鑄造了一尊範蠡的金像,並將它放在王座旁邊,仿佛範蠡就在那裏坐著一樣。
    據說範蠡從五湖出海後,有一天派人將他的妻子接到了他身邊,然後前往齊國。在齊國,他改名為鴟夷子皮,並擔任了上卿的職務。但不久之後,他放棄了官職,隱居在陶山上,養了五頭母豬,通過繁殖母豬獲得了大量財富,自稱陶朱公。據傳,陶朱公留下了一本名為《致富奇書》的書,成為了後人的財富之道。後來,吳國人民在吳江上為範蠡舉行祭祀活動,與晉朝的張翰、唐朝的陸龜蒙一同被合稱為“三高祠”。宋代詩人劉寅曾經寫過這樣一首詩“人謂吳癡信不虛,建崇越相果何如?千年亡國無窮恨,隻合江邊祀子胥。”
    句踐沒有履行滅吳的諾言,沒有將土地分給功臣,與舊臣的關係也變得疏遠,見麵越來越少。計倪假裝發狂辭職,曳庸等人也紛紛告老還鄉,文種心裏想起了範蠡的勸告,聲稱有病不再上朝。越王身邊有些不喜歡文種的人,在越王麵前誣陷他說“文種認為自己的功勞大但得到的賞賜少,心中不滿,所以才不上朝。”越王很清楚文種的才能,認為在滅掉吳國後,已經沒有地方可以用到他,擔心他一旦製造混亂,沒有人可以製服他。想要除掉他,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正好那時魯哀公與季、孟、仲三家有矛盾,想要借助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以此消滅這三家,於是以朝拜越國為名,來到越國。句踐心裏對文種有所擔憂,所以沒有發兵去幫助魯哀公,結果魯哀公最終死在了越國。
    有一天,越王突然去探望文種的病情,文種因為生病,勉強迎接越王進入家中。越王於是解下自己的寶劍坐下,對文種說“我聽說,有誌之士不擔憂自己的生死,而是擔憂自己的理念無法推行。你有七種策略,我隻使用了三種,就成功滅掉了吳國,那剩下的四種,你打算用在哪裏呢?”文種回答說“我不知道要怎麽使用它們。”越王說“我想要用剩下的四種策略,來對付吳國已經在地下的先人,可以嗎?”說完這些話後,越王就坐上車離開了,把寶劍遺忘在座位上。文種拿起來看,劍匣上寫著“屬鏤”兩個字,就是夫差賜給伍子胥讓他自刎的那把劍。文種仰天長歎說“古人說‘大德不報。’我沒有聽從範蠡的勸告,結果被越王殺害,真是愚蠢啊!”他又自嘲地說“百年之後,人們一定會把我和伍子胥相提並論,還有什麽遺憾的呢!”於是,文種拿起這把劍自刎而死。越王知道文種去世後,非常高興,將文種安葬在臥龍山,後人因此將這座山稱為種山。葬了一年後,海水漲潮,衝穿了山腰,墓突然崩裂,有人看見伍子胥和文種一起隨著波浪離去。現在錢塘江上,海潮疊起,前麵的是伍子胥,後麵的是文種。髯翁有一首《文種讚》這樣說“忠哉文種,治國之傑!三術亡吳,一身殉越。不共蠡行,寧同胥滅。千載生氣,海潮疊疊。”句踐在位二十七年後去世,時間是在周元王七年。他的子孫被世人稱為“霸”,成為了越國的代表性人物。
    話說回來,晉國的六卿,自從範氏和中行氏被滅之後,就隻剩下智氏、趙氏、魏氏和韓氏四卿了。智氏和荀氏因為和範氏是同一個祖先荀氏,所以想要和他們區分開來,於是他們按照智罃的舊例,改稱為智氏。當時智瑤掌握政權,被稱為智伯。四家聽說田氏殺害國君,獨攬大權,而諸侯們卻無人前去討伐,於是他們私下商議,各自選擇方便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封地。然而,晉出公的領地,反而比四卿的領地要小,對此也無可奈何。在這四家中,尤其要提趙簡子,他的名字叫鞅,他有好幾個兒子,長子名叫伯魯。最小的兒子名叫無恤,是賤婢所生。有一個善於給人相麵的人,名叫姑布子卿,當他來到晉國時,趙鞅把所有的兒子都叫來讓他相麵。子卿說“沒有適合當將軍的。”趙鞅歎息道“趙氏恐怕要滅亡了!”子卿說“我來的時候,在路上遇到一個少年,他身邊的隨從都是您府中的人,這個不會是您的兒子吧?”趙鞅說“這個是我最小的兒子無恤,他的出身很低賤,不值得您過問!”子卿說“天意要廢棄的人,即使是貴族也會變得卑賤;天意要振興的人,即使是卑賤也會變得尊貴。這個孩子的骨相看起來和其它公子不同,我還沒有仔細看過。您可以把他叫來。”趙鞅派人去召無恤來。子卿一看見他,就讚歎道“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趙鞅笑了笑,沒有回答。過了幾天,趙鞅召集了所有的子孫,詢問他們的學問。無恤無論被問到什麽問題,都能夠清晰明了地回答,並且條理分明。趙鞅終於認識到他的才能,廢除了長子伯魯,立無恤為繼承人。
    有一天,智伯對鄭國不向他朝貢感到憤怒,打算和趙鞅一起攻打鄭國。但趙鞅正好生病了,所以讓無恤代替他領軍前往。智伯在宴會上灌醉了無恤,但無恤卻不能喝酒。智伯醉後發怒,把酒杯扔到無恤的臉上,導致無恤的臉受傷流血。趙氏的將士們都感到憤怒,打算攻擊智伯。無恤說“這隻是小傷,我可以忍受。”智伯撤兵回國之後,卻反過來說無恤有過,想要讓趙鞅廢黜他。但是趙鞅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從那以後,無恤和智伯之間就有了裂痕。趙鞅病重,告訴無恤“如果晉國出現了困難,隻有晉陽可以依靠,你要記住。”說完這句話,趙鞅就去世了。無恤繼承了趙家的家族,成為了趙襄子。這件事情發生在周貞定王十一年。那時,晉出公對四卿專權感到憤怒,秘密派人向齊國和魯國請求援兵,打算討伐四卿。然而,齊國的田氏和魯國的三家反而把這一計劃告訴了智伯。智伯非常生氣,聯合韓康子虎、魏桓子駒、趙襄子無恤,集合四家的軍隊,反過來討伐出公。出公逃奔到齊國。智伯立了昭公的曾孫驕為晉國國君,這就是哀公。從此,晉國的大權全部落入智伯瑤的手中。智伯瑤有了取代晉國的野心,召集家臣商議。智伯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讓我們在下一回中揭曉。